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学设计(表格式)高中历史必修纲要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学设计(表格式)高中历史必修纲要上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历史 年级 高一 学期 秋季
课题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与巩固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课时)
教科书 书 名: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统编版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标
1.通过相关图表帮助学生掌握春秋战国时限和春秋战国形势,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2.通过探究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情况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意识和方法。 3.通过分析商鞅变法和百家争鸣来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4.通过秦国因变法而富强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是国家实现富强的必经之路。 5.通过认识诸侯纷争、百家争鸣促进了华夏民族认同,奠定了中华民族爱国爱家情怀。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掌握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及意义。 教学难点: 1.理解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的意义; 2.掌握春秋战国社会剧变与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导入:同学们!说到“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大家根据以往所学,能回答出它的时代背景吗?【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春秋战国时间背景的原有理解,激起学生对于新课的学习兴趣,引人入胜。】对,就是春秋战国时期! (用年代尺的形式展示让学生直观掌握春秋战国的时限,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大家认为是什么呢? 【设计意图:了解春秋战国时间背景后,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走进今天的学习。】 (学生认真思考,学生代表回答问题。)(师总结:“社会大变动”!) 那么,为什么是“大变动”?为什么会产生“大变动”?还有,“大变动”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今天,我们就围绕着这三大问题展开。 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为什么是“大变动”?其实,这就是大变动的具体表现。(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师生共同总结,从1.经济2.政治3.思想文化4.民族关系上进行总结。) 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产生“大变动”?也就是产生“大变动”的原因。(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师生共同总结,从1.经济2.政治3.思想文化4.民族关系上进行总结。) 今天,让我们一起透视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大问题——(一)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二)“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从而走近这个历史上罕见的社会“大变动”时代! 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过渡: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诸侯国为了争霸都做了什么努力?没错,就是变法。那么战国时期变法有何必然性?或者说变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请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和材料思考。) 提供萧平汉《战国变法运动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关于变法原因的论述。 展示战国变法全图,了解各国变法(简略),特别是商鞅变法,它的主要内容包含军事、政治、经济三大方面(简略)。 【播放视频】《历史的拐点·商鞅变法2》,详细了解商鞅变法中军事方面“奖励军功”的内容。 (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含义,因而高中课堂着重让大家理解商鞅变法的措施,特别是军事中“奖励军功”是如何体现出革故的变法精神及其影响。 (师生一起总结:是的,如视频描述的那样,增加士兵勇气,提高军队战斗力;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地主阶级优势;保证兵源;加强集权,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设计意图:提供地图和史料,使学生处于当时的时空条件下分析问题,这样印象更加深刻。】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变法运动呢? (学生:1.阅读材料,认真思考。2.有学生以课本中的“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为答案进行回答。) (师继续引导学生:争霸需求是变法的直接原因,而根本原因是当时经济基础。回答井田制瓦解促进阶级关系变化,地主阶级兴起,但是制度还是为奴隶主服务的。要想适应新的阶级关系,就需要变法。最后总结为两大角度:政治原因和经济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以及示意图的呈现,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阶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联系。在之前讲述政治动荡纷争,以及经济发展带来的阶级关系变化基础上,对本课重点进行深化讲解,让学生理解变法的必然性。】 政治原因。根据三段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西周至战国政治权力有何变化? 材料1: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 ——《公羊传·桓公二年》 材料2:郑伯不朝,王伐郑,卒大败,射王中肩。——《左传》 (引导学生答出从西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春秋“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材料3:齐大夫田桓废齐君而自立,吕齐亡。晋六卿中的韩、赵、魏三家分晋,晋亡。 ——司马迁《史记》 (引导学生答出从春秋“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到战国“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师总结:这就是“权力下移”,导致分封制走向瓦解,宗法制也逐渐崩溃。) (过渡:那么,这样的局面,还对当时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大家请看教材上的这两幅图。左边是我们春秋列国形势图,右边是战国形势图。请思考:两幅图有何不同?这些不同反映了什么问题? (学生仔细观察图片找出区别:第一,春秋时期的晋被韩、赵、魏三国取代,宋、鲁、吴等国消失。第二,北部地区出现了长城。第三,出现不少新兴城市,如临淄、邯郸和咸阳等。) (生边回答,师边总结:分别反映的问题是: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并夺取政权,局部统一,统一趋势加强;周边的游牧民族强大起来;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发展起来。) 【设计意图:展示并比较春秋战国时期两幅形势图,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春秋时期天子衰微,礼崩乐坏的政治局面,感受当时列国纷争的激烈局面,同时,充分利用地图,让学生逐渐养成认真分析地图的习惯,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过渡: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下面,我们来看变法运动的经济原因。) 经济原因。 (提问: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这些变化产生了哪些影响?使学生了解这时候经济的发展。) 农业方面:铁犁牛耕,是生产领域一场重大变革。(展示相关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情况,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意识和方法。】 请同学们结合p11第1段和学习聚焦,继续梳理春秋战国时期工商业发展的表现。 (学生们阅读教材,思考得出:1.冶铁技术出现,分工更加细密。2.战国时,各诸侯国货币流通广泛。3.各地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4.不少工商业主,富比王侯。) (师引导: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推动了社会分工,进而促动了商业的发展与繁荣。) 【设计意图: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经济发展与阶级变化之间的关系,为理解变法必然性奠定基础。】 (师生总结)因此,生产力的发展是各国变法的根本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秦国因变法而富强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是国家实现富强的必经之路。】【设计意图:通过政治变动和经济发展两个角度,分析变法运动的必然性,来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过渡)接着,现在让我们一起透视春秋战国时期的第二个大问题。 二、“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展示“轴心时代”图和卡尔·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过渡: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领域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恢弘盛世。 请大家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做一下“连连看”,按照你的理解将思想家和他对应的思想连在一起。) (生认真思考,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又快又好地回答。)孔子连一:“仁者,爱人”、“为政以德”。孟子连三:实行“仁政”,性本善。荀子连二:隆礼重法,“性恶论”。墨子连七:兼爱、非攻、尚贤、节俭。韩非子连四:“以法治国”、 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邹子连五:阴阳五行,相生相胜。老子连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设计意图:通过“连连看”可以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运用已有智慧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积极投身课堂环节,简单直观地掌握“百家争鸣”的局面。】 (过渡)总之,诸子百家思想是具有时代性的。各派许多思想家对天下大势各抒己见,形成了“百家争鸣”、文化繁荣的局面。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说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生仔细思考,结合教材总结)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对当时而言)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促进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推动社会进步。 (对中国文化而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师引导升华:百家争鸣为国家治理设计了一整套制度和治国方案,以后中国智慧发展的基础和源泉都在这里,中华文明的思想发展在百家争鸣时代已经基本定型。)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百家争鸣的局面和意义,来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大变动”带来了怎么样的影响? (学生跟随老师进行总结;并进行历史深思,加深对春秋战国时代特征——“大变动”的理解。包含四个方面,分别是1.经济方面2.政治方面3.思想文化方面4.民族关系方面) 【设计意图:总结本节课重点知识,利于学生巩固知识。历史审思,回扣课堂导入部分关于“大变动”之三问,加深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大变动”的理解。】 【课后探究作业】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思想到伦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学,无不体现着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是大多数古代士人共同的人生目标,而“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则是他们共同的心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成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古代士人的人生哲学。 ——摘编自刘恒山《儒家入世精神及现代价值》等 请同学们做一道探究题:据材料与所学知识,请以“儒家入世精神的现实意义”为题,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史论结合。) 【设计意图: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诸侯纷争和变法运动促进了华夏民族认同和融合,春秋战国的儒学思想奠定了中华民族爱国爱家情怀的基石,引申出几千年儒家文化积极的“入世精神”,增强对中华历史文化的认同,形成正确的民族观。】 【板书设计】 为什么是“大变动”? 为什么会产生“大变动”?(1)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政治变动+经济发展 ) (2)“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大变动”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