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高中历史 年级 高一 学期 (秋季)课题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教科书 书 名:中外历史纲要(上)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学目标1. 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 通过了解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教学内容教学重点: 汉武帝的强国措施教学难点: 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教学过程文物导入: 以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的两片瓦当导入,瓦当上有“汉并天下”文字。以此导入本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一、西汉:大一统的重建与强盛 1、呈现材料:“汉并天下”瓦当,《西北大学藏瓦选集》著录五品,年代皆定为西汉初。然而任虎成、王保平主编《中国历代瓦当考释》著录多达十二品,认为 “汉并天下”瓦当多出土于建章宫遗址,而建章宫始建于汉武帝时期,故这种瓦当大概流行于那时。这样说来,“汉并天下”瓦当的制作年代有汉初与汉武帝时代两说,“汉并天下”的意义也因此而有不同。 ——据王子今《“秦并天下”与“汉并天下”及司马迁的态度》 Q1:阐释汉初与汉武帝时制作“汉并天下”瓦当的不同意义。 学生:西汉初,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继秦朝统一后再次重建大一统。汉武帝时,西汉王朝达到鼎盛,大一统的规模扩大。 2、呈现秦跪射兵马俑与西汉彩绘兵马俑两件文物图片 Q2:汉初兵马俑与秦始皇兵马俑相比有何不同?为何会有这样的不同?汉初统治者又是如何改变这一社会状况的?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与雍容华贵、生动写实的秦兵马俑相比,汉初兵马俑显得尤为简陋粗糙。这折射了经过秦末农民起义的冲击,汉初社会经济残破的状况。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协,经济得到恢复,出现文景之治的局面。 3、继续展示西汉鎏金马文物 文物描述:西汉鎏金铜马体态俊秀雄健,匀称、合乎解剖比例,头部造型尤为生动,系以西汉时大宛产的汗血马为模特精制而成。 Q3:文物折射出汉武帝时期怎样的社会风貌。 学生回答:汉武帝时期经济获得发展,尚武风气浓厚,中外交流频繁,是一幅泱泱大国的盛世气象。 教师进一步追问:汉武帝是如何打造这一盛世的?由此引入对本课重点内容:汉武帝的强国措施的学习。 (一)政治大一统 材料一:(汉武帝不满丞相田蚡骄横)“君除(任命)吏尽未?吾亦欲除吏!” ——《史记 魏其武安侯列传》 材料二: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 以逆京师。……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 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史记 平津侯主父列传》 Q4:汉武帝即位时面临怎样的政治困境?他是如何加强对中央和地方治理? 师生分析:第一则材料可以看出在中央层面,汉武帝对丞相擅权非常不满,第二则材料说说明了地方诸侯实力壮大威胁到了首都的安全。 中央治理方面:推行中外朝制度。汉武帝任用亲信组成中朝,负责决策,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外朝,负责执行。这样,相权一分为二,皇权得以加强。 地方治理方面: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下达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了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以获得封地,众建诸侯而少其力。除此之外,我们看到的这枚印章,见证了汉武帝创立的刺史制度,刺史代表皇帝监察地方官吏,打击贪污腐败。 (二)经济大一统 呈现五铢钱铜范、《盐铁论》书影、均输平准示意图三幅图片 教师提问:以上图片反映了哪些经济措施? 学生回答: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发行统一规格的五铢钱;将涉及国计民生的盐、铁经营权收归国有;此外还实行均输平准,在全国范围调配物资、平抑物价;为大一统奠定了经济基础。 (三)思想大一统 呈现材料: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 董仲舒传》 教师讲述:西汉初年的无为而治政策,使得诸子百家学说在社会上复兴,不少读书人批评朝廷的政策。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培养政治管理人才,将忠君爱国的儒家思想作为大一统的精神支柱。儒学也成为了历代王朝的主流思想。 (四)疆域大一统 呈现单于天降瓦当和张骞出使西域图 这件单于天降瓦当仿佛带领我们穿越到了那个金戈铁马的时代。汉武帝改变了汉初对匈奴的忍让妥协的政策,积极进取,重用卫青、霍去病等名将,北击匈奴,打通河西走廊。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往的桥梁。 汉武帝在位54年,从政治、经济、思想、边疆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统一多民族国家走向强盛。 但是盛极必衰,汉武帝的穷兵黩武也导致西汉后期出现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再次呈现材料:汉武帝的穷兵黩武加重了农民身上的赋税……农民最终不得不卖掉他们唯一剩下的家财——土地。……在汉帝国投入财力物力进行军事扩张的同时,对帝国统治构成真正威胁的是地主势力的逐步膨胀。 ——[美]陆威仪《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 Q5 :概括西汉后期出现的社会问题,造成怎样的结果。 通过对材料分析,不难发现西汉后期出现农民赋役沉重,土地兼并严重,地方势力膨胀局面。公元9年,外戚王莽篡夺皇位,西汉灭亡。王莽进行了一些复古改革,激化社会矛盾,绿林赤眉起义推翻了新莽政权。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大一统政权得以延续。 二、东汉:大一统的延续与衰落 呈现 “汉委奴国王” 金印文物 年代:建武中元二年(光武帝时期) 收藏地:日本福冈市立博物馆 文物说明:东汉初年,日本列岛一个较大的部落国王遣使朝觐汉朝皇帝。汉朝光武皇帝授以金印,赐名以倭。 教师:这是一件来自海外的文物。东汉初年,日本列岛有一个部落的国王派使节来中国进贡。汉武帝授予金印。 Q6:“汉委奴国王” 金印反映了汉光武帝时期怎样的社会风貌。 学生:光武帝时期社会经济在稳定的政局下重新发展起来,史称“光武中兴”。 呈现陶坞堡文物 年代:东汉后期 收藏地:中国国家博物馆 文物说明:此明器为汉代豪强大族躲避战乱、御敌自救的产物,也是私家武装膨胀的见证。——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 教师:这件特殊的文物称为明器,是贵族的陪葬品。陶坞堡是汉代豪强大族躲避战乱、御敌自救的产物,也是私家武装膨胀的见证 Q7:这件文物透露出东汉后期的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东汉后期,皇帝年幼登位,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败。地方上,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不断。地方军阀趁机拥兵自重,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三:两汉文化:大一统的精神财富 教师:请同学们从史学、文学、科技三个角度自主整理两汉时期的文化成就。 呈现两汉时期文化成就的表格。 我们可以看到两汉时期文化成就斐然,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从西汉:大一统的重建与强盛、东汉:大一统的延续与衰落、两汉文化:大一统的精神财富三个维度学习了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这一课。本节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