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1张PPT)兰亭集序“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为更好地理解佳作名篇,触摸伟大的心灵,进而更好地理解与传承文化,特举办班级读书会,本期我们的主题《重会兰亭·赏读经典》——王羲之《兰亭集序》品读会。前置性学习——搜集制作 分享知识卡片卡片1:文人雅集卡片2:上巳修禊卡片3:《兰亭集》卡片4:魏晋风度文人雅集是中国文人的交际方式、是生活雅趣、是文化情结,兰亭雅集与西园雅集、玉山雅集是著名的三大雅集,尤以兰亭雅集流芳不绝。上巳修禊是在农历三月第一巳日,官民到水边宴饮、游春,祓除不祥,以达健生长寿、消灾祈福之目的。《兰亭集》是在王羲之与谢安、孙绰、孙统等41位文士修禊时,纵情自然,畅叙幽情,吟咏成文,共37首诗作,多以四言、五言为主。魏晋时政权频迭,名士们或率直怪诞、或清俊通脱,以服药、纵酒、寄情山水为生活方式,思想活跃,潇洒自如,生命意识于此觉醒。任务一 比读 兰亭之会对比阅读《金谷诗序》(节选)和《兰亭集序》(一、二段),并进行多角度评点。去城十里,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之属,莫不毕备。又有水碓、鱼池、土窟,其为娱目欢心之物备矣。时征西大将军祭酒王诩当还长安,余与众贤共送往涧中,昼夜游宴……时琴、瑟、笙、筑,合载车中,道路并作;及住,令与鼓吹递奏。《金谷诗序》 《兰亭集序》写作目的 饯行 “修禊事也”,消灾祈福文段结构 开篇交代时间地点,再描绘宴游之地的自然景象,继而描写宴会觞咏,最后兴发深切的人生感慨。 开篇交代时间地点,再描绘宴游之地的自然景象,继而描写宴会觞咏,最后兴发深切的人生感慨。语言风格 平铺直叙 清丽雅致,简淡从容,对偶工丽写景技巧 / 选取典型景物,动静结合,远近结合。意境呈现 世俗享乐 淡泊超迈,悠然自适作者感情 对繁华难以为继,生命容易凋零的忧惧与感伤。 儒雅清新,满座春风,心旷神怡。苏轼云:“季伦之于逸少,如鸱鸢之于鸿鹄”,此言得之。在《兰亭集序》一二段中,叙事写景开篇,文笔张弛有度,极尽传神,山高则形胜,林密则气爽,流清则境幽,从列坐山水之间,到畅观宇宙万物,文章境界宏阔,充满了无尽生机。以“乐”绾住文章,是对雅集的概括,也为下文“岂不痛哉”蓄势。任务二 品读 兰亭之思品读第三段,点评王羲之对当时人们生活状态的思考。(可选择你欣赏的语句、字词,从语句结构、艺术手法、情理表达、拓展延伸等角度点评。)任务二 评读兰亭之思品读第三段,点评王羲之对当时人们生活状态的思考。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倾心晤谈放浪形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死生亦大矣欣于所遇,自足不知老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生活状态总结对比乐与苦总结、慨叹生命规律美好易逝人生短暂不永终必有尽的苦痛乱世的忧愤作底(陈平原)何晏 玄学创始人 被杀张华 政治家 著有《博物志》被杀谢灵运 山水诗鼻祖 被杀嵇康 诗人、哲学家 精于音律 被杀范晔 《后汉书》被杀……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政治严酷,朝代更替频繁,朝不保夕,礼乐崩坏;同时思想自由、个性解放。旷逸之士有“个体意识的自觉”(余英时),亦常怀对生命的忧惧。名士们风流萧散,崇尚自然,清谈之风大兴。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王羲之由赏景畅饮、游目骋怀生发开去,先由简洁的笔调总结了时人不同的人生趣味,以“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展示其兼容并包的文化视野,以“当其”“及其”领起世间欢乐之源与易逝之苦的对比,最后以“况”推进一层,借由“死生亦大矣”发出人生苦短,终必有尽的沉思。在忧愤的时代中,由欢乐而凝默,由凝默而惨然,由惨然而放声一恸,“岂不痛哉!”痛彻心扉。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作者借由“死生亦大矣!”发出了沉痛一叹,但是王羲之他是否真的与昔人“若合一契”?任务三 悟读 兰亭之悲集评其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明明力肆抵排,则砥柱中流,主持世教之意,尤为大著。 ——林云铭《古文析义》若其所谓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斯言也,实切当时之弊,而以一死生、齐彭殇为妄诞,于斯文特致慨矣,其意可见也。——文徵明《重修兰亭记》其诋一死生、齐彭殇为虚妄,乃出于修神仙、求长寿之妄念虚想,以真贪痴而讥伪清净。——钱钟书《管锥篇》于死生之际,感叹尤深——袁宏道《兰亭记》永和元年至九年,兵灾,地震,瘟疫,无时不在。永和六年“时东土饥荒,羲之辄开仓振贷。然朝廷赋役繁重,吴会忧甚,羲之每上疏争之,事多见从。”两晋时期,社会动乱,内忧外患,生命十分廉价,朝不保夕。西晋的灭亡,生活的艰辛,让知识分子感到了生命的无常和虚无。我们看到的魏晋风流,个性十分潇洒,他们不修边幅,衣袂飘飘,养生放纵,醉心清谈,等同生死,不谈国事,不求仕达,以荒诞对抗社会的黑暗,缓解人生短暂的伤感之情。魏晋时期,人极大地觉醒,最重要的内涵是对生命的极度看重。联系当时背景,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一死生思想的质疑与批判,他反对同生同死;他也曾主张关注国计民生,济世救民。但毕竟其不脱于时代、阶层,其言行中常有顺任自然、避世隐遁的成分,故而,他表述的思想复杂,兴味绵长。任务三 悟读 兰亭之悲悲从何来?(综合以上材料,结合全文,点评王羲之的“悲”从何来)一悲直面终期于尽,二悲昔人面对生死无解,三悲后世难逃生死宿命,这其中,是王羲之立于兰亭,是以“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的博大胸襟,对人类命运的深沉思索,由此我们也可清楚地感知到生命意识的觉醒。珍视快乐,看重生机勃勃的自然;直面生死,认为生死不可齐一;生死之痛后,寄情未来,对生命有着强烈的留恋。“于死生之际,感叹尤深。”正是这种“殊有悱恻之致”(钱钟书语)才千古动人。请讨论,王羲之持有怎样的生死观?综合本次读书会所读、所得、所思,拟写一篇推介短文,面向全校推荐《兰亭集序》。任务四 推广 兰亭之雅兰亭集序,以修禊为由,忘情山水,境界却超脱于山水之上,王羲之将个人有限的生命体验上升到了对生命普遍性的感悟,表达了对个体生命的敬重,更展现了宽广博大的历史襟怀与宇宙意识,其境界不在小。著文传世,文书双绝,王羲之的思考当激励我们关注个体生命价值,当激发我们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无限的热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