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6张PPT)导入新课一个世纪以前,梁启超先生发出“诗界革命”的口号,在五四文学革命的大背景下,胡适的《尝试》、郭沫若的《女神》横空出世,新诗初登文坛,引起社会轰动。诗人们在中西文化碰撞中,或继承或打破,或吸纳或改造,开辟出一片片不同风格流派的新诗的天地。大堰河——我的保姆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艾青生平及创作背景2、了解排比、反复的修辞方法以及对比写法在诗中的运用和作用。 3.通过理解诗人对大堰河这一典型人物的赞美与怀念,实质是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的赞颂。了解作者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我国现代著名诗人。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因从事爱国运动被捕,在狱中仍从事创作活动。1936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大堰河》,自传性抒情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他的成名作。抗战时期写了长诗《向太阳》《火把》,1949年后又写了《在浪尖上》《光明的赞歌》等。代表作:《光的礼赞》《我爱这土地》《盼望》。艾青的诗作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之中,表现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与追求,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感情深挚,风格独特,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拓展知识了解“自由体诗”自由诗体也叫自由诗,是指在诗歌语言形式上不受格律限制的较为自由的诗体。每一行诗的字数,每一节诗的划分,每一首诗的节奏和韵律都没有固定的格式。它一般是根据作者的内在情感的起伏变化安排诗歌意象和诗歌语言的节奏韵律。艾青的《光的赞歌》、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都是自由诗的优秀之作。这种无诗歌形式束缚的自由使得它成为当代最流行的一种诗体,也成为诗歌爱好者们比较乐于接受的一种诗体。抗日战争时期,因艾青等的提倡,自由诗极为繁荣。自由诗诞生70余年来,一直为新诗创作中的主要形式。文化常识七月诗派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七月诗派以艾青、田间为先驱诗人,在胡风的理论引导和组织下,聚集了一大批诗歌写作的“初来者”,因《七月》杂志而得名。在创作上坚持现实主义,主张诗人到现实生活中去,采用自由体诗的形式,追求诗的散文美。创作背景1910年,艾青生于浙江一个地主家庭。艾青出生时,母亲难产,一位算命先生说他的命是“克父母的”,因此被送到一个贫苦农民(大堰河)家里抚养。5岁时被领回家里开始读书,但依然受到冷遇,不准称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只准叫叔叔婶婶。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在“冷漠和被歧视的空气里长大”的。1932年,诗人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文艺革命活动,7月被捕,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写于狱中。这是一首自传性的抒情诗。作者1953年和1973年两次回乡,都一往情深地去祭扫大堰河的墓。题目解说大堰河——我的保姆大堰河其实是“大叶荷”的误写。她原出生于离艾青老家五里远的大叶荷村,很小就被卖到艾青的家乡畈田蒋村当童养媳。她没有名字,人们只好用她的出生地称呼她——“卑微到连自己的名字也没有!”——她一生命运非常悲惨:与前夫生了三个孩子;前夫死后,从邻近的下张村招赘,又生了两个孩子。她受尽煎熬,仅四十多岁就离开了人世。交代了大堰河与诗人的关系课中学习任务一:整体感知,了解人物忆大堰河——悼大堰河——颂大堰河1.朗读诗歌,把握诗歌情感的变化。理清结构:按作者思想感情和思绪的发展脉络本诗可分成几个部分,每部分写了什么内容?第一部分(1─3诗节):交代大堰河的悲苦身世及其与“我”的关系,表现诗人对乳母的深切怀念与痛悼。第二部分(4─8诗节):回忆大堰河辛劳而又悲苦的一生,集中刻画大堰河勤劳、善良的品德,抒发眷恋与感激。第三部分(9─11诗节):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家人的悲惨遭遇,诅咒和控诉了黑暗的社会。第四部分(12─13诗节):诗人呈给大堰河的挽歌 和赞美诗,抒发了对大堰河的怀念和赞美之情。2.根据诗歌内容,了解大堰河的生平,填写表格。姓名 技能身份 家庭成员年龄 生活情况工作 结局大堰河/大叶荷(不详)保姆、养母四十几岁农民、短工、保姆家务活、农活丈夫、五个遭遇悲惨的儿子艰苦凄凉死去课中学习任务二:抓住细节,品味情感第1节大堰河,是我的保姆。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她是童养媳,大堰河,是我的保姆。四个判断句从三个方面介绍大堰河悲苦低微的身世:没有名字——身世凄惨童养媳——地位低下靠当保姆谋生——身份卑微首尾反复咏叹,既交代了大堰河与“我”的特殊关系,又突出了诗人难忘大堰河的养育之恩,为全诗奠定了浓郁的抒情基调。第2节我是地主的儿子;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大堰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而我,是吃了你的奶而被养育了的,大堰河啊,我的保姆。对大堰河的称呼由第三人称转为第二人称,“她”是客观的交代,“你”是为了表达亲切的情感。第三人称向第二人称悄然转换,便于直接抒发诗人对大堰河的感激、思念之情。第3节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雪”:冰冷--渴望温暖。诗人幼年在自己家生活在冷漠中,是大堰河让他感到温暖,感受到母爱。第三节运用了哪些意象?创造了怎样的意境?意象雪压草盖的坟墓檐头枯死的瓦菲被典押了的园地长了青苔的石椅意境荒寂衰败萧索凄凉一组冷落凄清的景物构成一幅令人伤感悲凉的画面,为全诗罩上悲剧的气氛。情感深情的怀念深沉的哀思深切的同情第4节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在你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在你尝到饭已煮熟了之后,在你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之后,在你补好了儿子们的为山腰的荆棘扯破的衣服之后,在你把小儿被柴刀砍伤了的手包好之后,在你把夫儿们的衬衣上的虱子一颗颗地掐死之后,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颗鸡蛋之后,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运用一些列富有表现力的动词,表现出了大堰河劳作内容的多和她的繁忙。搭好灶火后尝过熟饭后放好酱碗后补好破衣后包扎伤手后掐死虱子后拾起鸡蛋后抱抚摸拍去炭灰后第四节诗人回忆了在大堰河家的生活,摄取了哪些生活场景?表现了深厚的母子情谊。思考②第4节运用了什么修辞和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明确:排比、反复,八个排比句即八个细节,铺叙大堰河极度贫穷和繁重的家务劳动;同时关心、照料、温暖、爱抚乳儿,抒写大堰河的勤劳与慈爱。第4节,诗人饱含深情地回忆起“我”与大堰河一起度过的贫苦、然而却让“我”感到无限温暖的生活。“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在你……之后”,连续用了8个“在你……之后”的句式,为读者真实地再现了大堰河勤劳操持家务的情景。在这些话语中,我们能感到大堰河勤苦操劳、仁爱善良的行为在“我”心中投下了母爱的光辉。细节描写1、传达出底层劳动者的形象特征。2、给“我”安全感。3、男性化的外形特征, 与她的柔情形成对比,凸显出她对我的深爱。阅读第5节思考:“我”离开保姆,大堰河卸去一身重担,为何她却流泪了 哪个词表明“我”不情愿离开大堰河?在这泪水里,包含着对乳儿无比真挚的感情。 我被生我的父母领回到自己的家“被” “领回”红漆雕花的家具睡床上金色的花纹天伦叙乐”的匾衣服的丝的和贝壳的钮扣安了火钵的炕凳碾了三番的白米的饭住、穿、吃:铺叙地主家富裕豪华的生活与第4节大堰河家中的贫困生活形成对比,一方面突出了“我”的亲疏和爱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社会的不公。连续使用排比长句,表现“我”在自己家里的陌生感、拘束感,反衬出大堰河家中的温暖融洽,表达了“我”对大堰河及其一家真挚的爱与深沉的留恋。读第6节,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描绘自己的家?有何作用? 含着笑洗衣洗菜切菜喂猪烧肉晒麦读第7节,思考:诗人为什么反复强调大堰河“含着笑”? 六个排比兼细节: 写大堰河不论冬夏,不分寒暑,年复一年承担着繁重的劳动。但她含着笑,一方面突出大堰河即使面对困苦依然乐观的生活态度,另一方面写出了她为自己的家付出的艰辛劳动,体现了她勤劳淳朴、宽厚善良地品格。每一句都展现出一幅令人心酸的画面,渗透着诗人对她的悲苦命运的深切同情。“笑”:感恩苦难的恩赐读第8节,思考①:哪些细节表现大堰河对乳儿的深爱 切糖赞美做梦贴画深爱思考②:为什么是“不能说的梦”?这个梦对于大堰河来说是非分的,是一种明知不可能实现却始终不能忘怀地执着期待。身份的差异,只能让她把对乳儿地美好愿望埋在心底。虽然这个梦是大堰河心灵角落中的最大的秘密,最隐秘的伤痛,虽然她没有说,可我知道大堰河有这样的一个梦,这反映了我和保姆之间心灵的默契,饱含着对保姆的深深理解和同情。表现了一种超越血缘关系的亲情之美、人性之真。探究大堰河“梦”的深层次内涵。“梦”:封藏希望的甜美大堰河的梦,似真似幻,同时也是艾青对于大堰河的思念之情的高潮。对于大堰河本身,她用厚大的手承载生活的艰辛,用自己的生活态度面对自己的生活,她对于乳儿的爱也是单纯的,并没有过多的奢求,她只是默默的把“大红大绿的关云长贴在墙上”、也只是“会对她的邻居夸口赞美她的乳儿”所以,大堰河的梦更应该说是艾青的梦,是艾青通过大堰河“无理”的梦来表达自己深深的思念。在这里,大堰河和诗人的情感在此交汇,似乎是生死两别后的久别重逢,这使得封藏希望的甜美的梦更加的真实、合理。阅读第9节思考:作者写大堰河死时还念着乳儿的名字,为何这么写? 表明大堰河深深地爱着她的乳儿,同时表达作者因未能最后看一眼乳母大堰河而内疚悲痛的心情。读第10节,思考:这里,用了一连串的数量词描绘她入殓的情形,有什么特殊的作用?四十几年数不尽 四块钱 几束 几尺长方 一手把深重的灾难单薄的葬礼对比,衬托出大堰河死后的 凄凉与悲惨融会了诗人对大堰河凄凉身世的深切同情,更饱含了诗人对这个不公道的世界的愤怒的控诉。交代了大堰河的死给家庭带来的重大影响,表明她对家庭的重要作用;从更广更深的层面揭示了旧社会农民的悲惨命运,诅咒和控诉了“不公道的世界”的罪恶,表达了诗人的憎恨之情。读第11节,思考①:诗人为什么从大堰河的悲惨遭遇写到她全家人的遭遇?思考②:在这一节里写“我”与大堰河后代在感情上的联系,请你找出表达感情的句子并试作分析。“我是在写着给予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咒语”:表明诗人对大堰河后代悲惨命运的同情,对旧世界的憎恶;“兄弟们碰见时,是比六七年前更要亲密”:表明诗人与被压迫遭痛苦的阶级弟兄心连心。与第6节中写“我”回到自己家中“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且看着“不熟识的妹妹”,一切都感到“忸妮不安”两相对比,诗人的亲疏爱憎何等鲜明。读第12节,思考:诗人把这首赞美诗呈给哪些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大堰河:紫色的灵魂、手等兄弟们像大堰河一样的保姆以及她们的儿子好处:升华情感与主题作者直接抒发对大堰河的崇高敬意和深深爱戴之情,是全诗感情发展的高潮。诗人思绪回到现实,回到监狱,用儿子对母亲的情感,为大堰河“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并将这种情感扩大,“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直接抒发了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敬爱之情。探究思考:如何理解“紫色的灵魂”?观点二:紫色是伤痕的颜色,是凝血的颜色,是因窒息而死的人的颜色,代表了不幸、苦楚、伤痛和死亡,大堰河苦难一生,结局悲惨,因而称之为“紫色的灵魂”。观点一:紫色是高贵、神圣的象征,“紫气东来”、“紫禁城”。大堰河身份虽卑贱,但她慈爱、善良、勤劳,集中了人之美德,她的灵魂最高贵、最伟大。大堰河的高贵“体现”:①超越阶级的爱——胸怀博大②超越血缘的爱——情操高尚③超越功利的爱——心地善良她的灵魂因甘愿承受苦难而变得高贵 第13节: 呈给大堰河的赞美诗。作者用呼告手法,直接抒发对大堰河的崇高敬意和深深爱戴之情,是全诗感情发展的高潮。阅读13节思考:此节内容是写什么,有什么作用?此节是全诗的总结,照应了全诗。引起回忆----介绍我与大堰河的关系 大堰河生前(4---8)寄养:家务繁重,疼爱乳儿回家:含泪别离,贫富对比帮佣:乐观慈爱,宽厚善良大堰河死后(9---11)辞世:命运凄苦,一生悲凉身后:家人遭遇,悲剧命运直接赞美---- 呈给大堰河的赞美诗 (眷恋感激)(同情控诉)动妇女的赞美 对千千万万劳大堰河 我的保姆(追怀痛悼)(赞颂讴歌)(12---13)(1---3)回顾全诗人物形象形象特征 具体分析勤劳善良 她用她“厚大的手掌”洗衣、做饭、养鸡、喂猪,终日操劳;她永远是“含着笑”去做每件农活慈爱无私 在操劳之后仍然不忘用她“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她“深爱着她的乳儿”命运悲苦 生活的劳累过早地夺去了她的健康,仅仅四十几岁就“含泪地去了”诗人塑造大堰河这一形象,是把大堰河作为旧中国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化身,歌颂她们勤劳、宽厚、善良的崇高品格,揭示贫苦农民世代受压迫、受剥削的悲惨命运,发出了对旧世界的有力控诉,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大堰河是旧社会劳动妇女的缩影,她默默无闻、忍辱负重、任劳任怨地奉献自己生命中全部的爱,她是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大堰河是勤劳的大堰河是善良乐观的大堰河是慈爱的大堰河是悲苦的她用她“厚大的手掌”洗衣、做饭、养鸡、喂猪,终日操劳她永远是“含着笑”去做每一件事,乐天安命,质朴乐观即使终日劳作,仍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贫穷、劳累的生活过早地夺去了她的生命接龙:大堰河是~~作者通过对自己的乳母的回忆与追思,抒发了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之情、感激之情和赞美之情,从而激发人们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对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强烈仇恨。明晰主旨艺术特色妙用对比:两个家庭生活对比,体现社会制度不合理;两家的不同待遇对比,显示诗人的爱憎;生前的操劳和死后的凄惨;美丽梦境和凄惨死亡对比,深刻表现了文章主题大量反复:表现特有的感情,使诗句一唱三叹,增强表达效果。多次排比:既使内容凝炼,形式整齐,也有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形式灵活。不押韵,长句、短句结合,章节长短不齐,整句和散句错落。在奔放与约束之间取得协调,在参差与变化里取得一致,在繁杂的细节中提炼出单纯的意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