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8张PPT)艾 滋 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控制中心截至2017年4月30日, 全国报告现存活HIV感染者/AIDS患者699 471例, 报告死亡216 727例。现存活HIV感染者408 273例, AIDS患者291 198例。由此可见, 我国AIDS疫情仍十分严峻。易感人群 MSM人群的HIV感染率在我国持续上升, 国家卫计委评估该群体感染率为7.7%, 占每年新增感染的四分之一以上。2014年数据显示PWID人群HIV感染率约为6%。我国实施相应措施以减少注射性HIV的传播。截至2014年底, 我国共有28个省份设立了美沙酮诊所, 服务人群约为18 400人次, 使得接受美沙酮人群的HIV阳性率略微下降。但部分省份的HIV注射感染率仍然居高不下, 例如69%的注射感染患者来源于广西省。青少年逐渐成为我国重要的HIV易感人群, 2015年14.7%的新发感染患者是15~24岁的青少年 (男性占95%) , 该人群中新发HIV感染的同比增长率约为35%。因此, 针对年轻一代进行HIV健康教育并提供服务是至关重要的艾滋病(AIDS )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病毒)引起。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CD4T淋巴细胞作为主要攻击目标,大量破坏该细胞,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因此,人体易于感染各种疾病,并可发生恶性肿瘤,病死率较高。HIV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8~9年,患艾滋病以前,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多年。(一)病因及发病机制病原体: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在AIDS病人中分离得到两种类型的HIV:HIV-1是美国、欧洲和中非的最常见类型,HIV-2主要在西非。 HIV-2的基因组和HIV-1仅有约40%~50%的同源性。两类型引起的病变相似。足够的证据显示人类HIV来源于非洲黑猩猩。首次感染人体的时间大约是50年前发病机制:(1)HIV感染CD4+T细胞:HIV-gp120 + CD4+T细胞膜上CD4R+趋化因子受体CXCR4→→HIV-RNA进入细胞内→→前病毒DNA→→整合人宿主基因组→→产生新的病毒颗粒→→逸出CD4+T细胞 →→CD4+T细胞破坏(2)HIV感染组织中单核巨噬细胞、小胶质细胞:10-50%被感染HIV-gp120 + MC-CD4R + 共受体CCR5→→HIV进入细胞。HIV-Ab+MC-Fc受体→→HIV进入细胞 →→大量复制→→储存、释放HIV感染机制传染源:患者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HIV存在于单核细胞、血浆,精液,唾液、尿、泪液、乳汁、脑脊液、淋巴结、脑组织、骨髓和宫颈阴道分泌物中传播途径:① 性传播(70%):同性恋、双性恋男性占60%,异性性传播>3/4有报道人工受精可传播HIV此外口肛接触、口对口接触及口对生殖器接触都可起到传播作用② 通过输血或血制品传播输血制品较输血感染HIV的危险性大,因输血制品由2000-5000人提供的混合血浆浓缩而成③ 注射针头或医用器械等传播静脉注射吸毒者感染HIV占18%,异性恋HIV感染人群中占60%,医用器械若消毒不严。④ 围产期传播:垂直传播;分娩时粘膜接触、哺乳等⑤ 器官移植、职业性感染、医源性感染(二)病变1. 免疫学损害的形态学表现早期:淋巴结肿大,淋巴滤泡增生,生发中心活跃,髓质有较多浆细胞;中期:滤泡网状带开始破坏,血管增生,副皮质区CD4+T细胞进行性减少,代之浆细胞浸润晚期:一片荒芜,LC几乎消失殆尽,生发中心几乎全由CD8+细胞所替代,淋巴滤泡和副皮质区无法区分,巨噬细胞相对增多,最后淋巴结结构完全消失胸腺、消化道和脾脏淋巴组织萎缩,但大多数病人可有不同程度的脾脏肿大AIDS早期淋巴结病变AIDS中期淋巴结病变AIDS晚期淋巴结病变2. 感染:多发性机会感染是本病特点之一,在一个病人体内可有多种感染混合存在,特别是一些少见的混合性机会感染感染范围广泛:以中枢NS、肺、消化道受累最常见卡氏肺孢菌肺炎3. 肿瘤:NHL:在AIDS病人中发病率增高● CNS原发性NHL常见● 未分化型(小无裂细胞性)多见● 绝大多数是B细胞来源● 淋巴结外发病率高,病人年轻,预后差● 一部分病人可能与EB病毒有关Kaposi肉瘤:一种非常罕见的血管增殖性疾病,1/3的AIDS病人患此病Kaposi肉瘤Kaposi肉瘤4. CNS改变:三大类:AIDS脑病,机会感染和机会性肿瘤脑组织是AIDS病最常受累的组织之一。约60%有神经症状,90%的病例尸检时有神经病理学改变。目前认为HIV通过巨噬细胞进入CNS引起病变(三)临床病理联系1、潜伏期较长,可潜伏数月-10余年后发病2、临床分三大类:A类:急性感染、无症状感染、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综合征;B类:免疫功能低下,AIDS相关综合征、继发细菌病毒感染、淋巴瘤;C类:免疫缺陷,各种机会感染、继发性肿瘤、神经系统症状。3、 AIDS病程分三阶段:① 早期(急性期):感染3-6周后出现咽痛、发热、肌痛,2-3W后可自行缓解②中期(慢性期):无明显症状或全身淋巴结肿大、发热、乏力、皮疹等。③ 后期(危险期):免疫缺陷,持续发热、乏力、消瘦和腹泻,各种机会感染、继发性肿瘤、神经系统症状。血液:淋巴细胞(CD4+)↓结局:预后差,抗HIV治疗:逆转录酶抑制剂和蛋白酶抑制剂;疫苗。齐多夫定、拉米夫定、IDV联合应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AIDS治疗发展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981—1987年为不治阶段, AIDS被视为世界瘟疫;1987—1996年为难治阶段,1987年全球首个抗艾药物问世, 但很快出现耐药性;1996年至今为可治阶段, 当3种主要药物合成1种片剂, 药物不良反应逐渐降低, 药效也更显著。这证明, AIDS已经从世纪绝症逐渐转变为一种可控可治的慢性疾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