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7张PPT)第五章秘书工作成熟时期--------隋唐两宋要点:1.隋建三省六部制,其朝廷秘书机构集中在秘书省、门下省和内史省中。皇宫秘书机构为内待省和太常寺。2.唐朝,其朝廷秘书机构分置于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内,相互配合,互相制约,一度设置政事堂为朝廷中枢的秘书机构,皇宫秘书机构则有翰林学士院,信访机构有匦使院,地方各级秘书机构健全。3.隋唐时期,秘书人员来源多样,素质较高,职责分明,作用明显,对秘书官吏的考核制度化。4.唐朝以律令的形式制定了全面而详细的秘书工作制度,文书工作和档案工作开始分流,公文文体整齐、划一。5. 宋朝,朝廷三省中的秘书机构专门化,形成为系列;皇宫秘书机构翰林学士院继续发展;信访机构演进为鼓院、检院两个系统;秘书人员的选拔制度更趋专业化;文书、档案工作全面分离,秘书工作制度较唐朝又有发展。因此,隋唐两宋是秘书工作的成熟时期。第一节 朝廷秘书机构一、唐三省的秘书职能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第一节 朝廷秘书机构二、唐三省的秘书官职(一)中书省中的主要秘书官职唐代中书省的主要任务是起草诏令,颁布制敕。中书省的主官是中书令。主要秘书官员:中书舍人、通事舍人、起居舍人。第一节 朝廷秘书工作(二)门下省的主要秘书官职门下省负责各种文书的审议长官侍中副手门下侍郎主要秘书官员:给事中、典仪、符宝郎(三)尚书省的主要秘书官职尚书省负责执行中书省转来的各种命令。处理日常事务的机构——都省长官左、右尚书仆射左、右丞和左、右司郎中、员外郎第一节 朝廷秘书工作(四)三省中秘书官吏的结构三、宋三省中的秘书部门(一)中书省内的秘书部门中书省内有如下秘书部门:主房事--掌管文书的收发、登记。哲宗元年间,改称为开拆房。点检房--掌点检各房的文书工作,由中书舍人统领。催驱房--掌督促、催办各房的文书。班簿房--掌管百官的名册以及有关官员基本情况的文件。制敕库房--掌收受制诏,保管并编录成册,并负责架阁库(档案库)的管理。中书舍人分作五案办事,五案划分如下:上案--负责册礼和朝会事务。下案--负责收发文书。制诰案--负责制作皇帝的制、诏等文书。谏官案--负责处理与中央其他政府机构往来的文书。记注案--负责记录皇帝的日常言行、起居。(二)门下省内的秘书部门通进司-----隶给事中,负责收受三省、枢密院、六曹、各寺、监百官的符牒,文武近臣的表疏,以及银台司(章奏房)收受的各地的章奏案牍,具事目后进呈皇帝。皇帝批示后,由它颁布。是中央政府处理文书的总枢纽,常与银台司合称银台通进司。 银台司-----掌抄录天下奏状案牍,并发付有关机构检查,以纠正其违失、监督其执行,以防文书积压。 章奏房-----负责收受天下章奏案牍,送交通进使,职掌类似于银台司。封驳房--掌文书的审议、封驳。淳化四年(公元993年)始置,隶属银司台,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改称门下封驳司,元丰改制时又改为此名。 发敕司-----属银台司管辖,掌收受中书省、枢密院交付的宣、敕,登记后颁发。 进奏院----别称奏邸,源于唐代的上都知进奏院。宋初,诸州派遣将吏为进奏官,驻于京师,承转文书,因将吏多系所遣州之人,不愿久居京城,公文多有延误、泄漏。为此,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特设诸道都进奏院,简称进奏院,元丰改制后,由门下省监领,隶给事中。(三)尚书省的秘书部门尚书省内也设有开拆房、催驱房、班簿房、制敕库房,负责公文的收受、登记、催办和编录、保管等事务。尚书省各部也设立了专门的秘书部门,称案。如刑部有进拟案。(四)枢密院的秘书部门(五)三司的秘书部门三司是北宋前期国家最高财政机关,下分盐铁、度支、户三部。长官称三司使,又称计相。三司内的秘书部门有催驱房,掌督促、催办文书外,还有开拆司、勾凿司、发放司。四、政事堂唐代的宰相是由数人组成的一个班子。政事堂是为了协调中书省和门下省之间的关系,协调出令与封驳之间的关系而设立的。宋朝的政事堂也分五房办事,但各房的名称与唐朝不同。其中有:孔目房----掌管文书案牍,是专职秘书部门。勾销房----兼有掌管印堂、符信之职,承担着部分秘书业务。政事堂各房中的主要秘书人员有检正官、 堂后官。五、地方及军队中的秘书机构和人员(一)唐地方及军队中的秘书机构和人员判官、 孔目、记室参军、记事参军,主簿、录事(二)宋朝地方秘书机构和人员路、州、府、军、监、县帅、漕、宪、仓四司主管机宜文字官主管文字官押司贴司第二节 皇宫秘书机构一、唐朝的翰林学士(一)翰林学士的由来唐太宗始,朝廷即选拔一批有文学才华的名儒学士,侍从皇帝左右,作为文学顾问,待召门下,引入殿内,讨论政事翰林供奉为翰林学士,并于宫内设立学士院,直接受皇帝管辖,专为皇帝起草重要制诏翰林学士院逐渐从学术机构演变成皇宫秘书机构。第二节 皇宫秘书机构(二)翰林学士的职权受皇帝宣召顾问应对、拟写制诏安排藩国使者晋见(三)翰林学士的待遇学士院(四)翰林学士的选拔和晋升从朝官中遴选中书舍人,拜相二、宋朝的翰林学士院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知制诰” “内制”““外制”“直学士院”、“学士院权直”、“翰林权直”三、唐朝的宦官秘书第二节 皇宫秘书机构四、唐宋时期的信访机构(一)唐朝的匦使院它开辟了一条使民间信息直达中央的畅通渠道。负面影响匦使院是我国古代秘书史上第一个专门化的信访机构。(二)宋朝的鼓院、检院(三)唐宋信访机构比较宋代的鼓、检两院与唐代的匦使院相比较,有如下不同:第一,宋代的中央信访机构分为两个各自独立、层次不同的部门。第二,武则天鼓励吏民投书的目的是为了打击政敌,宋代设两院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皇帝直接了解下情,这就扩大了信访工作的范围,增加了它的作用。第三,唐代匦使院隶中书省,宋代两院却隶属门下省,门下省为皇帝的近侍组成,故就隶属关系而言,更亲近于皇帝,地位重要。第四,两院的业务已有了规章使处理上书的手续有了条理,有利于提高效率。这些区别,反映出宋代的信访处理比唐代有明显的发展,其机构设置也趋于合理第三节 秘书官吏一、隋唐秘书官员的主要来源(一)从科举考试中选拔“四才”选试“四才者,身、言、书、判也。身取其体貌丰伟,言取其言辞辩证,书取其书法遒美,判取其文理优长”。其中“书、判”是关键。第三节 秘书官吏(二)从文士中聘请凡未通过吏部铨选的及弟者,可以求助权贵为之“论荐 ”,即向朝廷保举,如果成功称“荐奏官”,如果不成功或等待下一次铨选,或到幕府充当幕僚,待任职一段时间后或许可由幕府向朝廷推荐,称入幕。(三)从名士中征召征召在汉代是一种正式授官制度,在唐代偶用之,被征召者一般只授以无阶品的学士职或言官。(四)自荐(五)从下级秘书中提升二.宋朝秘书人员来源概述三.宋朝选拔朝廷文字秘书制度第三节 秘书官吏四、秘书官员的素质(一)文化修养很高(二)尽心尽职,严守制度(三)应变能力强(四)宋朝秘书官员的民族气节五、秘书官员的参谋作用第三节 秘书官吏六、秘书官吏的考核考课法 德 行“德”包括官吏的品质、道德修养、对君主的忠诚程度;“行”包括官吏才能、守职的勤惰状况、政绩。“德”----“德、慎、公、勤”(四善)“行”----“二十七最”“四善二十七最” 九等第四节 文书档案工作一、文书档案工作法律化(一)文书拟制方面(二)公文处理,传送方面(三)伪造、盗窃、毁弃公文或印章方面(四)保密方面二、文书工作制度化(一)唐朝的文书工作制度“四禁”制度、用纸制度(二)宋朝的文书工作制度公文折叠制度贴黄制度公文拟制和誊录制度公文签名、判署制度一文一事制度引黄公文抬头避讳制度军邮制度宋朝中央的文书工作还有如下规则:批答、内批进草录白、画旨 录黄、画黄三、公文文体1.下行文唐皇命文书七种:册、制书、慰劳制书、发日敕、论事敕书、敕旨、敕碟朝廷及地方官衙下行文有:堂判、堂贴、宣、剳、札子、部符、部省札、符宋代皇帝颁发的下行文有册书、制书、敕书、诰命、诏书、御札、敕。宋代对它们的使用对象、范围作有变更,其余为宋代增设。诰命御札,皇帝的手诏也称御札。敕第四节 文书档案工作2.上行文表、状(笺)、启、碟枚疏、子、熟状3.平行文隋唐官衙间的平行文主要有关、刺、移。四、文书档案工作分流(一)文书工作和档案工作分离唐朝的甲库宋代的架阁库(二)档案工作制度趋于完善思考题:1.试分析隋唐两宋“三省分权”对中央秘书机构的影响。2.科举制对隋唐两宋秘书人员选拔产生了什么影响 3.简述隋唐两宋秘书人员的素质。4.宋代的中央信访机构有何特点 5.简述宋代秘书人员的民族气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