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知识清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知识清单

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知识清单】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知识清理】
一、黑暗时代——西欧的封建社会
(一)政治上:封君封臣制度(上层建筑)
背景 是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
内容 地方领主为其家族和亲兵提供土地作为给养。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
特点 特点 ①土地为纽带;②层层分封,依次主臣关系,等级森严;③王权有限,独立自主性强;④双向契约意识、权利义务交织;
影响 导致王权受限,中央集权衰落,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注意点:比较封君封臣制度与西周分封制
比较项 西欧封君封臣制 西周分封制
相同点 ①目的相同(维护统治);②都有相应的权利义务;③给予土地;④层层分封;⑤等级森严;⑥地方独立性大
不同点 封建社会 奴隶社会
以土地为纽带,靠效忠维系 以血缘为纽带,靠宗法制维系
侧重军事和经济关系 侧重政治关系
王是名义上最高统治者,只效忠直接上级 天子是最高统治者,都从属于天子
(二)经济上:庄园与农奴制度(经济基础)
地位 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
土地 领主自营地 农民份地
劳动者 农奴在法律上是非自由人,被固着于土地上 自由农在法律上自由,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
经营 方式 由领主直接经营,由农奴自备工具耕种,收入归领主所有 农民从领主处领有的土地,自耕自收
特点 经济上:①领主所有;②自给自足,相对封闭;③剥削农奴。 政治上:领主拥有法庭,统治管理。
评价 ①本质上属于农业为主的封建自然经济;②是封君封臣制度形成的经济基础;③很大程度上导致中古西欧的割据状态,阻碍王权的强化和民族国家统一。
●注意点:西欧的庄园与东汉的田庄的有何异同?
同:1)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园内产品齐全,很少到市场交换; 2)军事上都拥有私人武装;3)劳动者与其领主有人身依附关系,劳动者需要无偿的对其领主承担很多义务。
异:
1)欧洲中世纪的庄园是封建领主制,领主与农奴一般没有亲缘关系;东汉的田庄制是封建地主制,大多聚族而居,实际上是经济关系和血缘关系一体的社会组织;
2)西欧庄园土地不能进行买卖;东汉的田庄土地可以进行交易。
3)西欧庄园制实行长子继承制,所以庄园经济相对稳定;东汉田庄制实行分子继承制,由于土地兼并等原因使田庄并不稳定。
4)西欧庄园独立性强,庄园主在自己的庄园有行政权、司法权、财政权;东汉的田庄庄主没有这样大的法定权力;
5)西欧庄园瓦解后,西欧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开始发展近代文明;东汉田庄消亡并没有为中国带来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思想文化:基督教神权至上(意识形态)
1.经济上:教会拥有大量庄园和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税;
2.政治上:教会是最大的有组织的力量,形成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教权>王权)
3.思想上:教会控制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
二、孕育曙光——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文化
(一)王权的加强
1.背景:①国王作为国家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被视为最高的领主,拥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权力。②中古中后期(11世纪),随社会环境的逐渐稳定,经济增长,
2.表现:法国、英国、西班牙和葡萄牙
3.影响:①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基督教会对西欧国家的控制,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②有利于结束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国家逐步走向统一;③出现了议会,成为西方近代议会制度的起源;④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⑤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重要支持力量。
(二)城市兴起与城市自治
1.城市兴起
1)时间:10-11世纪起,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
2)动因:①随着欧洲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②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③封建主影响市民的生产和经营活动。
2.城市自治
1)原因:封建领主限制了工商业的自由发展;
2)方式:谈判,赎买,暴动
3)影响:
①政治:有利于王权强化与国家统一,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市民阶级参与政治,促进了议会制度的出现;
②经济:城市的自由冲击了庄园与农奴制度;有利于城市工商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资本主义因素萌芽的产生;
③思想文化:城市兴办大学,打破了教会对教育的垄断,有利于思想解放与人才培养(思文);产生了市民日常需要的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为日后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作了准备;自由、平等、民主、权利的意识逐步觉醒,追求自我价值、实现人性解放、谋求人生幸福等思想观念得以弘扬;
三、东欧—拜占庭与俄罗斯
(一)拜占庭
1.兴衰
4世纪:罗马帝国分裂。
6世纪前期:拜占庭先后占领北非和意大利等地;编订了《查士丁尼法典》,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
6世纪中期后:由于游牧部族冲击和内部矛盾,帝国陷入混乱。
7世纪中后期:阿拉伯人不断进攻拜占庭帝国,占领了从叙利亚到北非。
1453年:拜占庭帝国最终被奥斯曼土耳其灭亡。
2.统治特点
1)工商业发达,东西方文明沟通的桥梁;
2)依法治国,法律成熟:《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
3)政教合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
4)承袭基督教正统和古希腊,独具一格
5)其文明呈现出继承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特点;
(二)俄罗斯
统治特点:
政治上专制集权;2)经济上:实行农奴制,相对落后;
思想上深受东正教影响;4)对外扩张
●注意点:中古时期欧洲文明的多元面貌
四、阿拉伯帝国
1.帝国的兴起:
1)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2)622年,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政权。到他去世时,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3)到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2.帝国的统治
1)政治:阿拉伯帝国鼎盛时期,政治稳定,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
2)经济:帝国经济繁荣: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阿拉伯商人从事陆上和海洋贸易;帝国境内城市繁多;
3)文化:①阿拉伯人吸收被征服地区的文化;②融合东西方文化,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③保存了其他地区古典文化,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注意点
1.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是什么?①国家统一,政局稳定;②工商业发达,经济繁荣 ;③统治者重视知识、人才; ④地理位置优越,融合东西方优秀文化;⑤兼收并蓄,实行宽容的宗教政策;
2.阿拉伯帝国繁荣的文化成就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
1)对世界:成为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2)对西方:①为欧洲文艺复兴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②把东方的技术发明传入西方,有利于西欧社会的转型。
3)对中国: 阿拉伯的文学、天文学、医药学和数学等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五、奥斯曼帝国
1.帝国的兴衰
1)13世纪,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人在两河流域上游发展起来,不断攻击拜占庭帝国,逐步征服小亚细亚。
2)14世纪中期,他们逐步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
3)1453年,、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尔,定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
4)到16世纪后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2、帝国的统治
1)政治:政教合一,苏丹既是宗教领袖,又是国家军队的主宰。
2)经济:农民和工商业者承担各种苛捐杂税;帝国政府控制欧亚商路,东西方贸易受影响。
3)文化:继承了东罗马帝国的文化及伊斯兰文化,因而东西文明在其得以统合。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注意点:
1.奥斯曼帝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有哪些
①军事扩张:奥斯曼帝国大规模的对外扩张,给被侵略国家人民带来了灾难,使被征服各国的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②地区局势:奥斯曼帝国征服巴尔干半岛和东南欧部分地区,导致该地区国际关系紧张,成为一战爆发的火药桶。
③海外贸易:对过往商队征收重税,西欧与东汉的贸易受到影响,促使西欧国家致力于寻找通往东方的新的海上航道。
④文化传播:使伊斯兰教及其文化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和发展,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2.奥斯曼帝国和阿拉伯帝国的比较
国家 奥斯曼帝国 阿拉伯帝国
范围 16世纪后期 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8世纪中期 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宗教 信奉伊斯兰教 创立伊斯兰教
最高统治者 苏丹(宗教领袖+国家和军队的主宰+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哈里发
城市 首都伊斯坦布尔—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巴格达—当时世界上最大城市之一
世界贸易 控制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 推动了东西方之间陆上和海上贸易
六、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一)印度
(二)日本
1.兴起:秦汉之际,中国移民迁入,把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日本,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2.大化改新:从646年开始,日本经过约半个世纪的改革,模仿隋唐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国家。
3.幕府统治:
1)背景:①政治:中央集权体制逐渐瓦解;②经济:庄园制经济形成;③社会结构:武士集团形成
2)特点:①在这种体制下,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实权由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②武士和将军结成主从关系,成为将军的家臣。将军赐予武士官职和俸禄,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并承担纳贡和兵役等义务。
(二)朝鲜
2.朝鲜深受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
方面 表现
政治 仿效唐朝制度,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分为十道
选官 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经济 推行土地国有
文化 传播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
七、古代非洲文明
(一)非洲文明的开创者——班图人
文明贡献:
农业:培育出了甜高梁、西瓜和棉花等重要农作物;
畜牧业:驯养了牛,引进了绵羊和山羊等;
3)手工业:掌握了冶铁技术;
(二)非洲文明的成就
区域 国家 时间 国家形态 主要特征
东非 阿克苏姆 公元前后兴起,4世纪进入鼎盛时期 地域广大的王国 经济:从事农牧业;国际贸易兴旺 文化:信仰基督教;
桑给巴尔、蒙巴萨和摩加迪沙等 10-15世纪 城市国家 经济:广泛使用奴隶,种植瓜果蔬菜的园艺业为主,对外贸易发达,城市繁荣 文化:伊斯兰教传入
西非 加纳、马里和桑海 8-15世纪 中央集权大帝国 政治:注重扩张征服;桑海实行中央集权 经济:黄金资源丰富,对外贸易发达 文化:信奉伊斯兰教;城市文化相当繁荣
南非 津巴布韦 14-15世纪进入鼎盛时期 地域广大的王国 巨石建筑群
(三)非洲文明的特点
1)非洲文明相对孤立封闭,且社会发展程度相对落后。
2)在靠近商业要道的东非和西非地区,对外贸易繁荣,与外界文化交流相对频繁
八、古代美洲文明
美洲文明的开创者——印第安人
文明成就:①独立培育了马铃薯、玉米、番茄、花生等其他大陆没有的农作物;②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如玛雅、阿兹特克和印加文明。
美洲文明的成就
文明 成就 区域范围 时间 国家形态
玛雅文明 业:玉米为主; 手工业:精美陶器; 建筑:金字塔庙宇; 文化:20进位制、表意文字、历法纪年 中美尤卡坦半岛 前10C-15C 城邦
阿兹特克文明 政治:上层垄断、部落自治;农业:浮动园地; 城市建设:特诺奇蒂特兰城 建筑:太阳金字塔 中美今墨西哥一带 14-16C 结构松散王国
印加文明 政治:国王集权,四大政区,人口调查; 经济:土地国有;建筑:马丘比丘城 交通:完善的道路系统 南美安第斯髙原 12-16C 统一大帝国
(三)美洲文明的特点
1.独立发展、独具特色,古代美洲文明一度繁荣;
2.相对封闭,缺乏与其他文明的交流,难以抵抗其他文明的冲击。
●注意点:美洲文明消亡的原因
①西方殖民者的侵略;②疾病、瘟疫等灾害;③孤立发展,内部之间缺乏交往。
【重难清单】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它(庄园)承袭了罗马的大地产,但和罗马大地产不同的是,庄园由农奴……而不是奴隶耕种。在现代意义上,农奴无疑是不自由的。首先,他不能擅自离开土地,他们被迫定期给领主干活而毫无报酬,他们还得忍受数不清的侮辱性的赋税,服从领主法庭的判决。但他们耕种分到的土地用以谋生,而且通常不能加以剥夺,所以他们的处境比奴隶好得多。这样,当农业改良发生的时候,农奴自己可以指望从中至少稍许获益。更重要的是,虽然理论上领主有权随意摊派赋税,实际上义务趋向于保持固定。尽管许多农奴的命运肯定相当艰难,但他们很少完全听凭他们的领主随意支配打发。
——【美】罗伯特·E.勒纳等著,王觉非等译《西方文明史》
阅读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奴隶与农奴的异同,说明中古时期西欧生产关系的变化。
答案提示: 区别:(1)奴隶没有独立的人格,没有任何自由和权利,被奴隶主当作“会说话的工具”和私有财产,任意买卖、屠杀。奴隶是奴隶社会的主要生产者。
(2)农奴占有少量劳动工具,隶属于农奴主,可以连同土地被买卖、抵押或转让。世世代代被束缚于农奴主的土地上强制劳动。相较奴隶而言,农奴有一定的人身自由,虽然被土地束缚,必须向领主缴纳一定的赋税,不过他们自己可以保留。
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有一定的财产,而且受到法律保护。
变化:农奴是封建农奴制下深受剥削和压迫的农业生产者,体现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
解读:是古代普遍的奴役形式。作为奴隶,他是主人的财产,依附于主人,没有任何自由。除非主人单方面宣布解放奴隶,否则他或者他的子女永远是奴隶。由于他所有的劳动创造的价值也都属于主人,因此奴隶缺乏劳动积极性,甚至采取各种形式破坏工具,或者消极怠工。农奴虽然被固定在土地上,不能自由迁徙,并且需要向主人承担交租纳税的义务但他基本上可以掌控自己的生产,在交租纳税后余下部分归自己所有,而且在中古西欧租税通常比较固定。由于农奴只缴纳周定的收成,留下剩余部分,以便自己可以有所积累所以农奴积极性相对较高。此外,主人不得随意驱赶或者买卖农奴,农奴还有自己的家庭,并且不能被主人随意拆散。在庄园法庭中,一些富裕农奴可以充当陪审员,并影响司法审判。总体上看,农奴拥有相对较多的自由,有自己独立的家庭和财产,也更有生产积极性有利于西欧社会生产的发展.
2.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撒哈拉沙漠是一大屏障、一大分隔者,而地中海相比之下却是一条连接的大道。历史上,北非人与地中海盆地周围其他诸民族的相互影响之所以超过他们与沙漠屏障以南地区诸民族的相互影响,其原因就在于此……
……沿尼罗河上游的是巨大的苏德沼泽地。这些沼泽地在历史上构成了一个可怕的障碍。而未被港湾、海湾和内海破损的、平直的海岸线,也使非洲大陆难以接近……
……
这一地理环境还有助于说明,欧洲人侵入非洲较其侵入美洲,在时间选择上何以存在着反常的差别……在美洲被开发、被殖民化以后的几个世纪中,非洲仍是一块“黑暗的大陆”。到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时,非洲还只是沿海地区和内陆几个不重要的地区为人们所知晓。甚至到1900年时,大约还有四分之一大陆未被开发。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等译《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
材料阐述了地理环境对非洲历史的影响,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试说明理由。
同意作者的看法。
理由:非洲东、西、北三面都有强劲的自然屏障,撒哈拉沙漠和尼罗河上游的巨大沼泽地,以及西非和东非平直的海岸线,使得对非洲的殖民变得异常困难。从北非入侵非洲内陆基本不可能,西非的大河和东非的山脉也不利于当时尚未掌握先进技术的欧洲人深入非洲内陆。而美洲东部的海岸线有良好的港口,又多是平原地带,比较有利于殖民者入侵。因此美洲早在16--17世纪已经基本殖民化,而非洲直到欧洲人完成工业革命,在武力和技术上都拥有更大优势而且足以克服自然造成的阻碍时,才最终完成殖民
【详解】
结合材料和问题,本题是根据材料进行观点判断后再论证的问题。首先,根据材料内容,判断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材料阐述了地理环境对非洲和美洲历史的影响,撒哈拉沙漠是一大屏障,影响着非洲历史,尼罗河、沿海海岸影响着非洲历史,地理环境的不同使欧洲人入侵美洲的时间早于非洲,这些都影响着非洲和美洲的历史,这是有道理的。所以同意作者的看法。其次,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论证,材料中提及了撒哈拉沙漠造成了其非洲南北部的隔绝,尼罗河的沼泽及非洲平直的海岸线都是非洲的特有地理环境,这些地理环境造成了非洲内部隔绝,也造成了非洲与外界隔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洲东部的海岸线有良好的港口,又多是平原地带,比较有利于殖民者入侵,由此可知,道地理环境对非洲和美洲有着巨大的影响。结合上面的地理环境进行论证即可,如非洲东、西、北三面都有强劲的自然屏障,撒哈拉沙漠和尼罗河上游的巨大沼泽地,以及西非和东非平直的海岸线,使得对非洲的殖民变得异常困难。从北非入侵非洲内陆基本不可能,西非的大河和东非的山脉也不利于当时尚未掌握先进技术的欧洲人深入非洲内陆。而美洲东部的海岸线有良好的港口,又多是平原地带,比较有利于殖民者入侵。因此美洲早在16--17世纪已经基本殖民化,而非洲直到欧洲人完成工业革命,在武力和技术上都拥有更大优势而且足以克服自然造成的阻碍时,才最终被基本瓜分完毕。最后,对论证的内容进行总结,前后呼应,如由此可见,地理环境对非洲和美洲有着巨大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