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历史 年级 高一 学期 秋季课题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科书 书 名:中外历史纲要(上)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学目标1. 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的特点 2.了解早期国家的特征。教学内容教学重点: 1. 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的特点 2.了解早期国家的特征。教学难点: 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教学过程导入:中华文明起源于何时何地?从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的浙江的璀璨辉煌的史前文明说起。 【学习任务一】制定史前文化研学线路教师活动:出示浙江省首批博物馆研学旅行精品线路,重点介绍其中的史前文化研学浙江线路,包括长兴太湖博物馆、浦江县上山考古遗址公园、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和良渚博物院并补充它们的典型器物,如长兴县博物馆的打制石器,浦江县上山考古遗址公园的石磨盘、石磨棒,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的稻谷、骨耜、猪纹陶钵还有良渚博物院的玉琮。 问题1:你能根据典型的器物按照史前文化发展的顺序制定研学的路线吗?问题2:排序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结合所学,制定路线,将长兴太湖博物馆作为旅行的第一站,接着是浦江县上山考古遗址公园,然后是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最后是良渚博物院。长兴县遗址属于旧石器时代,距今约100万年前,其基本特征为打制石器。后面三个属于新石器时代,以磨制石器为主要标志。 教师补充说明:新石器时代的三个遗址的器物也有明显的质料、工艺上的区别,因为它们分别对应新石器时代的三个时期,距今约1万年到7000年的早期,距今约7000年到5000年的中期和距今约5000年的晚期。【学习任务二】对比文化遗迹 材料1:(第二期文化遗存)十三座墓葬零散分布在居住区内的房屋前后……绝大多数没有随葬遗物……(第三期文化遗存)不见墓坑……无随葬品……(第四期文化遗存)十一座墓葬大多不见墓坑……数量不多的随葬品,差别甚小。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报告》 材料2:良渚古城的三重结构和墓葬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思考。 问题1:除了磨制石器以外,新石器时代的人们还有哪些成就? 问题2: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墓葬有何不同?请你尝试解释二者的不同。 学生活动:从稻谷遗存中可以推断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骨耜是从事早期农业的工具,猪纹陶钵既说明饲养家畜的事实,也反映了陶器的制作和使用。玉琮作为精美的玉器,除了体现手工业的水平还能说明礼制的推行。从随葬品的数量上我们可以推断贫富分化,私有制已经产生,平民和王后墓葬的差别和玉器的分布也让我们感受到阶级分化明显,部落出可能出现了权贵阶层。 教师说明: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又将原始社会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母系氏族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父系氏族社会,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有的邦国都城规模较大,有专家甚至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问题3:你还知道其他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吗?有哪些代表器物?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并结合所学,指出地图中的文化遗存及典型器物。 问题4: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分布广泛、多元、多源等等…… 教师活动:大概到公元前2500年到200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和辽西地区的文化相继衰落,中原大地上小国林立,彼此之间征伐不断,在激烈的冲突中,中原逐渐酝酿出了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其标志就是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在这一地区产生了被认为是夏文化的二里头文化。介绍其发现有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中轴线宫殿建筑群、最早的工程等,一般被认为是夏代晚期的都城。区别于疆域和辐射力仅限于局部区域的早期古国,二里头是一个广域王权国家,还向四方辐射文化,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 材料2:相对于世界其他几大历史文化系统而言,中国文化是自我一系的;中国古代文化又是多源的;它的发展不是一条线贯彻始终,而是多条线互有交错的网络系统,但又有主有次。各大文化区系既相对稳定,又不是封闭的……中国文明之所以独具特色、丰富多彩、连绵不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形成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在数千年来始终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都与中国文化的传统、中国文明的多源性有密切关系。 ——苏秉琦《关于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思考》 教师总结:华夏文明由“多元的邦国”时期进入了“一体的王朝”时期。正如学者总结的那样,史前中国既是多元的,又是一体的。在整个新石器时代,各地文化、社会、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有越来越强的动态。以中原为中心全方位的交流,形成一股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促进着民族间的理解和认同,推动着多元文化和社会一体化趋势的发展。 【学习任务三】解读文物背后的历史 情境呈现:宅兹中国考古展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海报,思考为什么是河南?它和夏商周三代有什么关系?什么是宅兹中国?展览是主题为什么是何以中国?从中我们能了解到哪些古代中国的信息? 学生活动:结合课本对河南的考古遗址初步感受夏商周三代的都城位置,了解宅兹中国的由来。观察教师出示的展览文物,聆听教师的补充。 问题1:你能读出哪些早期国家的信息? 教师活动:出示甲骨文、文献史料 本版卜辞只有天干,而无地支,起于丙日,终止于乙日。内容是一位王室贵族卜问用哪种祭祀方式来祭祀前代的女系先辈,其中包括了妇好。 材料3: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4: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罔敢湎于酒。 ——《尚书 酒诰》 问题2:还能读初哪些信息? 学生活动:观察老师给出的史料,判断青铜鼎都是王权的象征,礼制的体现,但是工艺和装饰上由简单到复杂,体现了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进一步解读出王权的发展,青铜铸业的灿烂,金文的使用,国家机构职官的设置,分封制,宗法制以及礼制的推行还有井田制,历法,内外服制等。感受到夏商周时期的华夏文明,不论在物质方面,制度方面还是精神方面都有了开创性的成就和相当的发展。 材料5:夏商周时期的华夏文明,不论在物质方面、制度方面,还是精神方面都有了开创性的成就和相当的发展,而且是一代比一代前进,是中华文明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其中最重要的当为多元一体格局的奠立和中华文明基本特质的形成,从而为往后更高水平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总结:正如学者所总结的那样,夏商周时期是中华文明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其中最重要的当为多元一体格局的奠立和中华文明基本特质的形成,从而为往后更高水平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