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 知识清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 知识清单

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
【知识清单】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知识清理】
一、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
(一)动因
1.经济根源: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根本原因);
2.社会根源:《马可·波罗行纪》中有关中国的描述,促使西欧掀起寻金热潮。
3.思想根源: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鼓励冒险精神;
4.商业危机:奥斯曼帝国威胁到东西之间陆路贸易通道的安全;;
5.宗教根源:通过向海外扩张来传播基督教;
6.政治根源:西班牙和葡萄牙强化王权,积极支持海上探险活动
(二)条件
1.积累了丰富的航海经验;2.地理知识日益丰富;3.造船技术不断提高;
●注意点:新航路为什么首先开始于西班牙和葡萄牙呢?①地理位置优越为航海提供了便利条件;②建立起中央集权国家;③物质力量雄厚、组织能力强;④扩大贸易和增加财源的需要。
二、新航路开辟的开辟
时间 航海家 支持国 成就 意义
1487年 迪亚士 葡萄牙 绕过亚洲西南端的好望角,到达非洲东海岸
1492年 哥伦布 西班牙 到达美洲的巴哈马群岛 开辟了从欧洲到美洲的新航路
1497—1498年 达·伽马 葡萄牙 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 绕道非洲到达印度和东方新航路逐渐成为欧亚贸易的主干道之一
1519—1522年 麦哲伦 西班牙 欧洲-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欧洲 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三、其他航路的开辟
(一)概况
1.通往亚洲的主要航线:
1)1497 年,英国卡伯特父子发现了一块“新发现的大陆”,即纽芬兰岛。
2)16 世纪,法国人卡蒂埃到达拉布拉多半岛。
3)荷兰航海家巴伦支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区,留下了详细的航行记录和准确的航海图。
4)17 世纪初,英国人哈得逊曾多次向西北航行,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俄罗斯人在北太平洋和西伯利亚地区进行了多次海上和陆上探险, 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
2.探寻南半球新世界的航线
1)1578 年,英国人德雷克到达美洲南端的合恩角。
2)1642—1643 年,荷兰的塔斯曼环航澳大利亚时,到达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
(二)意义
1.进一步丰富了人类的地理知识,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
2.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陆之间,通过海上航线建立了直接联系。
●注意点: 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比较
比较项 郑和下西洋 全球航路的开辟
背景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小农经济占主导;海禁和闭关锁国; 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人文精神的影响;
不同点 目的 扬国威于海外;寻找奇珍异宝(主要是政治目的) 海外寻金;打破商路封锁;传播宗教(主要是经济目的)
性质 封建性政治行为的贡赐贸易 资本主义经济行为的海外殖民
方式 朝贡贸易,和平交往为主 武力掠夺为主要方式
影响 经济 七次远航使国力不堪重负,被迫中止,后续航海业发展衰落;没有带动民间贸易的发展; 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世界市场也初现雏形;航海业后续发展蒸蒸日上
政治 增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提高了明朝的影响力; 掀起了殖民热潮,对亚非美地区人民造成严重伤害
相同点 人类航海史上的壮举;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王室支持;航海家的冒险精神;促进了文明的传播;
四、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世界人文地理格局的改变
(一)人口迁移
1.背景: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往来,推动了人口的迁移;
2.概况:①欧洲人的入侵并建立殖民地,美洲的印第安人人口大幅减少;②欧洲人大批来到美洲,并将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③美洲大洋洲、非洲和亚洲等地区都出现族群混合现象。
3.特点:1)从宗主国向殖民地和附属地迁移;2)从较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及新开发区移民, 如欧洲国家向拉丁美洲各国移居;3)从旧大陆向新大陆迁移;4)自愿移民与被迫移民相结合;5)由欧洲国家主导。
4.影响:
积极:1)改变人口地理分布格局;2)出现族群混合现象;3)促进世界物种交换和文化交流;4)促进美洲经济开发。
消极:1)欧洲人对美洲殖民掠夺;2)印第安人灭顶之灾;3)黑奴贸易罪恶深重;4)各种疾病传播蔓延。
(二)物种交换
1.表现:欧亚大陆的畜禽:马、牛、猪、羊、鸡;作物:小麦、燕麦、大麦、裸麦等;水果:橄榄和葡萄等引入美洲;美洲的特产:马铃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南瓜和可可等流向世界各地。
2.特点:①欧洲具有主导性;②内容具有丰富性;③范围具有全球性;④结果具有两重性(积极和消极);⑤时间具有长期性。
3.影响
积极:①丰富饮食结构;②增加粮食产量;③促进人口增长;④促进经济开发和联系;⑤促进了世界文明的交流和交融;⑥丰富了世界各地人们的生活;
消极:①伴随殖民掠夺;②破坏生态环境;③导致了各种疾病的传播;
(三)疾病传播 影响:①原住民的死亡;②原有的社会的解体;③欧洲人在美洲迅速建立起殖民统治。
五、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世界经济格局的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一)印度洋贸易:在新航线未开通前,阿拉伯国家占据印度洋贸易的优势。新航线开通后,欧洲人打破阿拉伯人对印度洋贸易的垄断地位,逐渐占据优势。
(二)新兴大西洋贸易
第一阶段:正常欧美贸易 ——欧洲(手工制品)--美洲贸易(贵金属、蔗糖和烟草);
第二阶段:罪恶的“三角贸易”(黑奴贸易)
1.按顺序回答出欧洲人在出程、中程、归程分别扮演什么角色?
殖民者、奴隶贩子、商人
2.黑奴贸易兴起的原因有哪些?
①殖民者在美洲建立种植园,需要大量劳动力。②殖民者残酷压榨和传染病的流行,印度安人大量死亡,美洲缺乏劳动力。③从非洲贩运黑人到美洲出售有利可图。
3.多角度思考三角贸易的影响?
1)对美洲:①出现黑人奴隶制;②开发了新大陆;③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形成新的族群;
2)对欧洲: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3)对非洲:导致非洲丧失大量劳动力,严重影响了非洲的社会经济的发展;
4)对世界:①拓展世界市场,改变世界市场的格局;②客观上有利于欧美非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和近代整体世界的形成;
(三)太平洋贸易
影响:①白银大量流人中国,进一步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②一个围绕白银输人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
●注意点:明清之际大量白银为什么会涌入中国,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
原因:①明朝中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手工业发达,茶叶、丝绸、瓷器等大量出口;②商品货币经济活跃,市镇商业繁荣,白银在流通中广泛使用;③中国明朝有条件的开放海禁;④葡萄牙、西班牙开辟了对中国等地的跨太平洋贸易航线。
影响:①白银流入促进了赋税制度改革;②加速了中国白银货币化;③促进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商业资本聚集;④商品经济发展,工商业市镇大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出现;⑤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
六、早期殖民扩张---人类文明格局的改变
(一)含义:是指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即工业革命以前的欧洲列强在亚、非、拉美的侵略扩张活动,当时的殖民国家主要有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等,最先进行殖民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
(二)方式:海外贸易、殖民掠夺、黑奴贸易、鸦片走私等。
(三)特点:
1.先后以西葡 、英荷法为主体;
2.血腥性、暴力性;
3.以掠夺财富为主要目的,带有浓厚的资本原始积累色彩;
(四)背景:新航路的开辟拉开了海外扩张的序幕
(五)表现
时间 国家 殖民方向
16世纪 葡萄牙 将巴西变成殖民地,并在非洲沿岸、印度果阿、马六甲和中国澳门等地建立了几十个殖民据点和商站
16世纪 西班牙 以美洲为主,除巴西之外的中、南美洲广大地区,以及亚洲菲律宾逐渐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
17世纪 荷兰 号称“海上马车上夫”,抢占殖民地,组建大型商业公司,发展银行信贷业,商业战争
18世纪 英国 海盗掠夺、商业战争、黑奴贸易、对殖民地掠夺 18世纪成为“日不落”帝国
●注意点
葡萄牙的殖民特点:建立军事据点和商站,垄断商路;进行暴力掠夺和欺诈性贸易;
西班牙的殖民特点:建立殖民地;建立种植园,掠夺金银;奴隶贸易;
西、葡都属于封建性王权国家,掠夺的财富用于奢侈消费,没有转化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始资本,两国很快衰落下去;
4.教皇子午线
1)实质:西方列强瓜分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开始。
2)原因:西班牙和葡萄牙争夺殖民地,矛盾日益尖锐。
3)影响:平衡了葡萄牙与西班牙两大海洋强国一百多年的势力范围和殖民霸权。
(六)影响(也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对非洲和美洲:中断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打破了原本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客观上带来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殖民地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2.对亚洲:亚洲古老帝国受到冲击。
3.对欧洲:①经济:欧洲出现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推动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发展。②政治:资本主义加速发展,封建制度濒于解体;(社会转型)③思想文化:证明了人具有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伟大力量,推动文艺复兴发展;相信地圆学说,冲击神学理论,推动自然科学发展;
4.对世界:①整体化世界: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文明汇合交融,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②世界贸易格局:地区性贸易向世界性贸易扩展,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③大变革时代:改变了世界人文地理格局、世界经济格局、人类文明格局。
●注意点
1.新航路的开辟对明清中国的影响
1)经济上: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刺激了亚洲经济尤其中国经济的发展;美洲高产作物引进,中国人饮食结构发生变化;粮食产量的提高,加速了人口的增长。
2)对外关系上:西方殖民者开始侵扰我国,葡萄牙骗据澳门,荷兰侵占台湾;明清政府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3)文化上:西方传教士东来,客观上带来了先进的技术文化,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西学东渐”与“东学西传”);
2.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1)商业革命:①商品种类与流通量成倍增长;②商品流通范围、规模扩大(全球性);③新的商业经营方式出现(股份公司与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④世界贸易格局变化(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⑤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⑥英国、法国、荷兰等新的商业强国崛起;(简要概括:商品种类—增多;贸易范围—扩大;贸易格局—雏形;贸易中心—转移;经营方式—创新;商业强国—崛起)
2)价格革命:
原因:大量贵金属源源不断流入欧洲;
表现:货币贬值、物价上涨、投机活跃;
影响:①阶层变动——促使了封建领主经济地位下降,商业资产阶级实力上升;②大国兴衰:封建王权的西班牙葡萄牙逐渐衰落(掠夺的财富大部分用在了贵族的奢侈享乐上,没有转化成资本),资本主义经济发达的英法荷日益崛起;
【重难清单】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早在1405—1433年,中国的郑和就奉命七次率领庞大的船队进行了远洋航行。郑和船队航行至东南亚、印度、波斯湾、阿拉伯半岛、红海海口和东非沿岸,是人类航海史上的创举。对于郑和的航海,梁启超作了这样的评论:
“谓大陆人民,不习海事,性或然也,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也。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现(现)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哥达嘉马(达·伽马)发现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我国民虽稍食其赐,亦几希焉。则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之维哥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
——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郑和研究资料选编》
概括梁启超的观点,尝试回答梁启超提出的问题。
答案提示:材料中梁启超认为郑和虽然较早进行远洋航海,但是却被后来的西方大航海所超越。
郑和远航目的是宣扬明朝国威、扩展朝贡贸易、寻找建文帝下落等,航海并无长远目的;欧洲人的航海则从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社会变化,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引起的对金银财富、市场、土地、传教等的不断追求考虑,使其航海探险具有持久性。
郑和航海开辟的一些航线,对后来欧洲人从非洲东海岸航行到中国是有帮助的。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这些田园诗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
——【德】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
殖民制度大大地促进了贸易和航运的发展。“垄断公司”是资本积聚的强有力的手段。殖民地为迅速产生的工场手工业保证了销售市场以及由市场垄断所引起的成倍积累。在欧洲以外直接靠掠夺、奴役和杀人越货而夺得的财宝,源源流入宗主国,在这里转化为资本。 ——【德】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想一想: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对当时西欧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起到怎样的作用?
答案提示:其一,明确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的基本条件:产生大批失去生产资料而不得不出卖自己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大量的生产资料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并转化为资本。劳动力转化为商品,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以及商品市场的发展,标志着封建的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其二,具体说明早期西欧的殖民者是如何通过三角贸易、对美洲殖民地的掠夺、对印第安人的屠杀和奴役、对非洲黑人的贩卖等手段,使欧洲以外的财富源源不断流人宗主国,并在这里转化为资本的。其三,在海外财富转化为资本过程中,西欧发生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出现一系列新型的经济组织,如新式银行、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以及经营保险等金融业务的机构等,成为资本集聚的强有力手段。在第二段资料中马克思为“垄断公司”打了引号,可以理解为这些新型经济组织在重商主义的国家政策下,享受各种优惠甚至补贴,从而垄断并积累了大量财富,这些财富最终转化为资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