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历史 年级 高一 学期 秋季课题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科书 书 名:《中外历史纲要(上)》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学目标1.【唯物史观】通过秦朝统一的背景和影响,认识秦朝大一统国家建立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及趋势的重要影响;能正确认识秦朝的发展历程,认识秦朝短暂而亡的必然性。 2.【时空观念】了解秦朝从实现统一到走向灭亡的短暂历史进程及历史影响;知道运用历史地图明确秦朝疆域的“四至”。 3.【史料实证】通过相关图片、文字史料,认识秦朝巩固统一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其重要影响;总结秦朝的社会矛盾,探究秦朝灭亡的历史经验教训。 4.【历史解释】通过历史材料和历史表述,理解秦朝实现大一统的原因和条件;探讨秦朝短命而亡的原因。 5.【家国情怀】从秦朝的统一进程和疆域的奠定中感悟国家大一统局面形成的必然性和历史发展趋势;从秦短命而亡中体会和感悟执政为民治国理念的现实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学内容教学重点: 1.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教学难点: 1.秦朝的制度创新,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与影响。教学过程【课程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在中国古代史中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朝代——秦朝。正如本课的标题一般,秦朝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为统一,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东周是一个分裂和战乱的时期,在长达五百多年的战乱之中,人们已经无比的渴望统一,他们发出了统一的呼声。在这样的呼声之下,秦国顺应时代潮流完成了统一,那秦国为何能够完成统一?秦国如何完成统一?秦国统一之后又会如何治理?我们将通过本课来学习相关内容。 【过程】 一、建立——秦的统一 思考:秦为何能够统一?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 及至始皇,奋六世(孝公及以后五世秦王)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贾谊《过秦论》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关键词,如据崤函之固,可以反映出秦国的地理位置是优越的,处于易守难攻之处,如商君,联系上节课内容我们知道讲述的是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统一奠定了基础,此外在历代秦王的励精图治之下,秦国吏治清明。拥有统一六国的优越条件。至此,我们可以总结出秦国能够统一六国的原因和条件:首先是客观上,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各地的经济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这些客观原因作为秦国统一六国的前提;其次是主观上,秦国本身具有统一六国的优势,其体现在地理位置优越、秦王的励精图治以及商鞅变法的基础。 探究:秦如何统一? 从图例中我们可以关注一个时间点BC221,根据图例中的信息,我们可以将这幅地图中的秦朝形势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公元前221年之前,一个部分是公元前221年之后,在此基础上,我们将秦朝统一的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BC221年前,远交近攻的方式先后攻灭了韩赵魏楚燕齐,统一了六国的疆域;而第二个阶段则是BC221年后,开始了边疆的拓展,在北方北击匈奴,在北方各诸侯国的长城基础上修建长城,形成了西至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而在南方,秦朝征服了越族地区,控制了云贵西南夷一代,自此秦朝的疆域确定下来,形成了以咸阳为都城的“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的辽阔疆域。 二、巩固——秦的统治 嬴政面对自己打下来的辽阔疆土,很是骄傲自豪,于是他说:寡人以渺渺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要变更成什么名号呢?嬴政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兼采三皇五帝的名号,定位皇帝,自己又是第一位皇帝所以称为始皇帝,而这也是秦始皇的由来,也是我们今天要讲的秦朝的第一个制度,便是皇帝制度。皇帝制度有何特点呢?请同学们阅读两段材料分析。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 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能穷乐之极。 ——李斯《行督责书》 我们依旧可以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第一段材料中关键信息可以是二世三世至于万世,讲述的是第一个特点:皇位世袭;而材料二中的关键信息是,独制于天下无所制,反映的是皇权之上,皇帝独尊。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确立之后,还需要一些人协助处理政务,于是我们要讲述秦朝的第二个制度,那便是三公九卿制度,所谓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的职能是百官之首,协助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职能为监察百官,而太尉则是分担军务。九卿则是分掌具体事务的大臣。至此,我们已经讲述了两个秦朝的制度,由皇帝和三公九卿形成了秦朝的中央政府,有效的对当时的政务进行处理。 问:面对辽阔的疆域,秦朝又将如何进行统治呢? 丞相王绾: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廷尉李斯: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 最终,秦始皇选择的是分封制,他是这么认为的: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在秦始皇看来,郡县制显然比分封制更加能够安定疆域,更能够有效的管理国家和地方。 探究:为何郡县制能够有效管理地方? 从官员的任免来看,分封制主要是世袭产生,而郡县制则是通过皇帝直接任免;官员的权力上来说,分封制的官员在地方上有分地,高度自治,可以拥有军权,而郡县制则无封地无军权,同中央的关系上来说分封制下的诸侯国有较强的独立性,而郡县制下的各个郡县绝对服从中央,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分封制是由血缘关系产生的贵族政治,地方权力很大,而郡县制则是以皇帝为核心的官僚政治,收到皇帝的统辖和制约,因此郡县制相比之分封制在对地方的控制上有着更多的优势。 秦朝也在郡县制的基础上在地方设置乡里亭,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模式。在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三个制度之下,秦朝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绝对控制,我们将其称之为中央集权。 秦朝为了更好的统治疆域,做的远不止这些,我们来看这样一个简牍,这个简牍的名称叫做里耶秦简户籍簿。 思考:对于一个刚刚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国家之中要做到户籍的登记以及赋税的收取,需要具有哪些条件? 首先我们来看,户籍制度的登记需要有统一的文字,赋税的收取需要有固定的度量衡进行衡量,还需要统一的货币进行兑换,运输赋税还需要统一的车轨和道路标准,对此秦朝都做了规定,修建了驰道和直道,此外,秦朝还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以防在原地址叛乱。上述的举措,都巩固了秦朝的统一。 三、崩溃——秦的速亡 过渡:秦朝建立起前所未有的辽阔疆域,也确立了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权制度,但是国祚却并不绵长,短短14年便从历史上消失了,秦始皇当初“二世三世乃至万世”的壮志豪言也不过二世而亡。秦朝为何短命而亡,这是我们接下来要探究的内容。 秦朝为何短命而亡,我们大体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来回答, 一方面秦始皇统一后穷奢极欲,开始大兴土木,征发繁重,百姓苦不堪言 另一方面秦朝的刑法严苛,人民摇手触禁,伸伸手就已经违反法律了,导致社会阶级矛盾严重激化 此外,秦朝还进行思想钳制,造就了历史上著名的焚书坑儒事件。 秦始皇去世后,秦二世即位愈发激化了矛盾,使得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锐化,掀起了针对秦朝统治的农民大起义爆发了。 这个起义便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陈胜吴广起义,陈胜吴广的起义号为张楚,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然而却遭受到了失败,但是另外两股反秦势力日益壮大,这两股势力便是项羽和刘邦的势力,刘邦在BC207年攻灭了秦朝,与项羽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刘邦废秦苛法、知人善任、听取谏言、指挥得当,但项羽却刚愎自用、不善用人、赏罚不明、烧杀抢掠,最终民心选择了刘邦,在BC202年,刘邦击溃项羽,建立西汉。 历史沉思:我们究竟应当如何评价秦朝? 我想可以通过两方面进行评价,一方面秦朝建立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其所创立的许多制度为后世王朝所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秦朝严苛的法律和繁重的征发以及对思想的钳制,并不利于一个王朝的长期发展,也不利于人民的安定生活,因此其短命而亡。秦朝灭亡的原因并非在于制度,而是在于政治,正如黄仁宇先生所说的:秦始皇的残酷无道达到离奇之境界,如何可以不受责 可是他统一中国的工作用这样长远的眼光设计,又用这样精到的手腕完成,又何能不加仰慕 对于秦朝这个朝代,我们需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但同时,我们也能从秦朝的发展中吸取教训,为当下的发展提供借鉴。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