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导学案(无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导学案(无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简介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程 标准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亚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基础知识
一、阿拉伯帝国
1.阿拉伯帝国的建立
(1)背景
①阿拉伯人最初的家乡是__阿拉伯__半岛,多部落并存,相互混战。
②7 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__伊斯兰教__。
③622 年,__穆罕默德__迁居麦地那,在那里建立政权,势力逐渐扩大。
④到穆罕默德去世时,__阿拉伯__半岛基本统一。
(2)建立:到8 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__亚非欧__三洲的大帝国。
2.阿拉伯帝国的统治
(1)政治
①阿拉伯帝国鼎盛时期,政治稳定,最高统治者__哈里发__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
(2)经济
①帝国经济繁荣,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__阿拉伯商人__在东到中国、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上贸易。
②帝国境内有很多城市,都城__巴格达__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3)文化
①原因: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
②表现:阿拉伯人广泛翻译古代__波斯__、印度、希腊和罗马的古典著作,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
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1.兴起
(1)背景
①13 世纪,信奉伊斯兰教的__奥斯曼土耳其__人在小亚细亚发展起来。
②14 世纪中期,他们跨过今黑海海峡向欧洲进军,逐渐征服巴尔干和__东南欧__部分地区。
③1453 年,奥斯曼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__拜占庭__帝国。
(2)建立:到16 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__亚非欧__三洲的大帝国。
2.统治
(1)政治
①奥斯曼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是__苏丹__,他既是宗教领袖,也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概念阐释】苏丹
“苏丹”在《古兰经》中原指拥有道德或宗教权威的人士,后来成为一些伊斯兰国家统治者的称号。突厥人统治者马哈茂德是第一位称“苏丹”的统治者。印度德里苏丹国和奥斯曼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也称“苏丹”,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②在帝国中,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__工商业__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
(2)经济
①15—16 世纪,帝国一度经济繁荣,首都__伊斯坦布尔__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②帝国控制了连接__亚欧__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
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1.印度
(1)笈多帝国
①兴起:4 世纪初,__恒河中游__兴起的笈多帝国经过多年征战, 几乎征服了北印度。
②统治:帝国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但国王直接控制的地区主要为__恒河中下游__,其余大部分地区仍保留原来的藩王,政令不够统一;笈多帝国时期,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__印度教__得到统治阶级支持,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概念阐释】印度教
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一种宗教,兴起于笈多帝国时期。印度教吸收了婆罗门教的主要经典和信仰,融合了印度各地的诸多原始信仰,因而广泛流行。它的兴起严重冲击了婆罗门教和佛教,逐渐发展为中古时期及以后印度的主要宗教。
(2)德里苏丹国
①兴起:11 世纪,__突厥人__入侵印度。13 世纪初,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②统治: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地方划分为__行省__,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__穆斯林__担任。
2.古代日本
(1)兴起:秦汉之际中国移民把__冶铁__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日本,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2)大化改新
①背景:6—7世纪,日本出现严重社会危机。
②概况:646年,__孝德__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开始改革,因其年号是“大化”,史称“__大化革新__”。
③结果: 日本经过约半个世纪的改革,模仿中国建立了__中央集权制__国家。
(3)幕府政治
①背景:10 世纪,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__庄园__形成;武士集团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②建立:12 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__源赖朝__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并从朝廷获得了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力,日本进入__幕府政治__时期。
③表现:在这种体制下,以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实权由以__将军__为首的幕府掌握;将军与武士结成__主从__关系,武士成为将军的家臣;将军赐予武士官职和俸禄,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 并承担纳贡和兵役等义务。
3.古代朝鲜
(1)高丽王朝
①建立: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__高丽王朝__。
②仿效唐制
A.政治:高丽王朝仿效中国__唐朝__制度,在中央设__三省六部__,将地方划分为十道。
B.经济:推行土地国有。
C.选官制度:引入__科举考试__选拔官员。
D.中国的__儒家经典__和辞章之学广为传播。
(2)朝鲜
①建立:14 世纪末, 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__朝鲜__。
②抗击日本侵略
A.时间:16世纪末。
B.概况:日本__丰臣秀吉__派20万大军侵略朝鲜。朝鲜请求中国支援,明朝大将邓子龙赴朝鲜作战,与朝鲜大将__李舜臣__在战斗中牺牲。
C.结果:经过7年艰苦战斗,中朝军民取得抗击日本侵略的胜利。
习题巩固
1.8世纪,巴格达的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丝绸;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从中亚细亚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据此可推知,阿拉伯帝国( )
A.社会风气开放包容 B.疆域辽阔地跨亚非欧 C.垄断了亚欧间贸易 D.沟通东西方作用突出
2.阿拉伯帝国早期的地理学著作,多为道路指南。9—14世纪,帝国出现了苏莱曼、白图泰等大批著名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欧洲通过学习他们的地理学著作,逐步了解和熟悉了亚洲及东非地区。这根源于阿拉伯帝国( )
A.推动东西文化的交流 B.地跨三洲的辽阔疆域
C.境内多元文明的交融 D.较为发达的转运贸易
3.据如图及材料可知( )
作品中记载这样一个故事:巴格达城的穷脚夫帮一个妙龄女郎在一个基督徒开办的商店里购买了一个金币的橄榄,又来到一家水果店,买了叙利亚苹果、土耳其榅桲、阿曼梅子、大马色睡莲、伊格拉密胡瓜、埃及柠檬、撒尔他尼橙子,还买了伊朗、阿富汗等地特产、亚历山大的蜡烛和香水等手工业品。
A.该地居民都信奉基督教 B.波斯帝国地跨亚非欧
C.该地商品贸易十分发达 D.阿拉伯帝国的交通便利
4.阿拉伯帝国时期,各城市的官僚贵族、僧侣贵族既是封建大地主,又是大商人,他们有的投资于大商队,有的利用官位从事商品贸易、金银兑换和商业投机。这一现象( )
A.巩固了帝国的封建统治 B.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
C.加快了经济近代化步伐 D.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5.有阿拉伯文献描绘说:人间若有天堂,大马士革必在其中,天堂若在天上,大马士革必与它齐名。蒙古西征后,有欧洲学者在游记中写道:(大马士革)有花园和果园围绕,来来往往是一汪汪池水、河水、溪水和泉水,安排巧妙,使人心旷神怡。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中古时期的大马士革( )
A.宗教中心地位突出 B.传承古巴比伦文明
C.曾被蒙古战火摧毁 D.经济社会较为繁荣
6.阿拉伯文字是一种拼音文字,共有28个字母,音节优美。8世纪中期到10世纪末,阿拉伯字母已成为国际性通用文字。在那个时代,西方人要接受高等教育,常须学习阿拉伯文。这一现象产生的最重要的条件是( )
A.丝绸之路的开通 B.苏丹对知识的重视 C.伊斯兰教的传播 D.阿拉伯帝国的建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