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表格工)高中历史必修纲要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表格工)高中历史必修纲要上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历史 年级 高一 学期 秋季
课题 《两次鸦片战争》
教科书 书 名: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本了解鸦片战争前后中国与世界的形势差异,知道鸦片战争的背景。 2.学生通过史料阅读,数据分析,了解鸦片战争及不平等条约签订对中国产生的影响,从历史教训中看国家发展,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鸦片战争前中西差距。 《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等条约的不平等性质。 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 白银对鸦片战争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图片导入 教师提问:什么是贡金?英国如何获得清政府的贡金?这笔赔款长什么样子?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设问,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兴趣。银元是鸦片战争后中方向西方的赔款,白银也是战争的关键因素,与本课切合。 二、【新课讲授】 教师叙述:让我们把视野拉回到18世纪的英国。 教师提问:英国该如何支付购买茶叶的费用呢? 教师叙述:对于一个经济上高度自给自足,对海外产品购买需求较低的农耕大国来说,中国政府不愿意进口英国的商品与茶叶进行交换。唯一例外的是中国对白银的需求较高。1761-1788年,英国用于够买茶叶的白银总值远远大于中国购买英国商品的总价,形成了贸易逆差的局面。 教师叙述:19世纪前30年,英国对华进出口贸易迅速扩大,对中国产品需求有增无减,流入中国的白银仍旧出于高位,贸易逆差日益严重,这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扩张的需要尖锐对立。随着银矿枯竭,美洲白银产量下降,加之欧洲的殖民扩张活动,拉丁美洲的白银供应量大大下降。改变贸易逆差的需求迫在眉睫。最终英国找到了用毒品鸦片取代白银的方法,作为对华贸易的支柱,以达到平衡贸易的目的。 教师叙述:最好的鸦片种植在印度,而印度正是东印度公司的势力范围。广州作为外商进行贸易的唯一港口,商人们出卖鸦片换取银子,再用这些银子去购买茶叶,最后再在伦敦高价销售茶叶。通过东印度公司和鸦片贩子的走私倒卖,大量鸦片售往中国各地,鸦片总值不断增加。鸦片战争前40年,每年输入中国的鸦片总值达两千万银元,超过了出口茶、丝的总值。中国白银外流大约三四亿银元以上。 教师提问:面对大量鸦片输入与白银外流,清朝统治者是如何应对的呢? 教师叙述:从雍正到嘉庆的70多年间,清政府多次颁布禁烟告示。从告示中我们可以看到,政府对贩卖鸦片者、吸食鸦片者都有很严重的处罚。或发配边疆,或受到仗刑,又或被流放。 教师提问:清政府的禁烟的惩戒措施为何如此严厉呢? 教师叙述:从告示中我们可以看到,鸦片使人精神不振,养成烟瘾,严重者走向四路,是为人心之害。鸦片贸易使地方官员腐败受贿,道德败坏,英方与中国官员私相授受,有营私舞弊的行为。不仅如此,80万清军部队,八旗绿营中鸦片吸食成瘾的人达20万人,大大削弱了战斗力。 教师叙述:最让清政府感到恐慌的是鸦片流入引起的白银外流严重,国库亏损,鸦片战争前国库存银不足2000万两。 黄爵滋在奏折中提到“白银损耗外流主要原因在于鸦片”。 教师提问:清政府为何如此重视白银呢? 教师叙述:自明朝中期起,白银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主要支付手段。这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中国的白银产能长期不足,供不应求。鸦片贸易猖獗,白银大量外流,中国迫切需要白银。因此严禁白银外流。 教师叙述:当白银与鸦片的冲突开始之际,中国借白银与贸易的纽带,不得不与世界发生全面冲撞。新任不久的维多利亚女王跳上前台,公然为鸦片利益集团撑腰壮胆,并发表演说,呼吁“为了大英帝国的利益”,向中国发动战争。1840年6月,在印度集结的英国远征军机动舰队到达中国海面,抵达广东珠江口,鸦片战争正式开始。英属东印度公司于当年铸造发行的一卢比银币,正面就是年轻气盛的维多利亚左侧像,背面为花枝环绕的东印度公司的名称与面额及年份。 教师叙述:女王在品尝了对华战争胜利的喜讯后志得意满,野心更加旺盛,下旨对侵华战争中的有功将士论功行赏,铸造颁发了对华战争军功奖章。正面是女王头戴王冠的得意形象,背面是大炮、枪械、旗帜,并印刻着英国国徽,底下是CHINA字样与战争结束年份。凡是在华为屠杀中国军民有杰出贡献的“功勋”将校都能得赏。 教师提问:在英国的冲击下,英国还获得了哪些权利呢? 教师叙述:两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虎门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英国获得了中国的香港岛、九龙司,获得大笔赔款,并在中国拥有领事裁判权等权利,同时鸦片作为“洋药”进入中国,鸦片贸易被“合法化”。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丧失了一系列主权 ,包括领土主权、关税主权、司法主权、贸易主权等。中国也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师叙述:英国银行曾发行过一款50英镑的纸币,纸币上印有两位人物,右侧是蒸汽机的发明者詹姆斯·瓦特,左侧是帮助瓦特完成商业化的企业家马修·博尔顿,正是他们合作下的蒸汽动力,使得英国进入蒸汽时代,带动英国崛起,走向世界。 教师提问:而此时的中国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教师叙述:当西方工厂的蒸汽锅炉里吼出震耳欲聋的工业交响曲时,中国仍然是原始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当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时,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当欧洲开启大航海时代,向外进行殖民扩张时,中国却闭关锁国,与世隔绝。当西方军队熟练操作热兵器,用炮舰打开别国大门时,中国的八旗绿营使用的是冷兵器,且作战能力低下。一些列的对比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与世界的巨大差距。 而中英差距下,帝国走向奔溃,白银只是引线。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这个僵化体制对于变化世界的迟钝应对,最终只能将帝国葬送。 教师叙述:是帝国的崩溃并未能引起统治者的反省。当朝皇帝不知英国在何方,英王为何人。各部门都未从天朝的迷梦中醒来,战败之后,大有雨过忘雷之意。对海疆之事,也绝口不提。茶访酒肆中叶“免谈时事”。然而在黑暗的夜色中,出现了一道曙光。他们是林则徐、魏源、徐继畲,他们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先进思想,并撰写了著作《泗州志》《海国图志》《瀛寰志略》,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他们突破了“天朝上国”的思想束缚,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救国御侮的第一步,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爱国进步潮流,促进了近代的思想解放。 三、【课堂小结】 鸦片战争和所有的战争一样,充满着不同程度的叙事以及扭转和遗忘,但不可避免的是,中国因此被强行拽入一个陌生而集聚变化的全球化时代。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