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苏联早期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2苏联早期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课件

资源简介

课件30张PPT。2.1.2
苏联早期社会主义
道路的探索情景描绘:苏俄内战时期(1918-1921),一位瘦弱的老农坐在街道一个偏僻的角落里兜售自产的农产品,类似于“摆地摊”。你觉得这是真的吗?情景探究列宁同志斯大林同志(一)危难时刻显身手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的严峻形势。
面临怎样的形势呢?一、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国内反动势力的反扑从1918年开始,苏俄开始进入极为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
苏维埃政权面临危机。社会背景一(p31正一)  列宁: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请你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指的是什么政策?根据需要向农民征收余粮——余粮征集制(图2-8)2.这一政策的实施结果如何?影响:在艰苦的战争时期,集中了有限的人力、物力,战胜了敌人,巩固了政权。
但引起了人民群众不满,造成生产力破坏,社会不稳定。3.列宁说这话时,苏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大中小工业一律收归国有★余粮收集制取消自由贸易和商品买卖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普通劳动义务制食物配给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1918~1921)材料一: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材料二:在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中,参加者占领要塞,提出“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立即取消粮食征购队”等口号。结合材料和教材,分析苏俄当时的国内外形势?社会背景二 (二)山穷水尽疑无路
──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
战争的破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的失误苏俄国民经济濒临崩溃工人、农民不满反动势力乘机叛乱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和
政治危机在这样的社会形势下,列宁在政治、经济领域分别采取了哪些政策,在社会主义这条新兴道路上,做了哪些探索?1.背景:2.首要任务: 3.开始时间: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关于以实物税取代余粮收集制》的决议4.内容:(1)农业:
(2)工业:
(3)流通领域:
5.作用:恢复经济 (三)柳暗花明又一村(经济)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本国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商品贸易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其实质即国家资本主义。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情况5.作用:
(1)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2)巩固了工农联盟,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是苏维埃俄国对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有益探索。 (三)柳暗花明又一村(政治)
——苏联的建立  1922年12月召开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请注意区别沙俄(1547年—1917年)
苏俄(1917年—1922年)
苏联(1922年—1991年)
俄罗斯(1991年—至今)1924年1月22日列宁逝世
苏联进入斯大林时代二、斯大林体制虽然新经济政策使苏联得到复苏,但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靠畜力、人力完成。
——《大国崛起》 斯大林的选择?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必须在10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或者我们做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到。 ——斯大林《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 ——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1925年) (一)敢问路在何方?
──社会主义工业化
(成就与特点p32全部文字)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标志性工程:
第聂伯河水电站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1.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成就T-34型坦克,作为二战中性能最好的坦克之一,共生产了四万辆喀秋莎火箭炮在怒吼1913-190年苏联重要工业在世界和欧洲地位苏联由传统的落后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国防力量大为增强。  苏联为什么能在短短的十几年间能取得工业化如此辉煌的成就呢?(1)实行计划经济,制定五年计划;(2)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3)全国人民的积极努力投身建设;(4)?(农业)2.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施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走向独立和富强的必由之路。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所走的工业化道路自然也不一样。结合阅读卡,从“一五”计划的目标、重点等方面,概括工业化的一些特点。  重视重工业,轻视农业、轻工业;采用计划经济,高度集中,统一管理,追求高速度;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控制国家经济发展。3.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特点①背景:
②时间:
③措施:
④完成:
⑤影响:
工业化进展迅速,城市人口的增长,对粮食的需求
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成员集体劳动,按劳分配。1937年,完成农业集体化(个体小农经济——大规模集体经济)(二)吾将上下而求索
       ──农业集体化农民加入集体农庄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农庄成员把粮食送到收购站农业集体化宣传画集体农庄庄员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地回到家里和老婆说:看,我们有炸鱼吃了!
没有油啊。
那就煮!
没锅。
烤鱼!
没柴。
伊万气死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苏联民间笑话农业集体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积极:为苏联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
消极:采取行政命令和强制性的手段,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苏联粮食产量长期停滞不前。
(三)长使英雄泪满襟
——斯大林体制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
拥有核武的强国。
——丘吉尔结合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情况和毛泽东的评论,谈谈“斯大林体制”的特点及其利与弊。 斯大林
(1879年—1953年)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评论说:“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那有这样的道理。” ⑴利:
①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成为工业强国;
②为反法西斯胜利取得胜利奠定基础;
③国民文化素质普遍提高,而且培养大批专家。
⑵弊:
① 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② 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③ 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农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④ 计划指令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⑤ 对东欧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严重的消极影响。特点:高度集中,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用行政命令的方法管理经济评价斯大林体制 结合资料卡的论述及对斯大林体制的分析,从当时的国际形势、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就苏联早期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谈谈自己的看法。你的论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