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思想政治 年级 高二 学期 春季课题 1.1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教科书 书 名:《法律与生活》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学目标【课标要求】1.1了解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识别我国公民的民事权利和民事责任 【教学目标】 1.政治认同:通过本框学习帮助学生理解民法典对于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更好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的重大意义,自觉认同总目标并提高自身法治素养。 2.科学精神:通过重难突破等案例分析活动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民法、民事法律关系及民法基本原则的含义;清晰认识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3.法治意识:通过学习,认识到法律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意识到法律于我们的重要性,形成自觉尊法守法用法的意识,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4.公共参与:通过学习,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能够正确行使权利、积极履行义务;合理规范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之中,能够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教学内容【教学重点】 1. 民事法律关系的三要素 2. 民法的基本原则 【教学难点】 1.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的区别 2.民事主体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区分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导入活动:播放视频《民法典》对百姓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 设置问题;结合视频,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民法典》出台对社会生活的意义。 生答:“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涵盖范围很广等。 师总结:民法涉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可或缺,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生老病死都需要民法的规范。那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这部具有重要意义的法典! (1)通过:于2020年5月28日由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 (2)构成: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 (3)重要性: ①这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民法典,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民法典,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 ②它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具有里程碑意义。民法典规范各类民事主体的各种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涉及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过渡语:这部法典被提及最多的关键词,那就是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学习的正题吧。 展示总议题与分议题 总议题——如何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 子议题一:正解民法与民事法律关系是什么? 子议题二:运用民事权利与义务有何遵循? 新课教学 子议题一:正解民法与民事法律关系是什么? (一)民法: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法条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条“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平等主体”:是指参加民事法律关系地位平等的当事人。在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中,彼此之间的法律地位平等,没有领导和服从的关系,任何一方都不得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也不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例如:政府的工商机关需要办公用品向一个笔厂购买办公用品,这时,政府的工商机关与笔厂之间是平等主体,是基于民事买卖合同关系形成的社会关系,彼此之间的法律地位平等。如上面的笔厂刚好就是工商机关行政管理的区内企业,工商机关发现笔厂有违法经营的情况,对笔厂下达了行政处罚。这时,双方成立的就是行政关系,不可能是平等主体,这时就是不平等主体。 名词点击: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概念 自然人:生物学意义上的人,是基于出生而取得民事主体资格的人。 法人:是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非法人组织:是指不具有法人资格,但能够依法以自己的名义从事民事活动的组织。如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律师事务所等。 典例分析 2021年12月20日,税务部门发布通报,头部网络主播黄薇(网名:薇娅)偷逃税被罚共计13.41亿元。调查显示,黄薇在2019年至2020年期间,通过隐匿个人收入、虚构业务转换收入性质虚假申报等方式偷逃税款6.43亿元,其他少缴税款0.6亿元,依法对黄薇作出税务行政处理处罚决定,追缴税款、加收滞纳金并处罚款,共计13.41亿元。 思考:该案例中税务部门与黄薇之间的关系适用民法调整吗? 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是发生在平等的民事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税务部门与黄薇之间的关系是行政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不是平等主体间的民事法律关系,不适用民法调整。 民事法律关系 1.含义:就是由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人身关系:基于人格和身份而产生的一系列的关系总和,即自然人基于相互间的人格和身份而产生的相互关系。(非物质利益关系) 财产关系:人们在社会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即具有经济内容的社会关系。(物质利益关系) 补充兼具人身和财产性质的权利:继承权和知识产权。 概念辨析 以下属于民事法律关系的是? 1.张三与交警队因罚款数额产生的纠纷 2.李四和翠花的恋爱关系 3.王五与网友小芳在华中门口见面 4.锅姨将炸弹放在了高压锅内并引爆致全车人伤亡。 5.王五和狗蛋之间的债务纠纷 6.赵六和弟弟赵四之间的继承纠纷 7.赵四与秀儿的婚姻关系 答案:5、6、7 2.要素:主体、客体和内容。 (1)民事主体 重难突破一:区分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法条链接:《民法典》第十三条: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第十六条 :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的,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是,胎儿娩出时为死体的,其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民事权利能力:指法律赋予的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从事民事活动的前提) 民事行为能力:指法律确认的民事主体通过自己的行为从事民事活动、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从事民事活动的条件)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奖学金、红包等)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典题分析 寒假期间,12岁的刘某将积攒的5 000多元压岁钱取了出来,瞒着父母到商场买了一台电脑。父母知道后很生气,带着他到商场要求退货。按照相关法律规定(C) A.刘某属于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不能退货 B.刘某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不能退货 C.刘某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应该退货 D.刘某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应该退货 (2)客体 (3)内容 民事主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在民事法律关系中,权利和义务既是相互对立的,也是相互联系的。往往一方的权利就是另一方的义务,一方的义务就是另一方的权利,二者通常是对等的。 例如:某公司和某银行签订贷款合同贷款50万元。 某公司的权利----获得银行提供的50万元贷款; 义务------承担向某银行还款的义务 某银行的权利------要求某公司还款的权利 义务------提供某有限责任公司50万元贷款 播放视频罗翔谈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并结合相关法条链接引导学生思考我国法律与道德有什么关系? 3.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1)原因: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2)体现 (1)法中有德:我国民法不仅体现法治理念,而且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事法律规范,大力弘扬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维护公序良俗。 (2)德中有法:民法强调独立人格、平等地位,追求权利明确、财产关系稳定与交易安全的社会秩序,凸显了文明、和谐、平等、诚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子议题二:运用民事权利与义务有何遵循? 探究分享 孟某、江某夫妇决定为他们刚出生的女儿取名为“北燕南飞”,但在为女儿申请办理户口登记时,却被当地公安机关以该姓名违背公序良俗为由拒绝办理。孟某认为其女儿享有姓名权,作为父母有为子女取名的自由。有人认为,这种取名方法不带有父母任何一方姓氏,过于任性,与习惯做法不符,不应提倡。 案例中的取名行为是否合理合法并说明理由。 案例中的取名行为违反法律规定 理由:根据我国民法典的规定,自然人享有姓名权,但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姓名”的“姓”,体现着血缘传承、伦理秩序和文化传统。父母仅凭个人喜好、愿望创设姓氏,具有明显的随意性,不符合法律的规定和公序良俗的要求。 (2)该案例给我们从事民事活动什么启示?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是任意的,要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 民法基本原则 1.必要性: (1)社会成员的私人利益之间以及私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可能形成各种利益冲突。 (2)民法规定一系列基本原则,旨在确保各成员合理合法地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调整各方之间的利益关系。 2.内涵:民法基本原则是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和司法机关审理民事案件时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 3.具体内容 (1)平等原则: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强调同样,法律适用平等、获得的救济平等,一碗水端平,民法区别于其他法律最为重要的特征) (2)自愿原则:民事主体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民法的核心,亦称“意思自治原则”,注意≠毫无约束的绝对的自由) (3)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对等性) (4)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帝王条款) (5)守法和公序良俗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对自愿原则形成必要的制约;公共秩序体现国家社会层面的价值理念;善良习俗强调民间的道德观念) (6)绿色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重难突破二:平等原则与公平原则 典例分析 某公司招聘项目经理,经过严格的初试、笔试和面试,综合测试下来,林小姐得了第一、张先生第二,但是最终录取的却是张先生。林小姐找到公司负责人讨要说法,负责人则称此项目经理职位男性优先。那么,该公司所称“男性优先”是否合法?(违背了平等原则) 小明在驾驶电动自行车行使至某小区门口人行道时,被高空坠落的红砖砸中头部而死亡。经公安机关排查后,无法确认加害人。法院判决,某某公司未尽物业管理义务,应承担30%责任;其余70%由28幢1单元住户(排除侵权可能的除外)按户承担补偿责任。(遵循了公平原则) 课堂小结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