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7《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小学语文四下《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也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游记。文章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全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是学生学写游记的优秀范本。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爷爷早年写的一篇游记。文章以游览顺序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路线清晰,重点突出。作者观察仔细,描写生动。融情于景,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内容来看,这篇课文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游览顺序清晰,通览全文你会发现作者的游览顺序非常清晰: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这一路线图在文中有具体的描述,显示了作者行踪的变化。二是写作重点突出。文中作者用了大量笔墨,描写了由外洞进入内洞的孔隙,因为从外洞到内洞的这段冒险经历,给每一个进出双龙洞的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叶圣陶爷爷也不例外。三是景物特点鲜明。让人印象最深的还是写孔隙这一部分。“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这是直观描写,突出了其狭小的特点。“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似乎”“挤压”“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这是在描写自己的感受,进一步写出了孔隙的狭小。这一部分作者通过写见闻和感受将孔隙狭小的特点表达的特别清楚。
从编排目的来看,这篇课文是习作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具有特殊性,以教写法为主。课后的习题、“交流平台”“初试身手”“单元习作”等都提示了本课的两大教学目标,一是理清游览顺序,二是知道要把吸引人的景物作为重点来写,领悟写清重点景物的方法。
学情分析
本单元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学生在三年级和四年级上学期已经初步学习了通过观察描写一处景物、介绍一个景点,而按照游览的顺序写景物则是第一次接触,它强调有顺序地写出景物。通过学习,继续培养学生描写景物的能力,同时学习按照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留心身边的美。
设计理念
始终贯彻创设情境理念,通过设计游程图和声音与的结合,为学生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把学生带到生活的真实情境中去,方便学生更好掌握游记的特点,以及怎样把感受最深刻的一处景致写清楚。在这基础上以朗读为经,以品悟为纬,通过读课文、谈感受、说画面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 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2. 读由外洞进内洞的部分,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
3. 仿照课文第二自然段,完成小练笔:写出“一线天”的狭小。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按游览顺序写景的方法。
教学难点
感受双龙洞各处景物的特点,了解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文体
1.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都去过什么地方,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浙江金华的双龙洞。多年前叶圣陶爷爷曾经游览过这里,还写下了一篇游记,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齐读课题。
二、理清所致,绘制路线
1. 课文大家预习了吗?这个词谁来读: 蜿蜒
① 蜿蜒是什么意思?这是蜿蜒的长城,这是蜿蜒的公路。
② 课文用“蜿蜒”写什么?正因为如此,这个洞才得名为(双龙洞)。
2. 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3. 谁来说一说,你找到了哪些句子?(其他同学边听便做好补充的准备)
4. 现在请大家根据找到的这些句子完成手中的游览路线图。
5. 这幅图清楚地写出了叶圣陶爷爷的游览路线。叶圣陶爷爷就是按照这样的游览顺序来介绍双龙洞的。(板书:游览顺序)
三、精选所见,探访孔隙
1. 在这么多的景点中,你认为哪一处最吸引他?
2. 孔隙可是双龙洞最有特点的地方,正是因为孔隙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作者把它作为重点景物来写。(板书:重点景物)
3. 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这一部分,孔隙的什么特点深深地吸引了叶圣陶爷爷呢?
4. 任务二: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思考作者是如何写出孔隙的狭小的,圈画相关语句。
5. 同学们都画出了相关语句,现在请大家四人一小组交流讨论自己画出的句子,注意用上这样的句式:我找到的句子是 ,我是从 (字或者词语) 中感受到孔隙的狭小。
6. 交流分享:
预设一: 虽说是孔隙吧——是这样小的小船。(小船的小)
预设二:船两头都系着绳子————船就出来。(行船方式)
预设三: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船就慢慢移动。(乘船姿势)
预设四: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朝我挤压过来——擦伤鼻子。
(乘船感受)
7. 出示资料,体会孔隙的狭小,对比体会作者这样写的好处——和单纯的数字相比,作者的感受更能够让我们体会到孔隙的狭小。
8. 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9. 读着读着,我们仿佛见作者所见,感作者所感。叶圣陶爷爷就是通过见闻和感受,把重点景物孔隙写得如此清楚。(板书:见闻感受)
四、迁移运用,学习写法。
1. 在辽阔的祖国大地上,许多景点都让人印象深刻,你们瞧(出示)这是福建省武夷山的著名景点一线天,那里风光迷人,仅仅从字面就能发现一线天的特点是?(窄小)那现在我们就来学学第5段孔隙的写法,写写一线天。想一想,站在一线天,你会看到了什么?通过一线天的时候,你可能会有什么感受?试着通过见闻和感受写出一线天窄小的特点。
2. 交流展示。
预设1:我从船的小可以读出孔隙的窄而小。我找到这个句子: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师板书:船小
预设2:我从船的进出方式和独特的坐船方式可以读出孔隙的窄而小。文中写道: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通常我们看到的船都是撑着进出,撑着。有人撑着船,这里是用绳子拉,说明孔隙窄而小。还有船不是坐着的,而是仰卧的,这很特别乘船方式也说明孔隙很小。
师板书:独特的拉船和坐船方式
预设3:我从作者的心理感受发现孔隙的窄而小。我找到的句子是: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圈一圈这个句中的关键词。
学生圈画:挤压过来,稍微,撞破额角,擦伤鼻子,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
3. 孩子们,学会了这种写法,我们不仅能写好一线天,还能写出自己游览过的每一处景点。那双龙洞的其他几个景点,作者又是怎样写的呢,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教学反思
本文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本文语言虽然直白,但是条理十分清晰,描写具体生动。在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来把握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另外,还大胆尝试了各种教学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下面谈一下自己的几点感触:
优点:
一、对于这篇文章的讲解,大胆尝试、创新。在没有预习本课之前,我先给学生放了《记金华的双龙洞》音频朗读。让学生闭上眼睛仔细聆听这段音频。然后让学生谈谈听到了哪些内容。我发现这种尝试还是不错的。先让学生听文章,再讲,这样比直接讲学生接受得快,印象更深。
二、这是一篇游记,讲课时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作者的游览顺序。这也为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做准备。因此,我设计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作者的游览路线是什么?圈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学生们先自学后小组交流讨论作者的游览路线。
不足之处:
从本课的学习来看,整体效果还是不错的,但是时间还是有点紧。学生读的时间还是有点少,像孔隙、内洞两个自然段应该反复读,细细品味他们的特点。这节课,也使我领悟到:语文教学就是语言文字的教学。让孩子们在语言里感受想象的美丽,在文字里享受体验的乐趣,是非常有意思的快乐学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