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3张PPT)病 理 学 基 础细菌性痢疾二、细菌性痢疾的病因及传染途径一、细菌性痢疾概述三、细菌性痢疾的发病机制细菌性痢疾四、细菌性痢疾的病理变化与临床病理联系1.病变性质:纤维素性炎症(假膜性炎)4.好发年龄:儿童2.病变部位:大肠黏膜(尤其乙状结肠和直肠)6.临床表现: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5.好发季节:夏秋季一、细菌性痢疾概述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3.病变特征:大量纤维素渗出形成假膜1.病原菌:痢疾杆菌(G-杆菌)(福氏、宋内氏、鲍氏、志贺氏)致病性:病菌均有内毒素,志贺氏菌还产生外毒素3.传染途径:消化道2.传染源:菌痢患者和带菌者二、细菌性痢疾的病因及传染途径三、细菌性痢疾的发病机制痢疾杆菌胃酸、分泌型IgA杀灭(隐性感染)免疫力低下侵入肠黏膜上皮及固有层繁殖、释放内毒素肠黏膜炎症、全身中毒症状(二)慢性细菌性痢疾(一)急性细菌性痢疾(三)中毒性细菌性痢疾四、细菌性痢疾的病理变化与临床病理联系(一)急性细菌性痢疾病变部位:大肠(乙状结肠和直肠)1.病变特点:假膜性炎(1)早期:急性卡他性炎(2)中期:假膜性炎(3)晚期:溃疡形成2.临床病理联系:(1)肠管症状:腹痛、腹泻、里急后重(2)一般中毒症状急性菌痢的自然病程为1~2周,经适当治疗,大多数痊愈,少数可转为慢性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镜下)细菌性痢疾(大体)(一)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菌痢的自然病程为1~2周,经适当治疗,大多数痊愈,少数可转为慢性细菌性痢疾。3.转 归:1.来源:多为急性菌痢转变而来;2.病程:超过2个月;3.病变特点:①肠道病变此起彼伏、新旧并存;②慢性溃疡形成:边缘不规则、深达肌层、底部高低不平,有肉芽组织及瘢痕形成;③肠壁不规则增厚、变硬甚至肠腔狭窄。4.临床表现:腹痛、腹胀、腹泻与便秘交替。(二)慢性细菌性痢疾(二)慢性细菌性痢疾5.临床病理联系:根据临床表现分三型:①慢性迁延型:长期反复出现肠道症状及营养不良表现;②慢性急性发作型:有慢性菌痢史,出现急性菌痢表现;③慢性隐匿型:有急性菌痢史,无症状,排菌,有结肠病变(慢性带菌者)。(三)中毒性细菌性痢疾3.特征:起病急骤,肠道病变和临床症状常不明显,而全身中毒症状严重,数小时后即迅速出现中毒性休克或呼吸衰竭。4.肠道病变:卡他性肠炎、滤泡性肠炎。5.发病机制: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健全,对痢疾杆菌产生的毒素高度敏感。2.病因:毒力较低的福氏或宋氏痢疾杆菌1.好发年龄:2~7岁儿童小 结 1.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常见肠道传染病,简称菌痢;病变位于大肠黏膜,尤其以乙状结肠和直肠为重;以大量纤维素渗出形成假膜为特征(纤维素性炎)。 2.菌痢的传染源是菌痢患者和带菌者;菌痢的传播途径主要经消化道传染,苍蝇是重要的传播媒介;菌痢的好发季节是夏秋季、好发年龄为儿童。3.急性细菌性痢疾病变初期呈急性卡他性炎,中期发展为本病特征性的假膜性炎,晚期假膜脱落形成地图状溃疡。临床上有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及全身中毒症状;末梢血白细胞计数增多。4.慢性菌痢多为急性菌痢迁延而来;病程超过2个月;肠道病变此起彼伏、新旧并存,有慢性溃疡形成,肠壁不规则增厚、变硬甚至肠腔狭窄;患者临床表现腹痛、腹胀、腹泻与便秘交替。5.中毒性菌痢肠道病变和临床症状常不明显,而全身中毒症状严重,数小时后即迅速出现中毒性休克或呼吸衰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