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设计(表格式)高中历史必修纲要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设计(表格式)高中历史必修纲要上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历史 年级 高一 学期 秋季
课题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教科书 书 名:部编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1、唯物史观:通过学习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带来的利弊,培养学生辩证思维。 2、时空观念:基于史料研读,了解北宋建立的背景,知道北宋建立后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辩证分析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理解北宋初建的政治形势,理清两宋时期重要事件的历史顺序。 3、史料实证:通过展示及读取文物图片等资料信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 4、历史解释:学生通过对两宋演变的历史背景分析,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 5、家国情怀:感悟王安石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岳飞精忠报国的民族气魄,培养不畏艰难的大无畏精神,涵养家国情怀。同时也能辩证地看到专制集权的作用,体会改革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教学难点: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王安石变法
教学过程
导入:从岳飞《满江红》说起。岳飞所处的是什么朝代?在那个朝代又发生了什么让他如此愤怒?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9课两宋的政治与军事 难点释疑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1、背景:①北宋建立后,消灭割据政权,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②统治者吸取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 (赵)普日:“……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五代之弊是什么?外重内轻、武将专权 学习主题一:了解历史发展脉络
如何防止五代之弊? 措施:学习任务清单一 控制地方加强中央行政财政军政监察治国策略
(1)方镇太重—削弱地方 行政上,派文官担任地方知州,节度使转化为虚职 财政上,设转运司管地方财政,大部分赋税上交中央 收权 军政上,地方精兵编入禁军定期更驻 设立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 分权 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2)君弱臣强—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军事上,设枢密院分割宰相军权,并与“三衙”互相牵制,实现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 财政上,设三司分割宰相财政权 行政上,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 教师:北宋实行的这一套中央权力机制,我们又把它称为二府三司制。 武将专权—崇文抑武 崇文:倡行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士人地位。 抑武: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控制地方加强中央行政文官出任地方知州;形成路、州(府)、县三级制对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财政设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三司专掌财政军政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定期更换驻地枢密院专掌军政,与“三衙”分权监察设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州一级增设通判设知谏院与御史中丞分掌监察权治国策略实行崇文抑武方针,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评价 积极:强化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消极:制度僵化,效率低下,助长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 重文轻武,守内虚外,造成北宋长期积弱局面; 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扩充,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积贫局面。 教师:过度集权反而使得宋朝陷入危机。随着政府机构的增多,官僚系统日渐庞杂,官员数量众多,财政负担加重。同时,机构职能交叉,权责不清,遇事推诿,行政效率降低。如此一来,为宋朝积贫积弱埋下了伏笔,致使宋朝外难御辽夏虎狼之师——边防压力,内不支朝廷财政之需——财政危机。为此,宋朝政府被迫通过改革采取自救行动。 难点释疑二.王安石变法 1、背景 ①北宋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 ②“庆历新政”失败 2、内容与特征 时间: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原则:加强国家对经济、军事等的管理与控制 目的:富国强兵 内容:富国: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款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强兵: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3、评价 消极:强兵效果并不明显;在执行中加重人民负担;引起争议,导致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总结升华: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再加上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哲宗初年,高太后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为宰相,新法几乎全被废掉,史称“元祐更化”。最终王安石变法以失败而告终,北宋也逐渐走向衰亡。 范、王二人展现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企图力挽狂澜,变法过程中一度也成效显著,然而结局是失败的。说明我们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而改革,但也应该科学改革,结合国情和客观实际来改革,这才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应有认识。 1、北宋灭亡、南宋建立 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徽、钦二帝被俘北去,史称“靖康之变”。 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赵构即为宋高宗。 2、南宋的偏安 宋金和议 1141年 绍兴和议:划界;南宋对金称臣;“岁贡”。 此后,几次宋金战争,继续维持南北对峙局面 教师: 靖康之变后,宋王室失去淮河以北的土地,赵构定都临安,主和派得势,故不思收复北方土地,仅保有江南一隅,史称“偏安江南”,虽然出现了岳飞等名将,但由于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没有收复北方,绍兴和议后形成对峙局面。南宋最终为蒙古所灭。 如何看待岳飞之死? 以“岳飞之死”深化祖宗之法对两宋的巨大影响,岳飞之死,象征着宋朝建国以来确立的“崇文抑武”政策的回归
(学习任务二) 国内学界一般提到宋朝历史总是与经济上积贫、军事上积弱划等号,这其中的原因绕不开宋朝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但也有学者认为,“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的繁荣。 根据材料,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 示例一 宋代“重文轻式”国策促进了宋朝的繁荣。 论述: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在政治上铲除割据势力,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安定的社会局面,有利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社会环境宽松,文人享有较多自由,推动了理学兴起,文学艺术的发展。 综上所述,“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全面繁荣。 示例二 宋代“重文轻武”国策导致了积贫积弱局面。 论述:宋朝强化皇权实施“重文轻武”政策,军事调兵权和统兵权分离,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国防力量,在对辽、西夏的战争中屡战屡败。大量文职官员的设置,导致官僚机构越来越臃肿庞大,造成了严重的冗官、冗费的局面,财政支出紧张,国力虚弱。 综上所述,“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使宋朝最终陷于积贫积弱的局面,与其宋代军事上的失利、失败有重要关联。 小论文指导: 1、格式正确,总分总; 2、标题论点鲜明,体现价值取向; 3、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4、综上所述,有提炼有升华。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