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单元说课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单元说课教案

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或主题)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单元(或主题)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的说明,分析本主题学习的教育教学功能和价值。)
以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教育创新。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全身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单元(或主题)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及课时分配
分析、说明学习主题与课程标准中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学业质量等的联系;课程内容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课时分配及每课时主要教学内容介绍。
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了民族大团结。党和政府为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实现国家统一,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本单元突出的主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成果。依据国情(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采取不同的方针政策,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一国两制的构想及特别行政区制度,属于中国特色的政治建设范畴。三课标题是这些制度实施的结果,即:加强政治民主建设,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繁荣景象为祖国统号创造了稳定政治、经济环境。这是政府和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奋斗的结果。经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会懂得国家统一的重要和民族团结的可贵,培养学生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实现历史教育功能。
民族大团结 1课时
香港和澳门回归 1课时
海峡两岸的交往 1课时
(二)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测试、调研或访谈等分析学生在思维、认知等方面的基本情况,说明本单元(或主题)学习中学生的思维障碍点和发展点。
本课一条主线两大主题,主线是如何促进民族团结,主题之一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体系基本内。
八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学习热情,但其知识的连贯性、发散思维和知识的迁移能力不够,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学”加以“导”,引导其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思考探究能力,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三、单元学习目标
依据学科特点阐述教学目标,将立德树人、促进核心素养发展具体要求等落实到单元(或主题)中;利用表格或图示,说明本单元(或主题)整体教学目标与各课时教学目标,及其之间的联系。
本课一条主线两大主题,主线是如何促进民族团结,主题之一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体系基本内容之一,是我国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实现了民族平等,满足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保证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二是党和政府实行共同发展政策,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出现繁荣的景象。
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各民族共同发展政策。这些政策是保证祖国统一,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各民族团结起来,为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难点:实现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新制度确立要从多方面因素考虑,蕴含经济与政治关系的理论对初中生有难度。
四、单元(或主题)教学过程设计
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是由几个相关联的课时教学设计按照一定逻辑构成的,突出整体性、结构性和逻辑性。以流程图或表格的形式,简要呈现本单元的教学过程,并注明课时。教学过程中包括主要教学环节(或问题线索、内容线索、学习任务),主要教学活动(包括主要课程资源说明),该环节或活动的设计意图、评价目标及评价任务。
五、单元(或主题)的作业设计及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一)作业设计
说明主要作业内容、形式及与单元教学目标的关系,关注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作业的特点和要求。
民族大团结
作业:撰写民族团结小论文。要求:采访身边的少数民族或邻居,了解一下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文化风俗,结合自身实际,想一想作为当代中学生,自己能为民族团结做些什么,并就此问题写出小论文。
(二)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主要包括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及工具(可附件)、评价结果及教学质量分析等。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评价目的:学生通过采访和撰写论文,提高实践能力与写作能力,增进对少数民族生活的了解,培养民族团结的意识。
评价方法:自评、组评与师评相结合。
评价过程:根据每个学生的参与表现(侧重考查合作态度与参与程度),先在小组中进行自评,然后小组之间进行互评,最后由教师进行评价。
评价标准:评价要侧重三个方面。一看学生的参与表现;二是看学生能够对我国的民族政策形成正确的认识;三是看论文的严密性,以及学生能否将认识恰当、准确、清晰地表达出来。
七、某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分析
20世纪70年代,国内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在这一构想指引下,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祖国。“一国两制”的构想也必将在祖国统一大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学习热情,但其知识的连贯性、发散思维和学科的迁移能力不够,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学”加以“导”,引导其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培养学生思考探究能力,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3.学习目标确定
①通过师生互动,引领学生回顾香港、澳门的过去,知道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
②通过识读教材和史料分析,了解“一国两制”提出的背景含义及深远影响;
③通过合作探究,掌握香港澳门回归的过程和意义。
4.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香港的回归。
学习难点:“一国两制”的含义。
5.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目的:让学生了解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的社会发展情况,提高学生搜集、筛选资料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版面设计能力。
评价方法:组评与师评相结合。
评价过程:先在小组中评出等级,然后由教师评价,最后选择优秀作品进行展览。
评价标准:评价要侧重三个方面。一要看选取的材料是否恰当,是否准确;二要看学生能否进行资料分享;三要看版面设计是否美观,主题是否鲜明、贴切。
6.教学过程
(1)怀旧导入
总有那么一些历史的瞬间让人铭刻于心、难以忘记,每次回顾那些瞬间,我们都能从中汲取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精神力量。今天也不例外,我们首先来回顾一段精彩的历史瞬间。
播放视频《香港回归》。
设问:这段视频讲述了怎样一件事?既有“回归”必曾“离开”,那么香港为什么“离开”,又是怎样回归的呢?
设计意图:用视频导入,让学生直观的看到香港回归的盛况,在音乐声中体会强大祖国带来的自豪感,拉近香港回归与零零后学生的距离。
(2)目标展示
课件展示课题及学习目标:
教师对目标进行解说。学生代表朗读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展现学习目标,利于学生有目的的开展学习,让学生的学习能做到有的放矢。
(3)感知理解
①让我们首先来探究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即他们为什么与祖国母亲分离?出示资料:
学生回顾古代史、近代史知识,探究港澳问题的由来。
师生合作,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结合图示,既复习了旧知,又将港澳问题的由来解释清楚了,为后面回归问题打下基础。
②近代中国由于落后遭受到了西方国家的欺辱,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必然要求回复国家主权,你认为解决香港、澳门问题的途径和方式有哪些? 不同的方式有什么结果?
学生思考并回答:有战争与和平两种方式,且和平方式更有利于港澳的长远发展。
教师引导:和平方式更有利于港澳的长远发展,那么英国和葡萄牙愿意把港澳无条件的还给我们吗?不愿,我们又将怎么办 且看邓小平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是什么
③出示“一国两制”构想提出与完善的相关材料
学生读,教师强调设问:“一国两制”的构想最初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从上面的学习内容中我们知道了“一国两制”的提出是为了解决领土主权问题,那么到底什么是“一国两制”呢?它的提出真的能解决问题吗?
④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学生思考回答:时期是改革开放时期;内容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意义是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赢得了海内外人士的好评,为香港澳门的回归开辟了途径。
教师出示示意图:
教师强调,“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并逐步完善的;“一国”这个前提不可变。
设计意图:“一国两制”内容是本课的重点,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去自主完成是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强调改革开放是为后面探讨原因埋下伏笔。
⑤“一国两制”构想有没有发挥巨大的作用呢?我们来看港澳是如何回归的。
出示课件,分谈判、签约、交接三步介绍香港回归的过程,突出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的谈判过程。
设计意图:一方面让学生了解香港回归的过程,另一方面突出邓小平的机智勇敢,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此时的中国与近代中国的不同。
⑥经过艰难的谈判,中英最终达成共识,与1997年7月1日收回香港。
出示香港街头与纽约街头图片,学生对比、感受 。
⑦出示场景:
1999年12月20日零时,中葡两国政府在 澳门文化中心举行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澳门回归祖国。这是继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之后,中华民族在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中的又一盛事。
⑧按照“一国两制”的构想,港澳回归后分别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出示区旗及区徽)我们观察图案,能知道它们的意义吗?学生阅读教材知识拓展得出结论。
⑨长期漂流在外的香港和澳门在20世纪末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它们的回归具有怎样的意义?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得出结论:
对祖国: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对港澳:开创了香港和澳门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对今后: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⑩近代史上我们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新中国我们收回主权,对比近现代这些历史史实,改革开放后我国能够收回香港和澳门的原因?
教师出示材料:
材料一 香港问题为什么能够谈成呢?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当然,香港问题能够解决好,还是由于‘一国两制’的根本方针或者说战略搞对了。 ——邓小平
材料二 “对英国来说,这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愿意妥协和实力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英国并不打算把香港整个交还中国,到最后不得不同意交还整个香港地区。”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回忆录
材料三 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我们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 ——邓小平
学生分析材料,探讨交流。
师生共同总结归纳:综合国力的增强;“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领导人收回港澳的坚定决心;租期已到;港澳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港澳同胞渴望统一。
强调:通过近现代的对比我们发现: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利于培养学生史料论证这一核心素养。
最后,我们通过一些材料来看看港澳回归后的发展状况以及与祖国母亲的关系。出示材料:
同宗同源的港澳与祖国母亲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同面对挑战,但是偶尔也有一些矛盾。出示近年来香港与大陆的一些矛盾。
对此,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呢?
设计意图:在书本知识的基础上做出相应的延伸拓展,支持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学以致用。
(4)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介绍了我国在祖国统一大业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港、澳、台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解决港、澳、台问题指明了方向。1984年,中英两国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1987年,中葡两国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中国政府分别在这两个地区建立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5)布置作业
必做:《环节一:梳理知识》P48-49
《环节四:评价反馈一》P50
选做:《环节四:评价反馈二》P50
7.板书设计
8.作业设计
必做:《环节一:梳理知识》P48-49
《环节四:评价反馈一》P50
选做:《环节四:评价反馈二》P50
八、单元教学反思
1.小组合作缺之激情。
2.课件和导学案在功能上的补充作用没有很好地体现。
3.知识的宽度仍可拓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