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历史 年级 高一 学期 秋季课题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教科书 书名:《中外历史纲要(上)》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学目标1.知道近代列强入侵中国的史实,能够站在世界近代化潮流趋势的角度看待近代中国历史问题,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认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的实质。 2. 分析多元史料,梳理列强入侵、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和晚清政府统治之间的关系,能够从群体和空间等角度分析近代中国新旧力量的消长关系,体会挽救民族危亡之道路的艰难曲折,从历史时空角度出发把握中国近代历史的复杂特征,培养历史思辨能力。 3、知道维新志士、义和团民众和清军将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而抗争的史实,感悟他们为国为民勇于自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涵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认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难历程,铸就具备世界全局意识和时代精神的现代中国公民。教学内容教学重点: 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等挽救民族危亡斗争的史实。2.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影响。教学难点: 1.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内部新旧力量消长关系及其对挽救民族危亡的影响。 2.新旧局势、新旧力量和新旧文明之间的有机联系。 3、《辛丑条约》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教学过程环节1:导入 呈现材料:1874年李鸿章提出“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的著名论断 问题:请同学们根据相关史实,指出李鸿章所说的“大变局”表现为什么?实质是什么? 设计意图: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借用历史学家蒋廷黻的“世纪之问”,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近代列强入侵和古代外敌入侵的不同,认识到近代列强入侵实质上是中国传统封建文明和西方近代化文明的冲突。在课堂的开始之处,呈现本课的主线索 “新旧局势”——“新旧力量”——“新旧文明”,引出本课立意所在,即近代中国破旧立新,求新求强的伟大复兴之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环节2:新旧局势的交替——民族危亡从何而来 呈现材料:19世纪末列强在华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时间表和地图 国别 租借地时间 期限 德国 胶州湾 1898 99年 俄国 旅顺、大连 1898 25年 英国 威海卫 1898 25年 深圳河以南,界限街以北 1898 99年 法国 广州湾 1898 99年 日本教学方法:设置学习任务1,根据材料分析19世纪末中华民族面临怎样危机? 答案提示:列强掀起瓜分狂潮,中华民族面临被瓜分的亡国危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表格信息和地图信息,抓住“1898年”和“期限年份”这两个时间点,结合租地和势力范围所涉及的空间,从时空角度分析民族危亡境地。 环节3: 新旧力量的消长——民族危亡如何挽救 呈现材料: 材料一:(慈禧)“天下者,祖宗之法也,汝何敢任意妄为!” —中国史学会.近代资料丛刊.《戊戌变法》 材料二:曰循序,先入者为主,讲西学必先通中学,乃不忘其祖也。—张之洞《劝学》 材料三:大地既通,万国蒸蒸,日趋于上,大势相迫,非可阏制,变亦变,不变亦变。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 —梁启超《论不变之三害》 材料四:“扶清灭洋”—义和团口号 教学方法:设置学习任务2, 根据材料分析比较不同 群体的“挽救”意愿。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对比当时国内不同群体的“挽救”意愿,认识到挽救民族危亡的力量存在新旧之分,初次感受新旧对比,为化解“新旧力量的消长”这一教学难点做铺垫。 呈现材料: 材料一: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此后的103天里,光绪皇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9月21日……——《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形势图 教学方法:以教师讲述为主,结合时空要素,回顾基本史实,比较维新变法和山东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形势。 设计意图:回顾维新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的基本史实,涵养时空观念,落实重点知识。了解新旧力量在1898年不同的发展形势,第二次感受新旧力量的对比。 呈现材料: 材料一、梁启超等联合举人百余人,联署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当时会试举人及辇彀下者将及万人,皆与八股性命相依,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二、拙作《劝学篇》,成于戊戌之春。其时因末流波靡,邪说纷出,大有犯上作乱之忧。”—茅海建《戊戌变法的另一面》 材料三、康有为设计的“制度局”,表面上是光绪帝的政治咨询部门,实际上是由其控制的政治决策部门。后改其名称为“懋勤殿”。光绪皇帝决意开“懋勤殿”时,立即与慈禧太后发生了根本性的冲突。 —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初集》 教学方法:设计学习任务3,选择任一场景,分析维新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 设计意图:设置历史场景,让学生从情境中探究维新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对“废八股”、《孔子改制考》和“请开制度局”这三个场景的分析探究,明白维新变法迅速走向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遭到强大的旧势力的阻挠。第三次感受新旧力量的对比。 呈现材料: 材料一: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狱中题壁》 材料二义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形势图 教学设计:教师讲述谭嗣同诗词的精神内涵,结合地图空间,介绍维新变法失败对义和团运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师生合力对挽救民族危亡的群体力量的新旧消长关系做出小结。 设计意图:引用谭嗣同的诗词,让学生感悟维新志士为挽救民族危亡甘愿自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感受民族富强的希望之光。讲述维新变法失败和义和团进北京天津等政治中心的关系,让学生第四次感受新旧力量的变化,明白19世纪末挽救民族危亡的主体力量是旧的群体。 呈现材料: 材料一、“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刘坤一、张之洞、李鸿章、袁世凯、盛宣怀等)。—《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东南互保形势图 材料三:相互冲突的两种观点。 观点一:破坏了东南各省人反帝斗争,便利列强镇压义和团 观点二:保存东南半壁山河,使中国免于瓜分之祸。 教学方法:设置学习任务4,你赞同哪一种观点?理由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认知冲突性的设计,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理解“东南互保”,认识历史解释的多样性,涵育历史学科素养。在观点冲突中发现空间角度的新旧消长关系,东南互保一方面孕育了反帝反封建新力量,另一方面又折射出地方割据这一封建旧秩序的阴影。学生第五次感受新旧力量的消长变化,认识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不管是从群体力量角度看,还是空间力量角度看,近代中国挽救民族危亡的主体力量是旧力量,挽救的方式也是旧方式,暗示着当时中国仍未能看透“近代化文明冲击的新局势,也暗示着新旧文明较量的必然结果。重难点问题得以落地解决,学生历史思辨能力得到提升。 环节4:新旧文明的较量——民族危亡重新解读 呈现材料:义和团揭帖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不下雨,地发干,都是教堂遮住天。 神也怒,仙也烦,一等下山把拳传。 焚黄表,生香烟,请来各洞众神仙。 不用兵,只用拳,要废鬼子不为难。 挑铁路,拔电杆,海中去翻火轮船。 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德哭连连。 洋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并江山。 教学方法:学习任务5,根据材料分析义和团运动的特点 设计意图:学生在阅读史料基础上,运用马克思唯物史观和辩证分析法,分析概括义和团运动的双重特点。一方面,义和团运动是在民族矛盾激化的背景下发生,他们的“灭洋”行动包含着民族正义性,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带有底层民众迷信落后,盲目排外的局限性。 呈现材料: 材料一:万千来自下层社会的人们汇聚在神道观念之下,手执引魂幡、混天大旗、雷火扇、阴阳瓶、九连环、如意钩、火牌、飞剑,勇敢地对抗帝国主义的火炮快枪,在这个过程中,愚昧会升华为悲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西人谓淮军宿将聂士成)“自与中国交兵以来,从未遇此勇悍之军”,“腹裂肠出而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义和团史料》 材料三:“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实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 教学方法:教师以多元史料为依托,有感情地还原历史现场,渲染氛围。 设计意图:借助教师的语言感染力,还原历史现场,让学生在生动而有富有情感和哲理的史料中感受中华民族不同群体奋死反抗外敌入侵的伟大精神,明白这种反抗所产生的力量,沉重打击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中国免予沦为完全的殖民地的命运。另一方面,学生可以从材料中体会到新旧文明的差异,理解传统封建文明在这场较量中必然败落的结果。 呈现材料: 材料一:(北京)“居人盈衢塞巷,父呼其子,妻号其夫,阖城痛哭,惨不忍闻。逃者半,死者半,并守城之兵,死者山积。” 刘福姚《庚子记闻》 材料二:1900年八国联军在紫禁城阅兵 (图略) 材料三:俄国侵占东北形势图 教学方法:教师声情并茂地讲述八国联军践踏北京的情形和俄国占领东北的史实。 设计意图:学生知道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家国被蹂躏践踏的史实,在历史的悲壮中涵育家国情怀。 呈现材料: 材料一:《辛丑条约》内容 材料二:《上谕》1901年2月14日 本年夏间,券匪构乱,开衅友邦……昨据奕劻等电呈各国和议十二条大纲,业已照允。仍电饬该全权大臣将详细节目悉心酌核,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下册 教学方法:学习任务6,学生阅读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和方法,讨论分析《辛丑条约》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深刻影响。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运用所学的方法来分析《辛丑条约》的影响,能够站在中国和世界,新旧文明等视角高度看这段历史的特殊性,把握历史的发展规律。理解《辛丑条约》带来三个“完全”深刻影响,即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工具,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 传统的封建文明完全败落于近代化的西方文明。化解本课重难点。感受落后挨打的悲情,涵养家国情怀,激发求新求强的爱国意识。 呈现材料: 材料一:“(资本主义)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 ——马克思 教学方法:学习任务7,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和本课所学,你如何重新解读近代中国挽救民族危亡的问题? 设计意图: 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形成自己对这段历史的独特看法与解释。站在世界大局的角度分析中国问题,明白“近代中国挽救民族危亡”这一事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实现中国自身的近代化转型,用近代化的中国去应对近代化文明的挑战,回应“新旧”这一教学主线,落实教学重难点。感受近代中国为“挽救民族危亡”不懈努力的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心。 环节5:课堂小结 呈现材料: 材料一: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 ……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教学方法:教师有感情地总结陈述。 设计意图:再次引用蒋廷黻先生的“世纪之问”,首尾呼应,保持课堂完整性,提升课堂美感和思辨感。最后实现立意升华,感受中华民族破旧立新,走向复兴的艰难与伟大,激发家国情怀。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