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第12课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第12课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12课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课程教材研究所,在普通高中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中所提倡的大单元教学是本课设计的核心理念。李惠军老师在《历史新课程单元教学探微与实践》一文中指出,一般意义上的单元,系指相对独立和自成体系的组合体。课程意义上的单元,系指针对学习者形成概念的思维过程特点,依据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确立的教材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学习的微课程。单元教学注重围绕核心要义,借助问题驱动,将具体、微观、零星的知识点置于大体系、大格局、大观念中加以理解和诠释。创设单元教学方案,实施单元教学计划,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历史认识的通感和通性,涵养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历史思维,还有助于在单元学习主题的引领下,在挑战性任务的驱动下,抓住核心概念和关键问题,采用多种手段和途径,建构历史发展的前后联系,认识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以此为指导,结合之前高三复习备考的教学实践,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打破教材旧有线索,重新设计,本课在实践过程中可以与13课《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16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21课《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构建大单元主题教学,即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与瓦解”这一大单元主题,经实践证明,能够帮助学生清晰构建知识体系,理顺长时间段的变化脉络。同时,通过教学环节和教学情境的设计,充分运用多种史料,在教学中坚持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崔允漷《学科核心素养呼唤大单元教学设计》一文中也强调,单元教学强调教学设计要从突破教科书中一个个单目或一节节历史单课,转变为设计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大教学单位和学习微课程,这对本课教学设计也有重要指导意义。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六单元第12课,课本内容是以地区为线索,分别介绍了拉丁美洲、亚洲、非洲逐渐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过程,涉及国家和地区较多。课标要求了解西方列强对亚非拉的殖民扩张、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理解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这些目标的达成需要学生灵活运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根据笔者之前教授高三新教材考生的经验,结合大量试题练习反馈出的结果,尝试在立足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打破教材旧有体系,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使用时间线索,每一阶段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地区重点突破,避免贪大求全,散漫而没有重点,重新构建本课知识体系,每一阶段都有对应标题,更为直观地展示列强在不同阶段殖民活动的不同特点,为后续相关联课程能够打下较好基础。学生情况分析部分内容学生在初中已经有所接触,但由于本课内容时间跨度较长,地区涵盖主要大洲,因而对于学生还是有较大难度。有部分学生世界地理知识欠缺,更需要借助详实的地图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时期欧洲殖民者在不同大洲的殖民情况。本节课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史料,如文字、图表、地图等,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也可以通过不同阶段殖民方式的变化,引导学生分析背后的原因,产生的影响,落实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了解西方列强对亚非拉的殖民扩张、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理解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唯物史观】运用唯物史观,理解资本主义发展不同阶段殖民扩张的不同方式。【史料实证】综合运用多种史料,了解西方列强对亚非拉殖民扩张的过程及殖民方式。【历史解释】依据史料,史论结合,辩证认识欧洲列强殖民活动的影响。【时空观念】借助地图,梳理15世纪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在亚非拉各大洲的殖民扩张活动。【家国情怀】树立和平崛起、和谐共处的意识;培养国家主权意识和海洋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西方列强对亚非拉的殖民扩张、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教学难点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充分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板书设计
第12课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寻金时代——15-18世纪 资本原始积累、暴力掠夺市场为王——19世纪初至70年代 商品输出、掠夺原料瓜分狂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 瓜分狂潮、矛盾加剧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通过欧洲殖民史五百年视频引入新课 观看视频 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的学习要点;实践中,学生在观看视频时就会发现在不同时期,殖民范围发生了较大变化,会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调动学习积极性。
展示目录 理解本节课线索 帮助学生以时间为线索构建本课知识框架。
一、寻金时代——15-18世纪 (一)殖民格局教师:通过图片和文字材料,讲授这一时期为什么被称为寻金时代,强调这一时期列强殖民活动以掠夺财富为主要目的。任务一:根据教材和地图,梳理15-18世纪欧洲殖民者在各大洲的殖民格局,完成学案表格的填写。学生完成后进行展示。殖民方式1.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教材,梳理这一时期列强在各大洲殖民采用的手段有哪些,完成后进行展示。展示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一时期,列强在各地区的殖民活动是否有相似之处呢,进而归纳这一时期殖民活动的主要方式。(三)殖民影响2.教师:补充史料,引导学生回顾前面第7课所学内容,小组合作归纳这一时期殖民活动的影响。材料一:随着欧洲人生活方式的变化,昔日只有在王侯贵族府邸才能见到的东方产品:印度尼西亚群岛的香料、中国的茶叶、瓷器和丝织品、印度的精纺棉布等已进入寻常百姓家。而此时欧洲的手工工场的产品,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无法与中国、印度等国千百年来发展起来的传统手工业匹敌。···大致可以说,直到1800年,欧洲需要亚洲的商品却不能以欧洲的商品同亚洲交换,因为中国和印度不需要这些相对来说属于“劣质”的纺织品,而亚洲却可以向欧洲出口甚受欢迎的商品。为了保持贸易往来,欧洲用它从美洲掠夺来的贵金属,主要是白银,来支付亚洲的商品。——高岱、郑家馨《殖民主义史·总论卷》影响:对世界: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推动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对欧洲: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作出贡献,引发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亚洲:白银大量流入,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对美洲和非洲:殖民扩张中断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打破了原本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3.教师:借助史料,发掘问题。史料中提到“直到1800年,欧洲需要亚洲的商品却不能以欧洲的商品同亚洲交换,因为中国和印度不需要这些相对来说属于“劣质”的纺织品,而亚洲却可以向欧洲出口甚受欢迎的商品。”,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答案:原因:手工工场时期的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无法利用经济手段进行殖民活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需要。4.教师:这一时期我们称之为早期殖民扩张时期。进入19世纪,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来看两个很有意思的变化。(展示史料)一是关于黑奴贸易,曾经利润颇丰的黑奴贸易在进入19世纪之初就被纷纷叫停了,甚至在黑奴贸易中获利最多的英国竟然最早提出停止黑奴贸易。与此同时。英国加紧了对印度的殖民活动,19世纪中期,印度几乎已经完全沦为英国的殖民地了。为何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 理解这一时期殖民活动的特点这一任务可在实践中加以调整,可放在课前,也可当堂完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任务二,鼓励学生展示成果小组活动,根据史料结合所学,归纳这一时期殖民活动的影响并展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一步思考学生阅读材料,寻找变化,教师引导,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为下一阶段概括这一时期殖民活动方式做准备培养学生提取信息能力、归纳概括的能力【史料实证】围绕史料实证这一核心素养,设计任务和表格,引导学生将同一时期列强在不同地区的殖民活动加以梳理,运用图表直观展示,最后得出结论,即这一时期殖民活动的主要方式【历史解释】侧重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设计活动,这一部分跟之前第7课所学有重叠,需要学生充分调动所学,同时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立足史料归纳概括。【唯物史观】落实唯物史观这一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回顾之前所学,这一时期欧洲处于手工工场时期,急需资本原始积累,在与东方贸易中处于劣势。【史料实证】培养学生从图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同时通过变化这一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学习兴趣。
二、市场为王——19世纪初至70年代 殖民格局1.教师:通过地图,引导学生概括这一时期的殖民格局。(二)殖民方式2.教师:接下来我们就以亚洲的印度为例,来探究一下这一时期列强殖民活动的变化。(三)殖民影响3.教师:殖民方式的变化带来的影响也与之前有了不同,我们仍然以印度为例,来看一下。设问:怎样理解英国在印度进行殖民活动的双重使命?材料五: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材料六:为适应殖民统治的需要,从30年代开始,英国开始在印度修筑公路,铁路和其他公共工程。英国还在各行政机构和商业机构中增雇大批印度职员,进一步推广英语教育。英国的英式教育的目的,是消灭正在萌发的印度民族意识,但教育的结果却为印度培养了一批熟悉近代科学和西方资产阶级哲学和社会科学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到19世纪上半期,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和掠夺的斗争此起彼伏···1857年,印度民族起义爆发,虽然失败了,但起义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王助民《近现代西方殖民主义史》答案:破坏性:是指西方列强的殖民活动冲击了印度的封建社会体制,给印度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建设性:是指西方列强的殖民活动客观上给印度输入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思想观念以及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印度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4.教师:展示日不落帝国地图,同时展示德国和美国在19世纪末的举动,引出下一阶段——瓜分狂潮 概括这一时期的殖民格局首先根据材料概括变化,再根据所学分析变化的原因。小组讨论,展示观看图片和文字材料 经过上一阶段的学习,这一任务这时交给学生其实比较简单,用时较短。学生会发现美洲基本是白色,会有疑问,教师需要补充教材上在本课没有涉及的美洲民族独立情况,其中拉丁美洲的独立情况是下一课的重点内容之一,可以在此做一下引导,如果是一轮复习课可以直接串联进去。新授课可以先暂时略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变化是比较好归纳的,重点在于原因的分析,需要学生调动多个核心素养,坚持唯物史观,做好时空定位,然后给出相应的解释,是一次综合运用核心素养的探究活动,看似简单,但在高考中,这种情况是经常出现的,需要我们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加以练习。【历史解释】观点阐释类情境,需要学生准确把握马克思的观点并作出解释,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同时这一部分也是和下一课内容相关联,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做出选择,可略过可补充。【时空观念】此处情境是同一时期不同国家的表现,极具对抗性和火药味,能够继续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地图的使用可以直观展示英国这一时期的殖民范围。
三、瓜分狂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一)殖民格局1.教师:通过地图,引导学生概括这一时期的殖民格局。重点圈出非洲。2.教师:以非洲为例,探究这一时期殖民活动的变化。过程:①19世纪后期,列强各自制定侵略非洲的计划;②1884年,欧洲列强召开柏林会议,确立“有效占领”和“地图上作业”原则,会后,列强瓜分非洲的速度大大加快;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殖民者侵占了几乎整个非洲。3.教师: 我们来看一下被瓜分后的非洲是怎样的局面。引导学生完成课本探究活动。教师:地图和文字材料展示殖民体系最终形成格局。设问:领土瓜分完毕是否意味着斗争的终结?教师:运用图表,展示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殖民方式的变化及矛盾。教师:讲授这一时期国际整体局势的发展情况,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国内面临多种危机,进而加剧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宗主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日益突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更是矛盾重重,这一系列矛盾的堆积最终引发了更大的冲突——一战。 概括这一时期的殖民格局分阶段概括过程。需对学生加以引导完成这项任务。学生会回答否,引导进一步思考。阅读图表,归纳总结,得出信息。阅读材料,感悟。 【时空观念】通过地图完整展示这一时期的殖民格局,直观明了。重点强调非洲,创设下一阶段情境。【时空观念】地图直观呈现了不同时期列强在非洲的殖民范围变化,学生印象会比较深刻。重点解释柏林会议的重要性。利用课本情境,重点理解柏林会议对非洲历史发展带来的影响。为下一单元一战相关内容做铺垫。【史料实证】学生对图表的分析是弱项,需要在平时课堂中加以练习。【家国情怀】这一时期结合中国史内容实际上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之时,社会各阶层在进行救亡图存的探索,争取民族独立。同时可以为下一部分内容做铺垫。
课堂小结 完成表格并回答问题 对本节课内容做完整梳理。
教学反思
这是一次大单元主题教学的尝试,但这只是一课时的课件,理应整理成一整套,但由于时间关系,其他课时还不是特别理想。这其实是一个非常耗时耗力的工作,需要教师自身对这一单元主题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才能厚积薄发,才能在授课中走出单课的局限,从更为广阔的时间、空间、领域,发现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沿革过程,进而发现历史变化的规律,帮助学生更清晰的构建知识框架。但实话实说,想要在常态化教学中落实,既需要自身的努力,也需要集众人之智。在本节课的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水平的差异,课堂中创设的情境、设计的任务对不同学生而言反馈结果还是有较大差别。世界历史和地理知识较匮乏的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其实是比较吃力的,因而要借助配套学案,安排学生提前预习,对课本内容先有所了解,找出自己的疑问点,带着问题进行新课学习;素养较好的学生则可以当堂进行各项教学活动。本课涉及到的专业概念较多,由于时间原因,并没有在课件中进行展示讲解,选择呈现在学案上,方便学生在预习与复习过程中进行理解。学生对一些重要的概念其实往往难以迅速理解,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时时提点,渗透在教学情境中,帮助学生扎实掌握。李惠军老师在《历史新课程单元教学探微与实践》一文中指出,问题意识是思维活动的逻辑原点,也是历史学科单元设计的联动节点和学生学习过程的认知起点 。主题引领下的历史学科单元建构与实施,必须坚持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借助问题和问题链,推动历史学习的过程。在本课中,虽然也设置了很多任务环节和小问题,但感觉还是有提升空间,有待改进。
PAG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