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1张PPT)墙体构造墙为内外分隔的围护体,是建筑的主要部件,其构造十分重要。墙体的细部构造一般是指墙身上的细部做法,其中包括门窗过梁、窗台、勒脚、墙身防潮层、散水或明沟、圈梁、构造柱、壁柱、门垛及防火墙等。门窗过梁为承受门窗洞口上部的荷载,并把它传到门窗两侧的墙上,以免压坏门窗框,所以上部要加设过梁。过梁上的荷载一般成三角形分布,为计算方便,可以把三角形折算成1/3洞口宽度,过梁只承受其上部1/3洞口宽度的荷载,因而过梁的断面不大,梁内配筋也较少。过梁一般可分为砖砌平拱、钢筋砖过梁及钢筋混凝土过梁等。1.拱砖过梁。平、弧形拱砖过梁是较传统的一种过梁形式,如图4-10 所示。该过梁适用于洞跨度L≤1.2m且梁上无集中荷载,无震动荷载。2.钢筋砖过梁。钢筋砖过梁多用于跨度L在2m以内清水墙的门窗洞孔上且上部无集中及震动荷载。它按每砖厚墙配2~3根φ6钢筋,并设置在第一皮砖和第二皮砖之间,亦可放置在第一皮砖下的砂浆层内。为使洞孔上部分砌体与钢筋构成过梁,常在相当于1/4L的高度范围内(一般为5~7皮砖),材料要求同拱砖过梁如图4-10b)所示。3.钢筋混凝土过梁。钢筋混凝土过梁一般不受跨度的限制且上部允许承受集中荷载或震动荷载。过梁宽与墙厚相同,高度应与砖的皮数相适应。常用的为60 mm、120mm、180mm、240mm。在跨度不大的情况下,常以60mm厚的板式过梁代替钢筋砖过梁。伸入墙内的搁置长度应大于等于250mm。如图4-10所示。名称 梁高 mm 两端伸入墙内的支承长度mm 材料 洞口宽度mm平拱砖过梁 240 20-30 砖、砂浆 ≤1200钢筋砖过梁 ≥5-7皮砖且≥l/4 ≥250 砖、砂浆 钢筋 ≤1500钢筋混凝土过梁 60、120、180、240 ≥250 钢筋 混凝土 700-3300窗台窗洞口的下部应设置窗台,其作用是为避免雨水聚积窗下并侵入墙身且沿窗下槛向室内渗。因此,窗台顶向外形成10%左右的坡度以利排水。此外,在排水坡粉面时,必须注意抹灰与窗下滥的交接处理,防止水沿窗下槛处向室内渗透。窗台有悬挑和不悬挑两种,可以用砖出挑或混凝土出挑。如图4-12、4-13所示。混凝土窗台外凸窗台外挑窗台板形成飘窗勒脚外墙墙身下部靠近室外地坪的部分为勒脚。其高度为室内地坪与室外地面的高差部分。勒脚的作用是防止地面水、屋檐滴下的雨水对墙面侵蚀,以及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毛细作用所形成的地潮对墙身的侵蚀。同时它还可以保护外墙根受碰撞等,并起着美化建筑立面的作用。因此,有些建筑其勒脚高度提高到底层窗台。如图4-14、4-15所示。水泥砂浆勒脚石材勒脚贴面类勒脚加厚墙身勒脚地面防潮层勒脚受潮会影响墙身,解决的办法是在勒脚处设防潮层。其目的在于隔绝室外雨水地下潮气等对墙身的影响。有水平防潮和垂直防潮两种处理。如图4-16所示。1.水平防潮水平防潮是对建筑物内外墙体沿勒脚处设水平方向的防潮层,以隔绝地下潮气等对墙身的影响。水平防潮根据材料的不同,一般有油毡防潮层、防水砂浆防潮层和配筋细石混凝土防潮层等,如图4-17所示。(1)油毡防潮层在防潮层部位先抹20mm厚砂浆找平,然后干铺油毡一层或用热沥青粘贴油毡一层。油毡防潮层具有一定的韧性、延伸性和良好的防潮性能,如图4-17所示。由于油毡层降低了上下砖砌体之间的粘结力,且降低了砖砌体的整体性,对抗震不利,故油毡防潮层不宜用于下端按固定端考虑的砖砌体和有抗震要求的建筑中。(2)砂浆防潮层砂浆防潮层是在需要设置防潮层的位置铺设防水砂浆层或用防水砂浆砌筑1~2皮砖。防水砂浆是在水泥砂浆中,加入水泥量3%~5%的防水剂配制而成的。防潮层厚20~25mm,如图4-16 b)所示。防水砂浆能克服油毡防潮层的缺点,故较适用于抗震地区和一般的砖砌体中。但由于砂浆系脆性材料,易开裂,故不适用于地基会产生微小变形的建筑中。(3)细石钢筋混凝土防潮层为了提高防潮层的抗裂性能,常采用60mm厚的配筋细石混凝土防潮带,如图4-16c)所示。由于其抗裂性能好,且能与砌体结合为一体,故适用于整体刚度要求较高的建筑中。水平防潮层应设置在距室外地面150mm以上的勒脚砌体中,以防止地表水反渗的影响。同时,考虑到室内实铺地坪层下填土或垫层的毛细作用,故一般将水平防潮层设置在地坪结构层(如混凝土层)厚度之间的砖缝处,在设计中常以标高-0.060m表示,使其更有效地起到防潮作用,如图4-17所示。2.垂直防潮层当室内地坪出现高差或室内地坪低于室外地面时,不仅要求按地坪高差不同在墙身设两道水平防潮层,而且还为了避免地坪房间(或室外平面)填土中地潮气侵入墙身,而对有高差部分的垂直墙面采取垂直防潮措施。其具体作法是在高地坪房间填土前,于两道水平防潮层之间的垂直墙面上,先用水泥砂浆抹灰,再涂冷底子油一道,热沥青两道(或再用防水砂浆抹灰防潮处理)而在低地坪一边的墙面上,则以采用水泥砂浆打底的墙面抹灰为佳。如图4-18所示。散水与明沟外墙四周,主要作用是保护墙基不受水侵蚀。散水将地面做成向外倾斜的坡面,其坡面称为散水,一般散水坡面i=5%左右,宽600~1000mm。明沟是设置在外墙四周的小型排水沟,又称阳沟。其作用是将通过雨水管流下的屋面雨水和地面积水有组织地导向集水口,流向排水系统,以保护外墙基础。明沟一般用素混凝土现浇,外抹水泥砂浆;或用砖石砌筑,水泥砂浆抹面,如图所示。当屋面排水方式为自由落水时,则宽度较屋顶檐多出200mm。散水或明沟必须任做一种,除雨水多的地区做明沟外,一般可做散水,如图4-19、4-20所示。注意:散水与外墙交接处应设沉降缝,沉降缝用弹性材料嵌缝,防止外墙下沉时将散水拉裂。另外,混凝土散水沿长度方向应每隔6~12m做一道伸缩缝。散水伸缩缝墙角沉降缝圈梁圈梁又称为腰箍,是沿外墙四周及部分内横墙设置的连续闭合梁。圈梁的作用是配合楼板和构造柱,增加房屋的整体刚度和稳定性,减轻地基不均匀沉降对房屋的破坏,抵抗地震力的影响。(1)增强房屋的整体性和空间刚度;(2)防止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或较大振动荷载等对房屋引起的不利影响;(3)设置在基础顶面部位和檐口部位的圈梁对抵抗不均匀沉降作用最为有效;当房屋中部沉降较两端为大时,位于基础顶面部位的圈梁作用较大;(4)当房屋两端沉降较中部为大时,檐口部位的圈梁作用较大。圈梁有钢筋砖圈梁和钢筋混凝土圈梁两种。钢筋砖圈梁多用于非抗震地区钢筋砖过梁使其沿外墙兜圈而成。钢筋混凝土圈梁其宽度与墙同厚,高度一般不小于120mm。常见的为180mm、240mm。当遇到门、窗洞孔致使圈梁不能闭合时,应在洞口上部或下部设置一道不小于圈梁截面的附加圈梁。附加圈梁与圈梁的搭接长度l不小于2h,亦不小于1m,如图4-21所示。但抗震设防地区,圈梁应完全闭合,不能被洞口所截断。钢筋混凝土圈梁浇筑基础圈梁对于高度在5~8mm的单层建筑,一般沿高度设一道圈梁,并设于顶部,而高度大于8m的单层建筑设两道,层顶及基础顶各一道。对于多层建筑,一般可每层或每隔一层设一道。当地基软弱或复杂不均匀时,或地震设计烈度大于7度时,应每层设置圈梁,且基础顶层增设一道。在通常的设计中,为节省材料,可把圈梁、过梁合为一体。设置要求知识扩展构造柱作用:构造柱的作用是帮助墙体受力,提高抗震能力,增强房屋的整体刚度及稳定性。设构造柱的同时必须设置圈梁。柱与圈梁及墙体紧密连接,柱下端应锚固于钢筋混凝土基础或基础梁内,使柱和梁一起形成空间骨架,提高建筑物延性,增强抗震能力。设置位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一般设在建筑物的四周、内外墙交接处、楼梯间、电梯间以及某些较长墙体的中部,其平面位置如图4-22所示,构造如图4-23、4-24、4-25所示。 构造柱:设置位置:外墙四角错层部位横墙与纵墙交接处较大洞口两侧大房间内外墙交接处楼电梯间四角转角处构造柱构造柱与砖墙拉结纵横墙交接处构造柱构造柱不设独立基础构造要求A、构造柱最小截面为180mm×240mm,纵向钢筋宜用4φ12,箍筋间距不大于250mm,且在柱上下端宜适当加密;B、构造柱与墙连结处宜砌成马牙槎,并应沿墙高每500mm设2φ6拉结筋,每边伸入墙内不少于1mC、构造柱可不单独设基础,但应伸入室外地坪下500mm,或锚入浅500mm的基础梁内。D、施工时应先放置构造柱钢筋骨架,后砌墙,随着墙体的升高而逐段现浇混凝土构造柱身。构造柱做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