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与文化》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课程标准分析 2022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称新课标)对于本课的要求是,通过了解宋元时期的城市和商业发展、文学艺术成就,认识这一时期繁荣的经济、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新课标在教学提示中提出建议是:开展“中国传统节日溯源”的专题活动,探讨传统节日蕴含的文化观念以及相关的风俗习惯,通过传统节日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由此可知,新课标非常强调对传统文化、文学艺术的传承。 2011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称旧课标)对于本课的要求是,知道宋元时期商业贸易的繁荣;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和宋词、元曲的流行。旧课标在教学活动建议中提出要欣赏《欣赏清明上河图》,说一说宋代城市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 新旧课标两相对比发现,新课标在注重商业和都市生活的基础上,增加了弘扬传统文化、节日习俗的要求。而本课设计主要以2022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为主,结合2011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以时辰和诗词为线索,以弘扬传统文化为理念进行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是中国古代史中辽宋夏金元时期中的一部分,辽宋夏金元时期在时间上相互承接,地域上相互影响。因此宋元时期的都市与文化呈现出民族交融的特征,可以说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是各族文明交融的结果。其中,城市为各族文化交融提供场所,是文化的载体;词曲则是文化在交融中兼收并蓄、博采众长进而走向市民化、大众化的具体表现。 本课是统编版初中历史教材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与社会变化的第7课。本课承接宋元时期政治更迭与经济发展,属于宋元时期文化与社会变迁。这样的位置安排对应了唯物史观中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本课的教材内容主要分为繁荣的都市生活、宋词和元曲、司马光和《资治通鉴》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可以整合为两个方面:都市生活的变化、文化发展的成果。本课是了解宋元文化发展成果的重要课程,因此,将传统文化融入本课进行设计有利于落实文化自信和家国认同,增强青少年的爱国情怀。 (三)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七年级学生经过一学期的历史学习,已经初步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并且,学生已经学习了宋元政权演变和经济发展,对宋代的情况有基本了解,已经具备一定知识基础,这有利于教授本课。本课设计按照南宋市民一天的生活节奏,以时辰为线索,诗词为小标题展开,符合历史教学、学生思考的逻辑,有利于学生理解,也有利于学生构建历史解释的思维。 但七年级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能力相对欠缺,且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利用多样化的课程资源活跃课堂气氛,同时深入浅出讲解知识点是重要手段。这对教师能力提出一定要求。
教学目标
基于2022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分析,本课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从世界主要城市人口分布图中知道南宋临安、北宋汴京、元代大都的地位;通过《临安位置图》、《南宋杭城风情图》和材料,培养学生提取信息、概括材料的能力,树立实证意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利用材料图片,从衣食住行多方面了解南宋杭州市民生活,认识杭州商业的繁荣,多角度解读临安都市生活,提升学生历史解释能力。(历史解释) 观看西湖美景相册,足球发展的数字视频,开展猜节日的小游戏,调动视听感官加深学生对于宋代整体的认识,提升国家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家国情怀) 开展合作探究,深入思考,明白宋元都市和文化的繁荣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文化的发展从根本上来讲是经济基础作用的结果。文化发展的导向是雅俗共赏,走向人民群众,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与享受者。(唯物史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宋代市民生活、娱乐的具体表现;宋词到元曲的演变。 (二)教学难点 宋元都市与文化繁荣的原因。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地图、文字材料、数字故事、音乐。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情景创设、问题引领。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介绍南宋社会情况的视频。 问题设计:南宋市民的生活究竟如何?马可波罗口中的最华贵美丽之天城如何体现?引入新课。 观看视频,对南宋社会情况有整体了解。 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的学习要点。
一、余杭何处?南宋旧都 用地图和一则史料分别说明由北宋到南宋的政治演变以及高宗南渡,跟随者众多的现象从政治层面交代南宋临安开发的优势。 问题设计:跟随高宗南下的会有哪些人? 官僚、文人、城市居民、农户、手工业者 呈现临安人口变化图,东西方主要城市人口对比图,交代临安、汴京、大都是当时发达的大都市。 问题设计:根据材料,说一说南宋临安人口有什么特点? 人口众多,人口数量居于世界前列。 问题设计:跟随宋高宗南渡的人会给临安城带来什么? 官僚制度、文化、 生活习惯、 劳动力、 生产种植技术与工具 问题设计:结合材料思考,大量人口迁入会产生什么影响? 使城市,商业得到发展 呈现临安位置图和交通运输发展的材料,表明临安独特的地理位置。 问题设计:结合材料思考,临安城的地理位置有什么优势? 交通便利、促进商业贸易发展和文化交流 回忆思考两宋政权更迭相关史实。 分析和解读图文材料 解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 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让学生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提升学生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
二、半卷流苏帐晓声带食香(寅时早市) 通过文字材料,简要说明临安早市的概况和商业贸易,得出临安早市繁华热闹的结论。 利用材料和图片讲解宋代商业贸易和唐代商业贸易的不同点。 问题设计:早市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北宋时期 问题设计:对比唐朝,宋朝商业的经营时间和地点有什么变化? 打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 带问题阅读教材和PPT图文材料,归纳出答案。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
三、弄妆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卯时梳妆) 呈现《打花鼓图》和材料,利用细节和关键字句提炼宋代服饰特征,女性内衣外穿说明相对开放,而男女簪花则说明宋代市民官僚追求生活情趣,生活雅致。而服饰体现社会风气,反映出富庶社会情况下社会风气也会相对开放。 通过图文材料,回答问题,感知宋代社会风气。 锻炼从材料中进行历史解释能力。
四、泛舟西湖上罗裙与明妆 (辰巳泛舟) 1.播放音乐相册,呈现西湖美景。利用材料讲解游西湖是节日习俗,西湖游人盛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社会情况。以游览西湖为契机讲解宋代节日景象。 活动设计:猜一猜,这些诗词反应的是什么节日的景象? 端午、元宵、春节、元旦 在视听感受中,进入情境,体会古人生活,感受宋代生活情趣。 体会节日氛围,感受传统文化。 利用图片、音乐吸引学生,增加课堂趣味性。 利用诗词,烘托节日气氛,展现传统节日起源和演变,增强文化自信。
五、今夕家宴会滋味难具陈 (午时饮食) 呈现两宋美食图片,和《梦梁录》记载的饮食相关材料,展现宋代饮食丰盛。 问题设计:宋代市民饮食有什么特点? 美食众多,种类丰富 通过图文材料,回答问题,了解宋代饮食特点。 锻炼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六、画船横翠色南遗思故声 (未申颂词) 让学生默读柳永的《望海潮》和李清照的《声声慢》感受宋代文人婉约清丽的风格。 让学生齐声朗读苏轼的《定风波》和辛弃疾的《破阵子》 问题设计:这两首词是什么样的风格? 豪迈、壮阔 通过朗读,体会词中蕴含的情感和文学魅力。 陶冶人文情操,培养文化自信。
七、浮生片刻闲蹴鞠伴秋千 (酉时玩乐) 唐诗宋词经过发展成为元曲。开展活动,让学生对元曲形成整体认识。 问题设计:阅读教材,找出元曲主要包括哪几种表演?著名的元代杂剧作家及代表作品。 散曲、杂剧、南戏。 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关汉卿。 呈现元墓出土的杂剧陶俑。 问题设计:杂剧包含哪些技艺? 说唱、杂技、歌舞、傀儡等技艺。 呈现南宋杂剧《打花鼓》,元代杂剧《窦娥冤》的图片和唱词,讲解杂剧从宋代到元代的演变。文学艺术形式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格式、格律方面的要求越来越低,而呈现形式也从吟诵到歌唱再到表演,逐渐走向市民生活,具有通俗化、自由化、大众化的特征。 文人墨客登高望远,感怀时事,创作出婉约派和豪放派的词曲,迁客骚人也同样感念前辈美德,西子湖畔或有人吟诵司马光的《布衾铭》,而司马光一生最大的功绩在于主持编撰《资治通鉴》。 问题设计:《资治通鉴》的题材、内容、撰写目的是什么? 编年体通史。 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1300多年的历史,纵贯中国16个朝代。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 司马光和司马迁并成为史学两司马,他们的代表作是《史记》和《资治通鉴》 问题设计:对比两本史书的目录,有何区别? 《史记》是纪传体通史,按照人物传记记事,换而言之,就是一个人的事写一卷。《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按照时间顺序记事,换句话说就是,一段时间的事写成一卷。 从词到曲,可以说,宋元时期的文化非常繁荣,那么宋元都市与文化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探究设计:为何宋元时期都市文化如此繁荣呢?(结合所学小组讨论) 阶级:市民阶级的兴起。 政治:社会相对安定。 经济:经济发展,商业繁荣。 文化:科举制的发展促进了文化兴盛。 呈现材料,利用材料,提出问题。 问题设计:瓦子、勾栏是什么? 瓦子: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勾栏:瓦子中演出的圈子。 利用勾栏形制示意图讲解勾栏和瓦子之间的关系。从中体现出宋代市民娱乐场所健全。 问题设计:勾栏瓦舍中可以进行哪些娱乐活动? 瓦子内说书、蹴鞠、杂技、傀儡戏。 播放蹴鞠发展的数字故事,说明宋代市民丰富的娱乐生活,侧面彰显中华文化悠久的历史。 利用教材,寻找答案,将基础知识落实在教材中。 通过图文材料,回答问题,了解元曲的基本技艺。 利用教材,寻找答案,将基础知识落实在教材中。对司马光和《资治通鉴》形成整体认识,知道编年体与纪传体两种体裁的不同之处。 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开动脑筋,结合教材,深入思考宋元时期都市文化繁荣的原因。 通过图文材料,回答问题,了解勾栏瓦舍。 观看数字故事,体会蹴鞠悠久的历史,从娱乐方面感受宋代市民生活情况。 培养学生了解教材,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 落实基础,加强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培养学生解读材料,提取信息和小组合作,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难点的落实 利用数字故事,增加课堂趣味性,增加课堂氛围感。
八、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戌亥夜游) 呈现描写夜市场景的材料,呈现出夜市繁荣的景象。以夜市发展脉络为线索提问。 问题设计: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夜市?什么时候夜市得到官方认可? 唐 北宋 夜市作为市场是商品交易的地方,因此夜市经济是商业与都市发展情况的重要体现。 问题设计:南宋临安夜市销售商品有哪些?这些商品来自哪里?多样的商品对居民生活有什么作用? 珍珠(珠宝)、木瓜、鱼、盐(农业、手工业产品)。 本地产出、外地、外国运输。 丰富生活,提供更多选择。 通过图文材料,回答问题,了解夜市发展历程,即从民间兴起到官方认可。知道夜市的繁荣是经济繁荣的具体表现。从夜市商品组成中认识到宋代开放的风气。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分析能力。
课堂小结 跟随教师的总结,再次梳理本课线索,整体感知宋代都市的繁荣和富庶,宋代市民生活的雅致和开放。 最后以漆侠先生的话升华本课,增强国家荣誉感。 总结全课,理清脉络,加深学生认识。 升华情感,树立国家荣誉感和文化自信。
设计反思
(一)、设计亮点: 1.以时辰和诗词为主线贯穿全课,立意明了、线索清晰。 2.使用丰富的课程资源,让课堂更加充实,更富有活力。 3.立足学情,开展探究合作活动,解决学生认知难点,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二)、存在问题: 1.对于材料解读能力提出较高要求,在具体授课过程需要教师加以正确引导。 2.作为课前设计,呈现宋代市民生活,没有实际授课,无法确定实际课堂效果。 (三)解决方法 1.将本课设计用于教学,在教学中注重对材料中的重要观点的阐释,例如:宋元都市文化繁荣的阶级原因。 2.在具体讲解中,对重点内容进行复述,加强重音和停顿,集中学生注意力,减少理解困难。 3.进行教学反思,对本课设计进行完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