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导学案(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0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导学案(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资源简介

第20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学习目标】
1.了解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背景、经过、历史意义,理解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刻影响。
2.掌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具体情况,并了解其影响。
3.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
4.掌握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原因、概况,认识国民革命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有传播,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难点: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基础知识梳理】
一、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
1.背景:
(1)从国际上看:
①一战期间, 、 加紧侵略中国,促使中国人民的反帝情绪日益高涨。
②俄国 的胜利,为中国人民指出了解放道路。
(2)从国内看:
①北洋军阀政府对外投靠 ,大肆出卖 ;对内大量掠夺土地和工矿业,赋税猛增,人民负担更加沉重;军阀之间不断混战,人民苦不堪言。国内 日益加深,成为五四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
②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得到了发展, 队伍迅速壮大,工人罢工斗争频繁发生; 的开展推动了人民思想的解放,促使先进分子,尤其是 积极开展爱国活动。这些为五四运动的发生准备了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
(3) 导火索: 中国外交的失败。
2.过程:
①5月4日,中心在 , 是主力军。以“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为口号。
②6月5日开始,爱国运动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出现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和商人罢市,标志着中国 登上政治舞台。
3.结果:北京政府释放了被捕学生;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也拒绝在 上签字。
4.意义:
(1)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 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的不妥协的 的伟大 运动;
(2)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 运动;
(3)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 运动。
(4)它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 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 同中国 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
(5)是中国 走向 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和 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中心。在1919年出版的《 》“马克思研究专号”上,李大钊发表了《 》,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1920年3月,李大钊发起了中国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 。1920年5月陈独秀在 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条件:
(1)思想基础: 的广泛传播。
(2)阶级基础:中国 的持续发展,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3)国际条件: 的帮助。
(4)组织基础:上海、北京等地建立了共产党的 。
2.诞生标志:中共一大。时间: 年7月23日。上海、浙江嘉兴。主要内容:
①确定了 这个名称。②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 ,建立 专政,实现 和共产主义。③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 任书记。
3.意义:
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②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 力量。
③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中国革命指明了 。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4.中共二大
(1)时间:1922.7
(2)地点:上海
(3)内容:大会通过的宣言实际上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的 ,即民主革命的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
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1)背景
① 国共两党有着共同的斗争目标。20世纪初“ ,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国共两党在这一阶段主要的斗争目标,
② 国共两党都认识到建立 的必要性。国共两党在过去斗争的教训中都认识到要取得革命胜利,必须建立统一战线
③ 努力促成国共合作。
(2)标志: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中国国民党 大会,提出了 的主张。大会实际上通过了 、 、 三大政策,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2.国民革命(1924—1927年)
(1)兴起:1925年,国民政府在 成立,编建 , 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统一。
(2)高潮:1926年7月 开始。对象: 、 、 。使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 ,基本推翻了 的反动统治。
(3)失败:1927年以蒋介石和汪精卫为代表的反动势力发动了“ ”反革命政变和“ ”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国民革命失败。
(4)意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它基本推翻了 的统治,沉重打击了 的侵略势力。
(5) 失败原因:
A 客观方面:①帝国主义与中国 联合镇压中国革命,力量强大。②国民党 叛变革命。
B 主观方面:①中共缺乏 ;②中共犯了 错误,放弃了党对 的领导权。
(6)教训:①必须坚持 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②必须掌握 ,开展武装斗争。
【专题训练】
一、单选题
1.五四思想界欢迎“莫小姐”(moral)者同样大有人在,他们不仅热议个人与“国家”“世界”之类的宏大问题,也频繁触碰个人生活中最为鲜活和隐秘的部分,反复讨论“个人主义”“人文主义”等话题。这可以用于说明五四运动( )
A.以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 B.开始冲破封建主义藩篱
C.促使新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D.是一场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
2.1919年5月9日杭州之江大学建立“劝用国货会”,抵制日货。12日起,杭州、永嘉、乐清、瑞安等处师生陆续发表宣言、组织罢课游行。6月初,一些温州知识人创办《救国讲演周刊》,以利当地的“救国”宣传。这说明( )
A.爱国救亡运动有所创新 B.五四运动的影响逐渐扩大
C.抵制日货运动开始出现 D.长三角成为五四运动中心
3.中共“一大”将中国革命的性质定为社会主义革命;中共“二大”提出革命的两步走战略,首先进行“民主革命”;不久,又将“民主革命”改称“国民革命”。这一变化( )
A.说明对中国国情认识加深 B.说明了党斗争方式变化
C.表明党从幼稚走向了成熟 D.体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
4.孙中山考察俄国革命党组织时,发现其根本纲领与他提倡的“三民主义”大同小异,因此,“早就承认列宁是他的同志”。1923年,孙中山与列宁的代表越飞共同发表宣言,声明两国在各行其主义的条件之下,共同合作。这表明,孙中山( )
A.决心走“城市中心论”的道路 B.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C.继续探求民族复兴的救国方案 D.提出了新三民主义
5.1926年,瞿秋白总结五卅运动时指出:资产阶级软弱退让,使罢工斗争遭受挫折,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小资产阶级的犹豫畏怯,足以“证明无产阶级在国民革命中取得指导权之必要”。这一论述产生的原因有( )
①无产阶级与广大农民有天然的联系 ②中国资产阶级的两面性特点
③工人阶级是重要及可靠的革命力量 ④党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6.1924年6月,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的演说中讲到:“我们现在开办这个学校,就是仿效俄国……革命大告成功,像俄国一样,我们中国才可以同世界各国并驾齐驱,中国的民族才可以永远的生存于人类。”由此可见,孙中山( )
A.动员民众参加国民大革命 B.认为革命离不开俄国的支持
C.强调进行革命教育的必要 D.建立革命武装致力救国探索
7.1920年9月陈独秀在《答费哲民》中指出“因为照现在的经济制度,妇人底地位一面脱离了家庭的奴隶,一面便得去做定东家的奴隶……青年向何处去寻新生活和世外桃源?即于劳动问题,更可以说除阶级战争外都是枝枝节节的问题。”据此可知陈独秀( )
A.运用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指导妇女运动 B.认识女性受剥削的根源在于封建礼教
C.尝试运用唯物史观考察妇女解放问题 D.号召学习西方民主科学启迪广大青年
8.1920年,时任共产国际在华工作全权代表的利金向其上级汇报说:“在中国的许多地方都有共产主义小组,与上海的共产主义小组有组织上的联系,上海小组被认为是中国共产主义组织中央局。”这说明,当时上海小组( )
A.注意吸收和凝聚各种革命力量 B.在共产国际帮助下开展建党活动
C.推动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建立 D.是领导工农群众运动的指挥中枢
9.1918年前后,一大批“新知识分子”以政党团体的形式,直接从事对抗军阀社会的政治实践,进入20世纪20年代以后,发展到要求对军阀社会进行“根本改造”“根本解决”。这一变化( )
A.表明北洋军阀的统治分崩离析 B.为国民革命积蓄了力量
C.体现了中国革命任务发生转变 D.说明政党政治不断成熟
10.1924年7月,在中国共产党推动下,国民党中央农民部颁布了《农民协会章程》。次年5月,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农民协会要“以农民利益为奋斗的目的”“与中国革命有利益”。到1927年初,全国已有17个省建立了农民协会,会员达900余万人。这说明( )
A.革命统一战线开始形成 B.党的工作重心转入农村
C.国民革命群众基础广泛 D.八七会议方针得到贯彻
11.1927年3月,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先后在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汉口《民国日报》等刊发,引起广泛关注。其目录节选如下:该报告( )
章题 节题 主要内容
第一章 农村革命 第一节农民问题的严重性 考察收获很大,农民问题至为关键
A.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 B.改变了国民党对农民运动的错误认识
C.明确农民阶级应掌握革命领导权 D.回应了共产党内外对农民运动的质疑
12.1926年,《蒋介石出师宣言》中提到:“今日出兵,惟在讨吴”,“革命之成功,即友邦之利益”,若“扶持正义赞助我国民军者,则爱之敬之”。1927年2月,陈独秀在《赤色运动与中国外交》中说到“以革命行动扫荡一切帝国主义在中国之政治的经济的统治的权力,没收一切帝国主义在中国之经济的侵略机关,归诸国有。”两则言论反映出( )
A.国共两党在反帝立场上存在差异 B.国共两党的革命目标完全一致
C.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D.此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变
13.1924年10月,孙中山对于国民党内部的腐败深恶痛绝,他在致蒋介石的信中声言:“我党今后之革命,非以俄为师,断无成就 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血液。”所以,孙中山进行了( )
A.国共合作 B.护国战争
C.武昌起义 D.北伐战争
14.1926年10月,国民党湖南省代会通过的《宣传决议案》指出:“衡阳常德各为湘南湘西数十县交通枢纽,应各办日报一种;此后各城市广设文化书社流通本党书报及各新文化书报;各县党部应各办刊物一种,周刊旬刊或年月刊。”这一指示的主要目的是( )
A.促进经济近代化进程 B.动员民众参与国民革命
C.推动新文化运动发展 D.扩大国民党的阶级基础
15.下表是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部分新刊物的情况。这说明( )
刊物名称 创办时间 刊物宗旨或内容
《广东群报》 1920年10月 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报道劳动运动状况
《劳动音》 1920年11月 提倡“劳动主义”,使工人有充足的知识和善良的方法,去排斥那班“不劳而食的人”。
《劳动与妇女》 1921年2月 宣传劳动解放和妇女解放,对广大劳动群众和被压迫的妇女进行通俗教育,批驳守旧势力攻击社会主义的谬论。
A.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 B.社会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党的纲领得到民众认可
16.【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吴承仕(1884—1939),安徽歙县人,晚清状元,著名经学家和教育家。中华民国成立后,吴承仕出任司法部金事,但政治的黑暗令他非常失望。1927年,他毅然弃政从教,出任北平师范大学教授会主席,开始受到马克思主义影响。九一八事变后,吴承仕积极支持进步学生的抗日救亡活动,创办了《文史》《时代文化》等刊物,宣传抗日救国,抨击国民党一党专政。他对具有进步思想的学生重点培养,其中许多学生后来成为共产党的骨干。一二九运动爆发后,吴承仕发表文章揭露反动派的丑行,在经济上对学生运动予以支持。1936年秋,吴承仕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自觉地以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经学和历史。他在中国大学率先开设一批宣传唯物主义的新课程,受到学生的欢迎。1939年吴承仕逝世后,共产党在陕北两次为其举行隆重的追悼会。
——摘编自华强《从“末代状元”到中共地下党员——著名经学家吴承仕的传奇人生》
(1)根据材料,概括吴承仕的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吴承仕身上所体现的精神品质。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五四运动时期(中国)。据材料“同样大有人在,他们不仅热议个人与‘国家’‘世界’之类的宏大问题,也频繁触碰个人生活中最为鲜活和隐秘的部分”及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使得原来越多的人关注国家、世界、个人主义等,推动了思想解放,是一场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五四运动中的先锋和主力,不能得知,以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也不能体现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排除AC项;材料涉及五四运动推动了人们对于“国家”“世界”“个人主义”的认识,但没有涉及五四运动反封建的内容,排除B项。故选D项。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1919年五四运动中,斗争形式先后出现学生倡导的抵制日货到师生组织罢课游行,再到知识人创办报刊宣传救国思想,斗争空间范围由杭州到永嘉、乐清、瑞安等处,再发展到温州,这些都说明五四运动的影响逐渐扩大,B项正确。抵制日货、罢课游行和创办报刊等斗争方式不是在五四运动时期才创新的,排除A项;材料无法“开始出现”的说法,同时也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没有对比,不能说明五四运动的中心,同时说法的空间范围扩大化,是上海成为五四运动中心,排除D项。故选B项。
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21年后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中共“一大”的革命目标和革命对象都是脱离当时中国国情的,1921年是北洋军阀割据混战的年代,资产阶级也有革命的要求;中共“二大”正确认识了中国的国情和社会性质,确定革命目标为推翻帝国主义压迫、打倒北洋军阀等。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性质认识越来越准确,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国情认识的加深,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国共产党斗争方式发生变化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1935年遵义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共由幼稚走向了成熟,排除C项;1927年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体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23年的中国。根据材料“1923年,孙中山与列宁的代表越飞共同发表宣言,声明两国在各行其主义的条件之下,共同合作”及所学可知,题干反映的是孙中山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亲自考察俄国,认同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主张中俄“共同合作”,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独立解放,表明孙中山继续探求民族复兴的救国方案,C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城市中心论”的革命道路是指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与题干及史实不符,材料内容没有涉及革命道路的选择,排除A项;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和资产阶级革命家,他没有接受马克思主义,排除B项;1924年1月,孙中山提出了新三民主义的主张,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的时间定位和瞿秋白对五卅运动中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具体表现的评价,结合所学可知,资产阶级的软弱退让与无产阶级取得革命领导权的必要,是由于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妥协性的双重特点和工人阶级充分显示了自己的力量所致,②③正确;无产阶级的经济基础是近代工业,而农民阶级的经济基础为农业经济,“无产阶级与广大农民有天然的联系 ”不符合史实,①错误;党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在1927年的大革命失败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④错误。由此可知,②③正确,故选B项。
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924年(中国)。据材料“仿效俄国”,“革命大告成功,像俄国一样,我们中国才可以同世界各国并驾齐驱”表明,孙中山效法苏俄创办军校,进行革命斗争,实行国家独立和民族自强,体现了对救国道路的探索,D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动员民众参加国民大革命,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对俄国革命的学习,并不是革命离不开俄国的支持,排除B项;材料突出的是对俄国革命的学习和借鉴,并未突出革命教育,排除C项。故选D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因为照现在的经济制度,妇人底地位一面脱离了家庭的奴隶,一面便得去做定东家的奴隶”“即于劳动问题,更可以说除阶级战争外都是枝枝节节的问题”及所学唯物史观知识可知,陈独秀在考察妇女解放地位的时候应用了唯物史观中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阶级斗争推动历史前进等理论,反映了陈独秀尝试通过唯物史观考察妇女解放问题,C项正确;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据材料“因为照现在的经济制度,妇人底地位一面脱离了家庭的奴隶,一面便得去做定东家的奴隶”可知,陈独秀认为女性受剥削的根源在于经济制度,排除B项;据材料“更可以说除阶级战争外都是枝枝节节的问题”可知,陈独秀认为可以通过阶级斗争的形式解决妇女解放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内容可知,1920年,上海的共产主义小组发挥了中国共产主义组织中央局的作用,联系了各地的共产主义小组,从而为后来中国共产党的建立起到了推动作用,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地位,没有体现吸收和凝聚各种革命力量,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共产国际的帮助,排除B项;1920年中共还没有成立,还没有领导掀起工农群众运动,排除D项。故选C项。
9.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8年前后(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20年以后,“新知识分子”要求对军阀社会进行“根本改造”“根本解决”,指的是要推翻军阀统治,而1924年国民革命运动兴起,就是要推翻军阀统治,B项正确;新知识分子的要求并不能导致北洋军阀的统治分崩离析,排除A项;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排除C项;“根本改造”“根本解决”说明对政党政治失望,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国民大革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在中国共产党推动下,国民党中央农民部颁布了《农民协会章程》”“到1927年初,全国已有17个省建立了农协会,会员达900余万人”可知,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推动国民党中央农民部颁布《农民协会章程》,并建立农协会,农民群众广泛参与,这说明国民革命群众基础广泛,C项正确;革命统一战线开始形成于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题干时间最早的是1924年,时间不符,排除A项;党的工作重心转入农村是在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后,排除B项;八七会议召开于1927年8月7日,题干时间截至1927年初,排除D项。故选C项。
11.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和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7年3月(中国)。据材料可知,《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提出了解决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的理论和政策,认为农民问题至为关键,以此来回应共产党内外对农民运动的质疑,D项正确;据所学知识,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政变,国民革命运动受挫,所以该报告没有推动国民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排除A项;材料信息未体现国民党对农民运动的态度变化,且受阶级立场的影响,毛泽东的言论也不会改变国民党对农民运动的错误认识,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农民是中国革命的同盟军,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排除C项。故选D项。
1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为1926-1927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对帝国主义的态度是“扶持正义赞助我国民军者,则爱之敬之”,陈独秀则认为“没收一切帝国主义在中国…”,说明两党在反帝立场上存在差异,A项正确;国共两党的革命目标并不一致,排除B项;革命统一战线在1924年建立,排除C项;此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依然是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之间的民族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没有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4年10月(中国)。据材料“我党今后之革命,非以俄为师,断无成就 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血液”,可知孙中山认识到与共产党合作的必要性,因此进行了国共合作,A项正确;护国运动是1915年发动的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运动,排除B项;武昌起义发生在1911年,排除C项;北伐战争是中国国民党领导下的国民政府以国民革命军为主力,蒋介石为总司令于1926年至1928年间发动的统一战争,排除D项。故选A项。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目的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6年的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国民党此时主要是希望通过报纸这种媒介进行宣传,此时正是国民革命时期,故可知其主要目的是动员民众参与国民革命,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创办刊物,而非对经济的支持,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是在1915-1919年这段时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国民政府对各阶级的的政策,不能得出扩大国民党的阶级基础,排除D项。故选B项。
1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20世纪20年代初部分中国报刊刊发的内容与劳动解放、妇女解放等内容,这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有关,因此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A项正确;根据报刊内容刊发的内容无法说明社会阶级矛盾十分尖锐,排除B项;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辛亥革命的影响,材料未涉及民主共和思想,排除C项;中国共产党到1921年7月才建立,此时党尚未建立,谈不上党的纲领得到民众认可,排除D项。故选A项。
16.(1)贡献:运用唯物主义进行学术研究;推动爱国救亡运动;培养了一批进步青年学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精神: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严谨的治学精神;不断进步的自我改造精神;言行一致学习马克思主义,忠于马克思主义的彻底革命精神;理论联系实际的务实精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