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肺炎课件(共30张PPT) -《病理学》同步教学(人卫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5肺炎课件(共30张PPT) -《病理学》同步教学(人卫版)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 呼吸系统疾病——肺炎 —
目 录
CATALOGUE
大叶性肺炎
01
小叶性肺炎
02
病毒性肺炎
03
肺炎(pneumonia)
累及部位和范围
大叶性肺炎
小叶性肺炎
间质性肺炎


生物因素:细菌性、
病毒性、支原体性肺炎等
理化因素:放射性、
吸入性和过敏性肺炎等
病变性质
化脓性肺炎
干酪性肺炎
肉芽肿性肺炎
浆液性肺炎
纤维素性肺炎
临床综合命名
肺的急性渗出性炎症
细菌性肺炎
大叶性肺炎(Lobar pneumonia)
主要由肺炎球菌引起的以肺泡内弥漫性纤维素渗出为主的急性炎症
通常累及肺大叶的全部或大部
小叶性肺炎(Lobular pneumonia)
由化脓菌引起,以肺小叶为单位的急性化脓性炎
病变常以细支气管为中心,故又称支气管肺炎
一.大叶性肺炎
传染源——病人及带菌的正常人
诱因——受寒、醉酒、疲劳、麻醉、免疫功能低下等
致病菌——肺炎链球菌
好发于——青壮年
病因和发病机制
起病急,表现为寒战、高热、胸痛、呼吸困难和咳铁锈色痰
病因和发病机制 致病过程:
一.大叶性肺炎
鼻咽部细菌
抵抗力降低
进入肺泡并大量繁殖
毛细血管扩张
通透性增加
肺泡间孔和
呼吸性细支气管
蔓延整个肺叶
浆液和纤维蛋白原渗出
病变性质:为肺泡内的纤维素性炎
病变部位:一般发生在单侧肺,多见于左肺下叶或右肺下叶,也可同时或先后发生于两个以上肺叶
典型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四期:
充血水肿期(浆液性炎症):第1-2天
红色肝样变期(纤维素性炎症):第3-4天
灰色肝样变期:第5-6天
溶解消散期:一周后
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一.大叶性肺炎
一.大叶性肺炎
1.充血水肿期
肉眼:肺叶肿胀、充血,暗红色,挤压切面可见淡红色浆液溢出
镜下: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有大量浆液渗出,少量的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
临床:渗出液中常可检出肺炎链球菌;寒战、高热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
大叶性肺炎充血水肿期
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见大量浆液
一.大叶性肺炎
肉眼:肺叶充血肿大,暗红色,质地变实,切面灰红,似肝脏外观
镜下: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充满大量红细胞,一定量纤维素,少量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纤维素丝连接成网
2.红色肝样变期
大叶性肺炎(红色肝样变期)
一.大叶性肺炎
肉眼:肺叶肿胀,但充血减退,红色变为灰白色,质实如肝,切面干燥粗糙呈颗粒状
大叶性肺炎
肺下叶肿胀实变
切面呈灰白色
3.灰色肝样变期
一.大叶性肺炎
3.灰色肝样变期
镜下:肺泡腔内含有大量纤维 素,纤维素网中有大量中性粒细胞,少量红细胞;肺泡壁毛细血管受压,呈贫血状;相邻肺泡纤维素丝经肺泡间孔互相连接的现象更为多见
大叶性肺炎(灰色肝样变期)
肺泡腔内充满渗出的纤维素及中性粒细胞,箭头示相邻肺泡腔内纤维素经肺泡间孔互相连接
4.溶解消散期
肉眼:实变的肺组织质地变软,病灶消失,渐近黄色,挤压切面可见少量脓样混浊的液体溢出
镜下:中性粒细胞变性坏死→蛋白溶解酶 →纤维素溶解、病原体被吞噬溶解,肺组织可完全恢复正常
一.大叶性肺炎
临床:体温下降,临床症状减轻、消失,胸透检查可见病变区阴影逐渐减低,以至消失
一.大叶性肺炎
肺肉质变:中性粒细胞少,纤维素不能完全溶解而机化
纤维素性胸膜炎
肺脓肿及脓胸
纤维素性胸膜炎
败血症或脓毒败血症
感染性休克—病死率高
并发症
大叶性肺炎——肺肉质变
肺泡腔内纤维素性渗出物由纤维结缔组织取代
二.小叶性肺炎
主要发生于小儿、体弱老人及久病卧床者
由化脓菌引起,以肺小叶为单位的急性化脓性炎。病变常以细支气管为中心,故又称支气管肺炎
3.灰色肝样变期
二.小叶性肺炎
病因:肺炎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
诱因:机体抵抗力低下,当患传染病或营养不良、恶病质、昏迷、麻醉和手术后 。常是某些疾病的并发症,如麻疹后肺炎、手术后肺炎、吸入性肺炎、坠积性肺炎等
发病机制:呼吸道防御机能受损,抵抗力下降,细菌可侵入细支气管远端及末梢肺组织繁殖,引起小叶性肺炎
二.小叶性肺炎
肉眼:
双肺表面和切面散在分布多发实变病灶,大小不等,多在0.5-1.0cm左右,形状不规则,灰黄色或暗红色;病灶中央可见病变细支气管的横断面
严重者,病灶可融合成片,发展为融合性支气管肺炎
病变特征:以细支气管为中心的肺组织化脓性炎症
小叶性肺炎:切面可见多个散在
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实变病灶
二.小叶性肺炎
粘膜上皮细胞坏死脱落,管腔内充满大量中性粒细胞、浆液、坏死脱落的粘膜上皮细胞
受累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内见中性粒细胞、脱落的肺泡上皮细胞,少量红细胞、纤维素
病变的细支气管壁充血、水肿,中性粒细胞浸润
病灶周围肺组织可见代偿性肺气肿和肺不张
镜下:
以细支气管为中心的化脓性炎(细支气管及周围肺泡)
小叶性肺炎:灶状实变的肺组织,中央为病变的细支气管,
管腔内及其周围肺泡腔内充满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性渗出物
二.小叶性肺炎
二.小叶性肺炎
发热、咳嗽和粘液脓性痰
听诊可闻湿啰音,肺实变的体征一般不明显
X光检查可见肺内散在不规则小片状或斑点状模糊阴影
临床病理联系
小叶性肺炎合并
肺脓肿
心力衰竭、呼吸衰竭
肺脓肿及脓胸
脓毒败血症
支气管扩张
结局及并发症
大叶性肺炎 小叶性肺炎
病原菌
发病年龄
炎症特点
病变范围
结局
三、病毒性肺炎(Viral pneumonia)
常见的感染病毒是: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麻疹病毒
和巨细胞病毒等
人群:多见于儿童
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向下蔓延所致
传播途径:经呼吸道,飞沫传播
临床症状:发热,全身中毒症状,频繁咳嗽、气急和发绀等,全身酸痛
三、病毒性肺炎(Viral pneumonia)
支气管、肺泡壁组织发生变性坏死,肺泡腔内可见炎性渗出物:浆液、纤维素、巨噬细胞等
肺泡腔内可有透明膜形成
支气管和肺泡上皮细胞增生、肥大,形成多核巨细胞,可见病毒包涵体
检见病毒包涵体是病理组织学诊断病毒性肺炎的重要依据
图中箭头所示为细胞核内病毒包涵体,嗜酸性,圆形或椭圆形,周围有一明显空晕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
病原体:新型冠状病毒
宿主:果子狸?中华菊头蝠?
传播途径:近距离飞沫传播或直接接触
临床: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一般高于38℃;
呼吸道症状:干咳、少痰,严重者出现呼吸窘迫
以呼吸道传播为主的急性传染病( 2003年WHO命名)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以肺和免疫系统的病变最为突出
病理变化
肉眼:双肺呈斑块状实变,严重者双肺完全实变;表面暗红或暗紫,切面可见出血灶和出血梗死灶
镜下:
早期以弥漫性肺泡损伤为主,肺组织重度充血、出血和肺水肿,纤维素渗出,肺泡腔内充满大量脱落和增生的肺泡上皮细胞及渗出的单核细胞
肺泡腔内透明膜形成
增生的上皮细胞和渗出的单核细胞中可见病毒包涵体
晚期机化性弥漫性肺泡损伤--肺泡的闭塞和萎缩
肺部病变
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l Pneumonia)
肺炎支原体,间质性肺炎
儿童和青少年,秋、冬季节;散发性,偶可流行
飞沫传染
起病急,可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及干性呛咳
可自愈,病程2周
支原体肺炎
累及呼吸道粘膜和肺
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病变区域肺泡间隔明显增宽、血管扩张充血,间质水肿,有多量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
肺泡腔内无渗出物或混有少量单核细胞的浆液性渗出
小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壁及其周围组织也常有炎细胞浸润
病理变化
小结
大叶性肺炎和小叶性肺炎的病变特点,熟悉其并发症和临床病理联系
病毒性肺炎的病变特点——病毒包涵体
肺炎 细菌性肺炎 支原体肺炎 病毒性肺炎
大叶性肺炎:纤维素性 小叶性肺炎:化脓性 间质性肺炎 病毒包涵体
慢阻肺 慢支 肺气肿 支括
每年3M,连续2y 弹性下降,过度充气 大量浓痰,反复咯血
肺心病 肺动脉压升高,右心肥厚扩张 肺硅沉着症 直径1-2微米 硅肺结节,间质弥漫性纤维化
小结
1.下列哪项不符合小叶性肺炎:
(C)
E.病灶可互相融合
A.多由致病力弱的肺炎球菌引起
B.好发老人、儿童、久病卧床者
C.以细支气管为中心纤维素性炎症
D.常作为其它疾病并发症出现
2.大叶性肺炎的病变性质是:
(A)
E.出血性炎
A.纤维素性炎
B.变态反应性炎
C.化脓性炎
D.浆液性炎
3.小叶性肺炎的病变范围:
(C)
E.以肺泡管为中心
A.以呼吸性细支气管为中心
B.以终未细支管为中心
C.以细支气管为中心
D.以支气管为中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