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七年级道德与法治(部编版五四制)9.2法律保障生活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2024学年七年级道德与法治(部编版五四制)9.2法律保障生活 教案

资源简介

9. 法律在我们身边
9.2 法律保障生活 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框教学,引导学生认识到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理解法律的特征,初步形成自觉按照法律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树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观念。
2.通过本框教学,引导学生理解法律的作用,懂得法律既规范着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又保护着人们的生活,为人们创造安全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从而认同“法律让我们的生活 更美好”。
【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重点:法律的作用。
2.突破策略:法律的作用具有多重性,不是单一的。可以通过生动鲜活的具体案例和体验性活动,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到法律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法律的制约作用主要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使人们的生活更美好,以增进学生对法律的认同感,激发其热爱法律的情感,从而自觉走进法治天地。
二、教学难点
1.难点:法律的特征。
2.突破策略:通过与道德规范、校纪校规等行为规范作对比,结合热点案例分析,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帮助学生认识到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明确法律的三个特征,树立“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观念。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活动 yes or no
爷爷:公交车上,该给老人让个座吗?
孙子:可以无故迟到,旷课吗?
儿子:没有驾驶证,可以开车上路吗?
1.思考:三者有什么共同的作用呢?三者又有什么区别呢?
教师总结:祖孙三代所提出的问题分别是道德、法律和纪律给我们的要求和规定。这些共同约束人们的行为,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当然三者之间又有明显的区别,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律的特征和作用。
(设计意图:七年级学生对于法律的价值和作用缺乏明确的认识,本活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实事求是地发表自己的看法,真实反映学生对法律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引导学生学会全面辩证地看待法律,初步了解法律的特征和作用。
二、新课讲授
(一)环节一 法律的特征
活动一 法律的特征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问世历程
材料二:“常回家看看”入法。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常回家看看”被列入法律条文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八条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常回家看看”从道德要求上升为法律规范,不常看望老人成为违法行为,这具有重大意义。
1.思考: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问世历程及“常回家看看”入法,你觉得我国创制法律的形式有哪些?
2.思考:道德、纪律、章程等行为规范是如何产生的?
教师总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从制定方面看,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而道德是约定俗成的,纪律通常是由本单位制定的,章程通常是由本组织制订的。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是法律区别于道德等其他行为规范的特征之一。
(设计意图:“相关链接”板块理论性较强,通过补充展示民法典的问世历程和“常回家看看”入法的立法实例,可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增强对法律创制形式的了解。通过追问道德等其他行为规范如何产生,可使学生知道法律与道德等其他行为规范的产生方式是不同的。本活动可提升学生的比较、分析、概括能力,增进学生的科学思维。)
活动二 以案说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大反腐力度,“老虎”“苍蝇”一起打。近年来,我国开展“天网行动”,抓捕外逃贪官。
截至目前“百名红通人员”已有61人归案。党的十九大以来,“天网行动”共追回外逃人员6900人,其中党员和国家工作人员1962人,追回赃款327.86亿元。查处重大地下钱庄案件5800多起,有效阻遏赃款外流。
——数据来源《上观题图》 2022-09-06
1.思考:我国扫黑除恶取得成果得益于什么?
2.思考:你能列举近期我国明星、官员或者普通百姓被追究法律责任的案例吗?
教师总结:国家强制力主要包括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它的运用必须以合法为前提。黑恶势力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必须受到严厉打击,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成果依靠的就是国家强制力。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而道德、纪律等其他行为规范对全体社会成员不具有普遍约束力。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每个公民都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护,平等地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任何人不论职务高低、功劳大小,只要触犯国家法律,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设计意图:联系“扫黑除恶”这一热点问题,展示我国扫黑除恶取得的成果,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教材第92页的“相关链接”板块进行讨论,有利于学生理解“法,律的实施以国家强制力作后盾”。此外,本活动列举近期我国名人和普通老百姓被追究法律责任的案例并进行分析比较,可以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中的法治案件,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明确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都具有普遍约束力,在法律面前没有特殊公民。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法律的敬畏感,从而形成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
(二)环节二 法律的作用
活动 当哪吒遇上民法典
视频播放:《当哪吒遇上民法典》
1.思考:哪吒在下山历练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2.思考:法律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教师总结:法律规范我们的生活。法律规定我们应该享有的权利,应该履行的义务。法律让我们懂得在社会生活中可以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法律也为我们评判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提供了准绳,指引、教育人向善。此外,法律保障我们的生活。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法律将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设计意图:本活动引导学生观看动画片《当哪吒遇上民法典》,讨论民法典这一热点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哪吒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式,讨论法律怎样规范人们的行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学生明确法律的规范、指引、教育、评价作用,认识法律保障生活的作用。本活动通过分析在案件发生过程中法律所起到的作用,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明确法律通过规范行为、制裁违法犯罪,保护人们的生活。)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框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法律的特征,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理解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体会到法律不仅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规范着我们的行为,而且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保护着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安全、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法律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因此,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增强尊重法律、敬畏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学会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