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1】(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1】(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从国情出发,制定并实施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力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少数民族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本课主要通过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确立、历史意义以及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采取的共同发展的措施和影响等方面的介绍,展示了民族大团结的概况。让学生意识到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们要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生情况分析授课对象是初二的学生,学生思想活跃,对一切充满好奇心,尤其是图文并茂的教材和拥有大量视频的课件,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大多数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材料,创设适宜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掌握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概况和意义;了解国家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措施。【过程与方法】注重历史学习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培养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通过分组讨论,加强团结协作的能力和正确评价历史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认同国家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解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増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大团结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内容及其实行的意义;(二)教学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原因和意义。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历史图片、历史地图册、 文字材料、视频、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教法:讲授——问答法、直观展示法、创设情境法、史料教学法学法:探究学习法、史料阅读分析法、研学合作法
板书设计
第12课:民族大团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一)历史与交融(二)统一与自治(三)繁荣与发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套人民币实物,设置问题):货币见证着历史变迁,汇聚着时代风采。同学们请观察老师手中这套钱币,有何不同?同学们眼光敏锐,发现了其中的人物头像不同,但他们都是少数民族。有高山族和满族、朝鲜族和布依族,苗族和壮族等。这些民族是如何形成的?我国又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呢?今天我们从《民族大团结——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中一探究竟。 学生观察,说出自己的结论。 利用实物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产生探知欲望。
讲授新课(一)历史与交融 (一)出示学习目标:1.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了解党和国家实行各族人民共同繁荣政策过渡:我们的家乡开封就有许多少数民族,常见的有回族,除此之外还有满族,蒙古族,侗族。各民族在历史中是如何构筑成中华民族呢?下面进入第一篇章——历史与交融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民族关系,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之前学习了中国古代史,同学们还记得统一多民族国家是如何逐步形成的吗?按照朝代顺序,分别出示朝代的疆域图以及具有代表性的民族间交流交融的图片,选取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元、清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朝代。古代早在先秦时期,华夏族同周围族群多元融合,形成了中原人口居多的汉族,并从此成为历史当中的主体民族。提问:汉朝又有什么事件促进民族交流呢?出示汉朝疆域图。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张骞出西域。后设西域都护,还有昭君出塞。所以汉朝在事实上形成了多民族的国家。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大规模人口迁徙,迁徙的特点是什么?出示人口迁徙路线图。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少数民族借中原政权乱局纷纷内迁,北方中原人纷纷南迁,以农业文明为代表的汉族和以游牧文明为代表的匈奴、鲜卑、柔然、突厥等民族之间的交流、交融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性和整体性的发展。唐朝时,民族交流更为频繁,唐与吐蕃有哪些友好往来事件?出示文成公主入藏图。学生回答,教师补充:通过和亲等政策,汉族与突厥、回鹘、吐蕃的交流融合促进了夷夏观念的淡化,和同为一家。多元一体格局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元朝是哪个民族所建呢?右图宣政院印又是用来管理哪里的?对新疆设置什么行政机构?这一时期形成了哪个民族?学生回答,教师补充:为了加强地方统治,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和宣政院管辖新疆和西藏。同时波斯、阿拉伯人在长期同汉、蒙、畏兀儿等族交融中还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今天是分布地区最广的少数民族。清朝是哪个民族建立的呢?后在西藏和新疆分别设置什么机构进行管理?教师补充:直至清末,一个包含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的‘多元一体'的统一多民族中国基本形成。(2)近代(过渡):在近代,随着帝国主义入侵,硝烟战火笼罩着中国,各民族自发联合,一致对外,民族关系愈加紧密。民国初期,孙中山先生提出五族共和,民族平等。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共产党呼吁各党各民族联合起来,怎样抵御侵略呢?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才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设问:纵观中华民族形成史,我国民族形成有什么历史特点呢?得出结论: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一脉相承;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长期相互依存,凝聚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独具中国特色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没有四方何来中国。(过渡)今天我们身边随处可见少数民族的身影,例如开封有顺河回族区,那里居住着大量回民,开封的里城大院居住着满族和蒙古族,在现实情况中,少数民族分布有什么特点呢?出示少数民族分布图。(过渡):针对这样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毛泽东主席曾说: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实际上是汉族‘人口众多’,少数民族‘地大物博’……我们必须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巩固各民族的团结,来共同努力于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论十大关系》为此,在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实行什么民族政策呢?下面我们进入第二篇章——统一与自治。 学生齐读学习目标。学生思考并回顾古代史中民族关系的演进。学生根据地图和所学知识回答民族分布的现实特点,也就是“大杂居,小聚居”,少数民族大多在东北、西北、西南等边疆地区。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加强学生的参与。这一环节出示地图和大量图片。地图反映了每个时代的民族分布及其关系,有利于强化学生的疆域主权意识。具体而言,一是有利于从宏观层面把握统一多民族国家从秦朝形成到明清最终确立的疆域变化。二是借这些地图史料的展示,传递国家疆域奠定巩固来之不易、祖国山河寸土不让的意识,培养学生对祖国每一寸疆土的热爱之情。进而培养学生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深刻认同回顾抗日战争中的全民族抗战,引导学生理解少数民族为国家解放做出的贡献。通过对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梳理,让学生意识到:没有四方,何来中国!我国本身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分析地图理解中国的民族分布特点。
(二)统一与自治 提问:根据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我国实行的是什么民族政策?它的含义是什么?它的实施前提、实施区域、地位是什么?播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截取的视频。提问:那么这项制度是如何一步步被确立下来呢?1949年第一届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将它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立下来。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被写入宪法。1984年,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提问:那么它有哪些级别呢?目前我国有几个自治区呢?按照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置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第一个为内蒙古自治区,建国前设置的。还有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1965年西藏自治区。除此之外还有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全国五个少数民族城市区。我们河南占有3个。其他两个: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是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的一个市辖区。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在自治区域内,当地少数民族能行使什么权利履行什么义务呢?权利:当地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立法自治权、经济自治权、文化自治权、其他自治权。义务:必须维护国家统一;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保障各民族都享有平等权利。各民族自治地方政府都服从国务院。实行民族区域有什么意义呢?出示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 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 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 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设立自治机关, 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意义:1.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2.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3.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保障了少数民族公民享有平等自由权利以及经济、社会、文化权利。(过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为了保障少数民族的发展,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和地理因素,各民族发展很不平衡,很多少数民族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周恩来总理针对这一情况曾说:历史遗留给我们的,是对民族繁荣的很多不利的条件。我们必须把这些不利的条件逐步地去掉。关键在于社会改革.......如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呢?下面进入第三篇章——繁荣与发展 学生结合课本和视频,回答问题。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地位、权限。学生回答问题学生结合教材进行思考。学生审阅材料,总结观点学生观察图片并回答这些图片给予自己的感受。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运用地图教学法、史料教学法,培养学生从历史地图、史料及教材获取有效信息及归纳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利用时间轴帮助学生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有法律依据的,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补充“全国少数民族城市区”内容,我们家乡河南拥有3个少数民族城市区,无形间拉近学生和历史知识间的距离,也让学生更加有亲近感。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归纳能力。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及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这些直观的图片,让学生意识到建国前各民族生产生活的落后,引出第三篇章,如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三)繁荣与发展 请同学们三人合作,化身专家来共同探讨少数民族在发展中会面临哪些问题?我们又该如何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呢? 教师总结:政治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民主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废除剥削和压迫,上世纪60年代初,西藏完成民主改革,废除封建农奴制,百万农奴翻身做主人,进入社会主义阶段。经济上: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派出大批人员,通过技术、资金、物资等多种方式,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各民族也根据本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发挥自身优势,发展经济。少数民族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例如:西藏大力发展旅游业、绿色食品、农产品等、文化上: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保护其文化遗产。整理和出版少数民族古籍文献。 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出版了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藏族《格萨尔王传》蒙古族史诗《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玛纳斯》,他们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那么对待传统文化文化,我们应该持什么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批判性的继承。政策方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什么实施西部大开发?涉及哪些地方?包含哪些工程呢?通过视频我们来了解一下。提问:西部大开发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促进经济的发展,加强内地与边疆的联系。有利于实现民族大团结,社会稳定。(过渡)建国70余年,少数民族的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各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下面通过一个视频来感悟民族之美。教师总结:“我爱你,中国”,是各民族最真切的心声。头顶同一片天空,脚踏同一方土地。习近平主席在民族工作会议中多次说道:各族干部群众都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 那么作为中学生,我们该如何维护民族团结呢?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学生的发言:1.要积极学习和宣传我国的民族政策;2.要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3.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同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做斗争.4.关心少数民族同学,在民族节日时向他们表示祝贺等。 学生分享研学合作成果,并结合教材内容回答少数民族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学生代表回答后其他组员进行补充回答。学生观看视频,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那几个问题。学生观看视频,了解56个民族近些年的发展变化,感悟民族之美。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同时扩大学生知识面。学生在归纳各措施时能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感受国家为促进少数民族繁荣发展所做出的种种举措。通过西部大开发的视频,吸引学生兴趣,同时视频也蕴含大量信息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通过一个小视频让学生了解解放后少数民族生活发生的变化,以及各少数民族对国家浓厚的感情。认识到各民族在党和国家正确领导下各民族之变化,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课堂小结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中华民族是一个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我们要自觉维护民族团结,践行习主席说的,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学生思考 发散思维,引发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考,联系学生自身实际,使学生感悟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自觉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教学反思
每一次讲课都是一次成长,这一次更是让自己收获颇多。本节课我认为比较成功的地方有:1.课前采用实物人民币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在教学过程中补充我们家乡开封的少数民族,这能让学生更亲近的知道我们就和少数民族生活在一起,因此在日常就要尊重各民族的习惯,与他们和睦相处。3.课堂中采取小组讨论、讨论后由小组代表讲述少数民族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学生代表回答后其他组员进行补充回答,既增强了小组之间的合作能力,又锻炼了学生自己,实现了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标要求。4.本课在“历史与交融部分”运用各朝代地图对民族交融的史实进行梳理,有利于强化学生的疆域主权意识。一方面是有利于从宏观层面把握统一多民族国家从秦朝形成到明清最终确立的疆域变化。另一方面是借这些地图史料的展示,传递国家疆域奠定巩固来之不易、祖国山河寸土不让的意识,培养学生对祖国每一寸疆土的热爱之情,进而培养学生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深刻认同。5.整个课堂过程中,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主线,家国情怀蕴含其中,让学生感受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尤其是最后让学生思考:青少年能够为民族团结做些什么?让学生明白自己作为新时代学生的责任。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及改进措施:1.民族交流交融的史实大多为七年级古代史当中所学,许多内容学生已遗忘,这一部分可提前让学生预习,查阅资料后由学生来讲述,可能效果会更好。2.在教学过程还可补充少数民族的服饰、风俗习惯等,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PAG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