9《屈原列传》同步练习题(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屈原列传》同步练习题(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简介

《屈原列传》同步练习题
一、名篇名句默写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列传》中运用对比手法,从文辞和内涵角度对屈原创作进行评价的句子是“ , ”。
(2)《屈原列传》高度评价《离骚》的写作内容,认为得到完整体现的人文道德与国家治理的两句话是: , 。
(3)在《屈原列传》中,“ ”一句用蝉来比喻,表明屈原远离世俗污浊的高洁品质。
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 , ”两句,写琵琶女以娴熟的技艺演奏了当时有名的两首乐曲。
(2)为了让全世界所有人都能够填饱肚子,科学家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我们可以引用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高度评价屈原之志的句子“ , ”来表达我们对袁老的赞美之情。
(3)三国的周瑜曾多次“走进”文人的诗词歌赋之中,如“ , 。”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表现屈原自动地远离污浊,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境地的句子是“ , ”。
(2)2023年9月,第19届亚运会将在杭州举行。你可以用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中“ ”一句来夸赞杭州富庶的历史,还可以用其中的“ ”一句来概括西湖的湖山之美。
(3)古诗文中,“美人”既是美好的形象,又是寄寓美好理想表达个人情感的重要载体,频频出现在文人笔端,如“ , ”。
二、文言小题
4.下列选项中对加点的文言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疾:痛心。
B.谗谄之蔽明也 谗谄:说人坏话、奉承献媚。
C.短屈原于顷襄王 短:诋毁。
D.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从容:委婉得体。
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明道德之广崇
B.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C.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D.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疾王听之不聪也 聪:聪明。 其文约,其辞微 微:简约。
B.人穷则反本 穷:困窘没有出路。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夺:强取。
C.嚼然泥而不滓者也 滓:渣滓。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祖:效法,继承。
D.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属:属于。 举类迩而见义远 类:类似。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史记》是史传散文,《离骚》是抒情长诗,两者文体不同,形式各别。鲁迅先生能异中见同,一眼看出司马迁的《史记》就是一篇“无韵之《离骚》”。《史记》与《离骚》确实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首先,《史记》所表现的审美理想与《离骚》一脉相承。司马迁的审美观有着明显的尚奇倾向。尚奇的审美观,使他对历史上大量的奇人、奇事、奇功、奇计、奇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从而影响到《史记》的取材和艺术风格。屈原的审美观也有着好奇的倾向。且不说他的穿戴与众不同,就是从《离骚》中所写的以鸷鸟自比,以精玉为粮,驱策龙凤,役使风云雷神等情节来看,已经够令人叹奇不止了。这些只是外在表现的不同,就精神实质而言,屈原与司马迁都称得上是悲剧诗人。他们的精神是相通的。屈原的《离骚》打上了艰巨斗争的烙印,显示出战国后期楚国历史上忠与奸、善与恶、美与丑相对抗、相斗争的深刻过程,因而富于悲剧的崇高美;司马迁的《史记》同样打上了艰巨斗争的烙印,显示了中国上下三千年间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相对抗、相迭代的深刻过程,因而也富于悲剧的崇高美。
其次,《史记》深得《离骚》的情韵,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司马迁富于诗人气质,感情特别丰富。他说:“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意思是说:《离骚》是因情而生文的。他写历史,本不该夹带过多的主观感情,但由于受到《离强》的感染,他以诗人的气质写史,于是使史文多带诗的情韵。刘熙载说:“学《离骚》得其情者为太史公。”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史记》与《离骚》在情韵上的内在联系。
再次,《史记》从《离骚》中吸取了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思想的精神。司马迁曾说:“作辞以讽谏,连类以争义,《离骚》有之。”这一看法,说明他很推崇屈原讽谏、争义的胆气。《史记》中有相当一部分当代史。司马迁以屈原为榜样,不怕触犯忌讳,大胆地讽兴当世。
《史记》与《离骚》神合韵谐的情况,不是偶然的。司马迁所处的时代与屈原所处的时代虽然不同,但汉文化实际上是继承楚文化而来的。李长之先生曾把汉朝的建立说成是“楚文化的胜利”,李泽厚先生认为,对汉代文化艺术影响最大的是“屈骚传统”,这个见解十分深刻。
(摘编自吴汝煜《“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试释》)
材料二:
屈原是中国最早、最伟大的诗人。他“衣被词人,非一代也”。一个人对后世文艺起了这么深远的影响,确乎罕见。所以如此,正由于屈原的作品集中代表了一种根底深沉的文化体系。这就是充满浪漫激情、保留着远古传统的南方神话——巫术的文化体系。儒家在北中国把远古传统和神话、巫术逐一理性化,把神人化,把奇异传说化为君臣父子的世间秩序。例如“黄帝四面”(四面脸)被解释为派四个大臣去“治四方”,黄帝活三百年说成是三百年的影响……如此等等。在被孔子删定的《诗经》中再也看不见这种“怪力乱神”的踪迹。然而,这种踪迹却非常活泼地保存在以屈原为代表的南国文化中。
王夫之解释《九辩》时说:“辩,犹遍也。一阕谓之一遍。亦效夏启九辩之名,绍古体为新裁。可以被之管弦,其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盖楚声也。后世赋体之兴,皆祖于此。”这段话也很重要,它点明了好几个关键问题。第一,它指出楚辞是“绍古体”,并且“古”到夏初去了,足见源远流长,其来有自,确乎是远古社会的遗风延续和模拟。第二,它可以“被之管弦”,本是可歌可舞的。近人考证也都认为,像《九歌》等,很明显是一种有关巫术礼仪的祭神歌舞和音乐。所以它是集体的活动而非个人的创作。第三,“其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亦即感情的抒发爽快淋漓,形象想象丰富奇异,还没受到严格束缚,尚未承受儒家实践理性的洗礼,从而不像所谓“诗教”之类有那么多的道德规范和理智约束。相反,原始的活力、狂放的意绪、无羁的想象在这里表现得更为自由和充分。第四,也是最重要的,它是汉代赋体文学的祖宗。
其实,汉文化就是楚文化,楚汉不可分。尽管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方面,“汉承秦制”,刘汉王朝基本上是承袭了秦代体制。但是,在意识形态的某些方面,又特别是在文学艺术领域,汉却依然保持了它的南楚故地的乡土本色。汉起于楚地,刘邦、项羽的基本队伍和核心成员大都来自楚国地区。项羽被围,“四面皆楚歌”;刘邦衣锦还乡唱《大风》;西汉宫廷中始终是楚声作主导……都说明这一点。楚汉文化一脉相承,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其明显的继承性和连续性,而不同于先秦北国。楚汉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并与它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它是主宰两汉艺术的美学思潮。不抓住这一关键,很难真正阐明两汉艺术的根本特征。
(摘编自李泽厚《楚汉浪漫主义:屈骚传统》)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以《史记》记史,屈原以《离骚》抒情,两人虽然精神追求相左,但是在审美观上有着相同的尚奇倾向。
B.因为受到了《离骚》抒情性的影响,所以《史记》从《离骚》中吸取了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思想的精神。
C.儒家更强调理性和人伦秩序,较之以屈原为代表的南国文化,“怪力乱神”的踪迹在儒家文化中难以寻见。
D.楚辞是一种有关巫术礼仪的祭神歌舞和音乐,其源远流长,风格自由狂放,是集体的活动而非个人的创作。
8.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表现悲剧的崇高美,《离骚》《史记》的创作都侧重展现善与恶的对抗斗争。
B.从《史记·酷吏列传》批评汉武帝对人民的高压政策可看出司马迁的讽谏精神。
C.楚辞不像“诗教”之类有那么多道德规范和约束,故楚辞的道德教化作用比较微弱。
D.楚汉浪漫主义和先秦理性精神作为两汉艺术的根本特征主宰了两汉美学思潮。
9.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班固认为,《离骚》“弘博深刻,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容”。
B.司马迁《报任安书》:“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C.朱熹:“《离骚》以灵修、美人目君,盖托为男女之辞而寓意于君,非以是直指而名之也。”
D.屈原“变国风雅颂而为《离骚》”,司马迁“易编年而为传记”,均具有开创性。
10.班级拟召开《屈原列传》学习讨论会,请你根据材料一,列出发言要点。
11.钱钟书《管锥编》:“《史记》于怪事、轶闻,未能妄除净尽,如刘媪交龙、武安谢鬼。”请结合材料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材料一: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泪罗以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陆秀夫字君实,楚州盐城人。生三岁,其父徙家镇江。稍长,从其乡人孟先生学,孟之徒恒百余,独指秀夫曰:“此非凡儿也。”景定元年,登进士第。李庭芝镇淮南,闻其名,辟至幕中。
二王①走温州,秀夫与苏刘义追从之,使人召陈宜中、张世杰等,皆至,遂相与立益王于福州。进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宜中以秀夫久在兵间,知军务,每事咨访始行,秀夫亦悉心赞之,无不自尽。旋与宜中议不合,宜中使言者劾罢之。张世杰让宜中曰:“此如何时,动以台谏论人?”宜中皇恐,亟召秀夫还。
时君臣播越海滨,庶事疏略,杨太妃垂帘,与群臣语犹自称奴。每时节朝会,秀夫俨然正笏立,如治朝,或时在行中,凄然泣下,以朝衣拭泪,衣尽浥,左右无不悲动者。属井澳②风,王以惊疾殂,群臣皆欲散去。秀夫曰:“度宗皇帝一子尚在,将焉置之?古人有以一旅一成中兴者,今百官有司皆具,士卒数万,天若未欲绝宋,此岂不可为国邪?”乃与众共立卫王,以秀夫为左丞相,与世杰共秉政。时世杰驻兵崖山,秀夫外筹军旅,内调工役,凡有所述作,又尽出其手。
至元十六年二月,崖山破,秀夫走卫王舟,而世杰、刘义各断维去,秀夫度不可脱,乃杖剑驱妻子入海,即负王赴海死,年四十四。
(节选自《宋史·陆秀夫传》,有删改)
【注】①二王,分别为益王赵昰,卫王赵昺。②井澳,今广东省中山市南海中岛屿。
12.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入A则与B王图议国事C以出D号令E出F则接遇宾客G应对H诸侯。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句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颜色”,指脸色。形式上与现代汉语合成词相同,意义却不同。与文中“憔悴”“枯槁”“混浊”“世俗”相同。
B.“见”,文中表示被动。与班固《苏武传》中“见犯乃死,重负国”的“见”意思相同。
C.“从”,文中指跟随,跟从。与贾谊《过秦论》中“合从缔交”的“从”意思不同。
D.“其”,文中指他的。与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的“其”意思不同。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能力出众,遭小人陷害而被贬官,最后不愿与世推移而投江明志;陆秀夫才干突出,虽遇伯乐赏识,但偏逢末世,最后兵败而赴海殉国。
B.屈原和陆秀夫皆是忠贞爱国之士:屈原虽被放流,仍眷顾楚国,系心怀王;陆秀夫取胜无望,安顿好妻子儿女,作别卫王后,便只身赴海而死,忠于南宋。
C.材料一文学性浓厚,运用对偶、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材料二语言平实、叙述简洁,更注重史学性。
D.两文均精心裁切,详略得当;材料一概述上官大夫诋毁屈原,详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材料二略写陆秀夫追随二王到温州的过程,详写朝会时的场景。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②以朝衣拭泪,衣尽浥,左右无不悲动者。
16.从屈原与渔父的对话中概括二人不同的人生态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余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材料二: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
17.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吴廷尉A为河南B守C闻其秀D才E召置F门G下H甚幸爱。
1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以见放”与“见犯乃死,重负国”(《苏武传》)两句中的“见”含义相同。
B.“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与“君因我降”(《苏武传》)两句中的“因”含义不同。
C.博士,文中指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现在一般指学位名,二者的意思不同。
D.“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与“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两句中的“以为”含义相同。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对后世的影响,包括文学和政治两个方面。他自沉之后,“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继承了他的文学主张创作辞赋,同时也继承了他的高洁志向和政治主张。
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
C.屈原自沉汨罗江后一百多年,贾谊去担任长沙王太傅时,路过汨罗江,写下了《吊屈原赋》,以表达对屈原的崇敬。这一年,贾谊还不到三十岁。
D.贾谊劝止封侯,文帝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侯,贾谊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
20.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2)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
21.请简要分析太史公把屈原和贾谊两人的列传合二为一的原因。
参考答案:
1.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 明道德之广崇 治乱之条贯 蝉蜕于浊秽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指”“迩”“蜕”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2. 轻拢慢捻抹复挑 初为《霓裳》后《六幺》 推此志也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拢”“抹”“初嫁”“郎”“雀”。
3.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蝉蜕于浊秽 钱塘自古繁华 重湖叠 清嘉 匪女之为美 美人之贻(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濯、淖、蜕、秽、 、嘉、匪、贻、渺。
4.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A.正确。句意:屈原痛心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
B.错误。谗谄:动词用作名词,说人坏话、奉承献媚的小人。句意:说人坏话、奉承献媚的小人遮蔽了双眼。
C.正确。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D.正确。他们都效法了屈原在说话时的委婉和含蓄。
故选B。
5.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明,形容词活用作动词,阐明。句意:阐明道德的广阔崇高。
B.短,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诋毁。句意: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C.小、弱,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变小,变弱。句意: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
D.邪曲,形容词作名词,品行不正的小人;方正,形容词作名词,端方正直的人。句意:邪恶之人侵害公道,正直之人不为小人所容。
故选D。
6.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错误。聪:明察。句意:屈原痛心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错误。微,含蓄隐晦。句意:他的文章简约,语言含蓄。
B.正确。句意:人处于困境就会追念本源。/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强行争夺它。
C.错误。滓:污染。句意:出淤泥而不染,保持高洁的品德。/但他们都效法屈原辞令委婉含蓄的一面。
D.错误。属:接连,跟着。句意: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错误。类:事物。句意:列举的事例浅近,而表达的意思很深远。
故选B。
7.C 8.B 9.A 10.①《屈原列传》写屈原以身殉国,显示出悲剧的崇高美;②司马迁借《屈原列传》寓己悲愤,带有诗的情韵,具有浓郁的抒情性;③《屈原列传》记录屈原忠君爱国事迹,表现出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的精神。 11. ①司马迁的审美观有着明显的尚奇倾向,《史记》在取材时喜欢保留怪事轶闻;②楚汉文化一脉相承,楚辞多有奇异的浪漫想象,《史记》继承了这种浪漫主义传统。由《屈原列传》可以看出《史记》的文化的烙印,体现出对楚文化的继承。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两人虽然精神追求相左”曲解文意,据材料一“这些只是外在表现的不同,就精神实质而言,屈原与司马迁都称得上是悲剧诗人。他们的精神是相通的”可知“他们的精神是相通的”;
B.“因为受到了《离骚》抒情性的影响,所以《史记》从《离骚》中吸取了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思想的精神”强加因果,依据“《史记》深得《离骚》的情韵,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司马迁富于诗人气质,感情特别丰富。……他写历史,本不该夹带过多的主观感情,但由于受到《离骚》的感染,他以诗人的气质写史,于是使史文多带诗的情韵。……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史记》与《离骚》在情韵上的内在联系”“《史记》从《离骚》中吸取了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思想的精神。……司马迁以屈原为榜样,不怕触犯忌讳,大胆地讽兴当世”可知选项将原文的并列关系理解为因果关系;
D.“楚辞是一种有关巫术礼仪的祭神歌舞和音乐……”张冠李戴,依据材料二“近人考证也都认为,像《九歌》等,很明显是一种有关巫术礼仪的祭神歌舞和音乐。所以它是集体的活动而非个人的创作”可知,“一种有关巫术礼仪的祭神歌舞和音乐”“集体的活动而非个人的创作”是《九歌》等作品而非全部楚辞。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为了表现悲剧的崇高美,《离骚》《史记》的创作都侧重展现善与恶的对抗斗争”逻辑混乱,依据原文“屈原的《离骚》打上了艰巨斗争的烙印,显示出战国后期楚国历史上忠与奸、善与恶、美与丑相对抗、相斗争的深刻过程,因而富于悲剧的崇高美;司马迁的《史记》同样打上了艰巨斗争的烙印,显示了中国上下三千年间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相对抗、相迭代的深刻过程,因而也富于悲剧的崇高美”可知选项误将“富于悲剧的崇高美”这一结果当作目的,“侧重”也于文无据;
C.“故楚辞的道德教化作用比较微弱”推断错误,依据原文“第三,……亦即感情的抒发爽快淋漓,形象想象丰富奇异,还没受到严格束缚,尚未承受儒家实践理性的洗礼,从而不像所谓‘诗教’之类有那么多的道德规范和理智约束。相反,原始的活力、狂放的意绪、无羁的想象在这里表现得更为自由和充分”可知,选项曲解文意;
D.“楚汉浪漫主义和先秦理性精神作为两汉艺术的根本特征主宰了两汉美学思潮”推理不当,依据原文“楚汉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并与它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它是主宰两汉艺术的美学思潮。不抓住这一关键,很难真正阐明两汉艺术的根本特征”可知,“它”指的是“楚汉浪漫主义”,不包含“先秦理性精神”。
故选B。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楚汉文化一脉相承,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A.班固是东汉人,所以他所说的“后世”包括汉朝,能说明汉对楚文化的继承;
B.这是说《史记》的创作目标;
C.阐述的是《离骚》对象征手法的运用;
D.谈的是《离骚》和《史记》各自具有开创性,没有体现出继承性。
故选A。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①依据原文“屈原的《离骚》打上了艰巨斗争的烙印,显示出战国后期楚国历史上忠与奸、善与恶、美与丑相对抗、相斗争的深刻过程,因而富于悲剧的崇高美;司马迁的《史记》同样打上了艰巨斗争的烙印,显示了中国上下三千年间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相对抗、相迭代的深刻过程,因而也富于悲剧的崇高美”可知《屈原列传》写屈原以身殉国,显示出悲剧的崇高美,而《史记》继承了这一文化,也富于悲剧的崇高美;
②依据原文“《史记》深得《离骚》的情韵,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司马迁富于诗人气质,感情特别丰富。……他写历史,本不该夹带过多的主观感情,但由于受到《离骚》的感染,他以诗人的气质写史,于是使史文多带诗的情韵。刘熙载说:‘学《离骚》得其情者为太史公。’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史记》与《离骚》在情韵上的内在联系”可知司马迁借《屈原列传》寓己悲愤,以诗人的气质写史,带有诗的情韵,具有浓郁的抒情性;
③依据原文“《史记》从《离骚》中吸取了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思想的精神。……说明他很推崇屈原讽谏、争义的胆气。《史记》中有相当一部分当代史。司马迁以屈原为榜样,不怕触犯忌讳,大胆地讽兴当世”可知《屈原列传》记录屈原忠君爱国事迹,表现出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的精神。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运用文中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史记》于怪事、轶闻,未能妄除净尽,如刘媪交龙、武安谢鬼”是说《史记》中有怪事、轶闻的记载。
①依据原文“司马迁的审美观有着明显的尚奇倾向。尚奇的审美观,使他对历史上大量的奇人、奇事、奇功、奇计、奇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从而影响到《史记》的取材和艺术风格”可知司马迁的审美观有着明显的尚奇倾向,《史记》在取材时喜欢保留怪事轶闻;
②依据原文“所以如此,正由于屈原的作品集中代表了一种根底深沉的文化体系。这就是充满浪漫激情、保留着远古传统的南方神话——巫术的文化体系”“楚汉文化一脉相承,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其明显的继承性和连续性,而不同于先秦北国。楚汉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并与它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它是主宰两汉艺术的美学思潮”可知楚汉文化一脉相承,楚辞多有奇异的浪漫想象,《史记》继承了这种浪漫主义传统。由《屈原列传》可以看出《史记》的文化的烙印,体现出对楚文化的继承。
12.CEG 13.A 14.B 15.①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就放逐了屈原。
②用官服擦眼泪,衣服都被沾湿了,身边的人没有不悲痛的。 16.屈原:追求理想,忠君爱国,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
渔父:随波逐流,见机行事,趋利避害,保全自身。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对内与怀王谋划商议国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入则与王”为状语,修饰谓语“图议”,宾语为“国事”,C处断开;
“以出号令”和“应对诸侯”为对称句,各自到哪都成句;“出则接遇宾客”对应首句“入则……”,单独成句。EG处断开。
故CEG三处需要断句。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错误。“憔悴”“枯槁”“混浊”“世俗”等都是古今同义词,与“颜色”古今异义词不同。句意: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
B.正确。句意:因此被放逐。/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对不起国家。
C.正确。跟随,跟从。/通“纵”,合纵。句意:跟随其同乡的孟先生学习。/(东方六国)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共同结为一个整体。
D.正确。代词,他的。/语气副词,表强调,一定。句意:又都出自他的手。/你一定不要忘了你父亲的志向。
故选A。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安顿好妻子儿女,作别卫王后,便只身赴海而死”错误。原文为“乃杖剑驱妻子入海,即负王赴海死”,陆秀夫拿着剑驱赶他的妻子儿女跳海,随即背着卫王投海而死。
故选B。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①“卒”,终于;“短”,说坏话,诋毁;“迁”,放逐,流放。
②“朝服”,官服;“浥”,打湿,沾湿;“左右”,身边的人。
1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结合“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可知,屈原追求理想,忠君爱国,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
结合“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可知,渔父随波逐流,见机行事,趋利避害,保全自身。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屈原名平,与楚国的王族同姓。他曾担任楚怀王的左徒。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应对辞令。对内与怀王谋划商议国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
怀王的长子顷襄王即位,任用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楚国人都抱怨子兰,因为他劝怀王入秦而最终未能回来。屈原也为此怨恨子兰,虽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恋着楚国,心里挂念着怀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他希望国君总有一天醒悟,世俗总有一天改变。……
令尹子兰得知屈原怨恨他,非常愤怒,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就放逐了屈原。
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因此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
材料二:
陆秀夫字君实,楚州盐城人。在他三岁时,他父亲把家迁到镇江。(陆秀夫)逐渐长大,跟随其同乡的孟先生学习,孟先生的弟子常常有一百多人,但孟先生唯独指着陆秀夫说:“这不是个平凡的孩子。”景定元年,陆秀夫考中进士。李庭芝镇守淮南,听说了他的名声,征召安置他在自己的幕府中。
二王逃到温州,陆秀夫与苏刘义追随跟从他们,派人召陈宜中、张世杰等人来到温州,于是共同在福州拥立益王为帝。陆秀夫后升迁为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陈宜中认为陆秀夫长久地待在军队中,熟悉军中事务,每次遇到大事都咨询、访问陆秀夫之后才开始施行,陆秀夫也尽心辅佐他,把自己的想法全都告诉他。不久陆秀夫参与议事和陈宜中意见不合,陈宜中让言官弹劾并罢免了他。张世杰责备陈宜中说:“现在是什么时候了,还动用台谏大臣来弹劾别人?”陈宜中惶恐,急忙召陆秀夫回来了。
当时君臣流亡在海边,许多事请疏忽了,杨太妃垂帘听政,与群臣说话时依然自称奴。每到朝会时节,陆秀夫端正笏板庄重地立于一边,到治朝上,或者有时在奔行路途中,陆秀夫凄然落泪,用官服擦泪,衣服都被沾湿了,身边的人没有不悲痛的。在井澳恰好遇到大风,益王因为受惊生病去世,群臣都想要离去。陆秀夫说:“度宗皇帝有一个儿子还活着,将把他置于何地?古人尚且有凭借一支军队和方圆十里之地复兴国家的,现在百官有司都具备,有士兵数万人,上天如果不想灭绝宋朝,凭借这些难道不可以建立国家吗?”于是与众人共同拥立卫王为帝。皇帝于是任命陆秀夫为左丞相,与张世杰一同掌管政事。当时张世杰的军队驻守在崖山,陆秀夫对外筹划战事,在内调度工程,凡是皇帝有所述作,又都出自他的手。
至元十六年二月,崖山被攻破,陆秀夫跑向卫王的船,而张世杰、苏刘义各自砍断缆绳离去,陆秀夫揣测不可能逃脱,就拿着剑驱赶他的妻子儿女跳海,随即背着卫王投海而死,享年四十四岁。
17.CEH 18.D 19.A 20.(1)我宁可投入江水,葬身于江中的鱼腹,又哪能拿自己高洁的品德,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
(2)各项法令修改审定,让列侯都住到自己的封国去,这些主张都是由贾生提出来的。 21.①因为屈贾二人都为人正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②因为屈贾二人都怀才不遇,才华横溢却被权贵排挤;
③因为屈贾二人都忧国忧民,忠君爱国。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吴廷尉做河南太守时,听说他才学优异,就召请他到自己的门下,非常宠幸喜爱(他)。
“吴廷尉”作“为河南守”的主语,中间不断开,应在后面C处断开;
“闻其秀才”作“吴廷尉”的谓语,中间不断开,应在后面E处断开;
“门下”作“召置”的宾语,中间不断开,应在后面H处断开。
故选CEH。
18.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都是“被”。句意:因此被流放。/被侵犯才去死,更加对不起国家。
B.正确。因此;/经由、通过。句意:贾生因此详细说明了这里面的道理。/您通过我投降。
C.正确。
D.错误。认为;/把……设为。句意:认为国家祸患的兴起从此时开始。/把它设置为桂林郡、象郡。
故选D。
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同时也继承了他的高洁志向和政治主张”错,屈原自沉之后,“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继承了他的文学主张创作辞赋,但无人继承他的高洁志向和政治主张,无人敢于直言劝谏,也就无人能挽狂澜于既倒。
故选A。
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常流”,江水;“安”,怎么、哪;“温蠖”,尘垢。
(2)“更定”,修改审定;“就”,到、往;“发”,提出。
2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材料一中屈原因为正直而被排挤,“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贾谊“列侯悉就国”的主张触怒了权贵,“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可见是因为屈贾二人都为人正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②屈原富有才华,“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但最终却因为不同流合污而被权贵排挤;贾谊更是才华横溢,“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但因为触动权贵利益而遭到诋毁,最终被迫离开朝廷。可见因为屈贾二人都怀才不遇,才华横溢却被权贵排挤;
③屈原至死也不忘国家和君王,“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贾谊即使被贬,也心系国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可见因为屈贾二人都忧国忧民,忠君爱国。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怀王的长子顷襄王即位,任用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楚国人都抱怨子兰,因为他劝怀王入秦而最终未能回来。屈原也为此怨恨子兰,虽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恋着楚国,心里挂念着怀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他希望国君总有一天醒悟,世俗总有一天改变。屈原关怀君王,想振兴国家改变楚国的形势,一篇作品中,都再三表现出来这种想法。然而终于无可奈何,所以不能够返回朝廷。由此可以看出怀王始终没有觉悟啊。……
令尹子兰得知屈原怨恨他,非常愤怒,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就放逐了屈原。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因此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死了以后,楚国(还)有宋玉、唐勒、景差一些人,都爱好文学,由于擅长写赋受到人们称赞;然而都效法屈原的委婉文辞,始终没有人敢于直谏。从这以后,楚国一天比一天缩小,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所灭亡。自从屈原投身汨罗江死后经过了一百多年,汉朝出了一位贾谊,出任长沙王太傅,来到湘水边上,就写了一篇赋投入江水中凭吊屈原。
材料二:
贾生名谊,是洛阳人。十八岁时,因为博通诗书会写文章而在郡中闻名。吴廷尉做河南太守时,听说他才学优异,就召请他到自己的门下,非常宠幸喜爱(他)。孝文皇帝刚刚即位时,听说河南太守吴公的政绩是天下第一,以前还和李斯是同乡,并曾经向李斯学习,就调任他做廷尉。廷尉于是(向文帝推荐贾生)说贾生年纪很轻,但对诸子百家的典籍非常精通。孝文帝征召贾生为博士。当时贾生年仅二十多岁,是博士中最年轻的。每当诏令交下来讨论时,各位老先生都不能说什么,贾生却一一对答,每个人都感到他说出了他们想说的话。博士们在这时才认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贾生。孝文帝很喜欢他,越级提拔,一年之内(贾生)就做到了太中大夫。 贾生认为从汉朝建立到孝文帝有二十多年了,天下和平融洽,就应该改定历法,改变车马服饰的颜色,制定法令制度,确立官职名称,振兴礼乐,于是详细起草准备上述各项仪式法度的草案,色彩崇尚黄色,官印字数采用五,确定官职名称,全都改变了秦朝的旧制。孝文帝刚刚即位,谦虚礼让,没来得及实行。各项法令修改审定,让列侯都住到自己的封国去,这些主张都是由贾生提出来的。因此天子提议想让贾生任公卿的职位。绛、灌、东阳侯、冯敬等人都忌恨他,于是毁谤贾谊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大权,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因此天子后来也疏远了他,不采用他的建议,便任命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便辞别京城前往长沙,等到渡过湘江时,写了一篇赋来悼念屈原。任长沙王太傅三年。一年多以后,贾生被皇帝召见。孝文帝正在接受神的赐福,坐在宣室里(接见贾生)。孝文帝因为对鬼神的事有所感触,就(向贾生)询问鬼神的原本。 贾生因此详细说明了这里面的道理。一直谈到深夜,孝文帝(听得入神,)移坐向前。接见之后,(文帝)说:“我很久没有见到贾生了,自以为超过了他,现在(才知道)还是不如他。”过了不久,任命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是孝文帝的小儿子,很受宠爱,又喜欢读书,所以(孝文帝)让贾生做他的老师。孝文帝又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都为列侯。贾生进谏,认为国家祸患的兴起从此时开始。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文帝没有听从。过了几年,怀王骑马,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没有后代。 贾生感伤自己做太傅不称职,哭了一年多,也死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