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16课 最苦与最乐 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本课生字词,了解作者。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重点)3.体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培养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难点)一、自学指导——预习与交流 (夯实基础知识)任务一 字词清单读准字音 揽lǎn 失意shī yì 达观dá guān 契约qì yuē 监督jiàn dū 排解pái jiě 循环xún huán 如释重负rú shìzhòng fù 海阔天空hǎi kuò tiān kōng 悲天怜人bēi tiān lián rén辨清字形理解词语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无入而不自得:君子无论处在什么境遇都能保持安然自得。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多用来表示对社会 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众说纷纭:各种各样的说法层出不穷。 心直口快:性情直爽,有话就说,也说心直嘴快。 变化莫测:变化多端,难以预测。 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任务二 文学常识作者简介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学者。广东新会人。早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1889年中举人。1891年至1894年从康有为学于广州万木学堂。1895年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论》等。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中学总教习,宣传民权平等学说和变法主张。1898年参加戊戌变法。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学说,在当时有较大影响。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著有《饮冰室合集》。背景链接1918年10月,梁启超开始在报纸上发表一系列专栏讲辞,《时事新报》和《大公报》都有刊载,其中《最苦与最乐》刊载于《时事新报》1919年1月6日的“星期讲坛”上。本文意在启迪民众明白人生的乐莫过于责任的完成,而人生之苦莫过于责任的肩负,归根结底,人都要完成自己的责任,才能最终得到生活的趣味。文体知识议论文概念 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举例子等方法,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一种文体。三要素 论点 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论据 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依据,包括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论证 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论证方式分为立论和驳论。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任务一 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文章结构,理清段落大意。第一部分(第1—3段):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第二部分(第4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第三部分(第5、6段):论述人生应当勇于负责任,而不应当逃避责任。任务二 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参考答案] ①具体生活情境 ②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③正反任务三 品味语言本文语言既庄重又轻灵,既流畅又简洁。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具体例子分析。①庄重分析 本文所谈论的话题是关于人生观的大问题,谈论起来自然多一分庄重。作者将自己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娓娓道来,语重心长。举例 第3段“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这两句话非常深刻,读来使人感到教诲颇深。②轻灵分析 本文语言灵动,主要表现在多种句式的综合运用、引用的表达形式的变换、语气词的运用上。举例 就句式而言,本文运用了设问句、陈述句和感叹句,肯定句和否定句,主动句和被动句。多种句式的变换使文章显得不单调,语言生动活泼。就引用而言,每次引用的具体表达形式都不一样。例如,引用“如释重负”时,作者说“古语说得好”;引用“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时,作者说“俗语亦说的是”。“为什么呢?……责任还没有解除呀!”“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从这些句子中的语气词可见轻灵之气。③流畅分析 本文的语言十分流畅。排比句的运用增强了行文气势的流畅,衔接词使文章过渡自然、文脉贯通。举例 文中的排比句很多,如“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得罪了人没有赔礼”等。“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这一句过渡语,紧承上文,并顺势引出下文的论述。④简洁分析 本文语言十分精练简洁。作者使用了概括性强、富有表现力的成语和对偶句。举例 用“海阔天空”“心安理得”等成语形象地表现出责任尽完之后无比放松和快乐的心情;用对偶句“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概括了世间伟人所尽的大责任。任务四 问题释疑1.为什么说“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先引导学生找出论说的句子:正: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到良心的责备,而且无处逃躲。2.责任有多种,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哪几种责任吗?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3.精读第3段,领会“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这句话的含义和在整段中的作用。这句话是对上文中“最苦”与“最乐”的深层的分析,点明了三者的关系:苦中有乐,苦乐循环。同时又是下文中“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这一论断的前提和基础。4.参看书下注释,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名言,你能说说它们的含义吗?这些引用说明了什么?有关句子有:古语——如释重负。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孔子——无入而不自得。名言: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曾子——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说明了“人生当勇于负责”。5.最后一段说明了什么内容呢?为什么这样说?找出文中句子加以说明。说明了“人生不应当逃避责任”。句子: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别。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6.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作者认为:人因有责任而苦,尽大责则大快乐,尽小责得小快乐。你想解脱痛苦,就要尽责,想卸却责任将永远痛苦,快乐之权操在你手,苦中有乐,苦乐循环,人间趣味。结论:要在尽责中寻找快乐。任务五 把握文章主旨试概括本文的主旨。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这篇文章从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来谈人生的责任,本文思想深刻严密,格调高雅,语言凝重,谈到了除两三岁的孩子外,人人都有应尽的责任。论证了一对姊妹命题:负(未尽的)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16课 最苦与最乐 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本课生字词,了解作者。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重点)3.体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培养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难点)一、自学指导——预习与交流 (夯实基础知识)任务一 字词清单读准字音 揽( ) 失意( ) 达观( ) 契约( ) 监督( ) 排解( ) 循环( ) 如释重负( ) 海阔天空( )悲天怜人( )辨清字形理解词语 如释重负: 。无入而不自得: 。悲天悯人: 。达观: 。众说纷纭: 。 心直口快: 。 变化莫测: 。 小心翼翼: 。任务二 文学常识作者简介梁启超,字 ,号 ,别号 。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学者。广东新会人。早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1889年中举人。1891年至1894年从康有为学于广州万木学堂。1895年随康有为发起“ ”。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论》等。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中学总教习,宣传民权平等学说和变法主张。1898年参加戊戌变法。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学说,在当时有较大影响。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著有《 》。背景链接1918年10月,梁启超开始在报纸上发表一系列专栏讲辞,《时事新报》和《大公报》都有刊载,其中《最苦与最乐》刊载于《时事新报》1919年1月6日的“星期讲坛”上。本文意在启迪民众明白人生的乐莫过于责任的完成,而人生之苦莫过于责任的肩负,归根结底,人都要完成自己的责任,才能最终得到生活的趣味。文体知识议论文概念 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举例子等方法,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一种文体。三要素 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依据,包括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论证方式分为立论和驳论。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任务一 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文章结构,理清段落大意。第一部分(第1—3段): 。第二部分(第4段): 。第三部分(第5、6段): 。任务二 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参考答案] ①② ③任务三 品味语言本文语言既庄重又轻灵,既流畅又简洁。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具体例子分析。①庄重分析 本文所谈论的话题是关于人生观的大问题,谈论起来自然多一分庄重。作者将自己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娓娓道来,语重心长。举例 第3段②轻灵分析举例 就句式而言,本文运用了设问句、陈述句和感叹句,肯定句和否定句,主动句和被动句。多种句式的变换使文章显得不单调,语言生动活泼。就引用而言,每次引用的具体表达形式都不一样。例如,引用“如释重负”时,作者说“古语说得好”;引用“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时,作者说“俗语亦说的是”。“为什么呢?……责任还没有解除呀!”“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从这些句子中的语气词可见轻灵之气。③流畅分析 本文的语言十分流畅。排比句的运用增强了行文气势的流畅,衔接词使文章过渡自然、文脉贯通。举例 文中的排比句很多,如“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这一句过渡语,紧承上文,并顺势引出下文的论述。④简洁分析举例 用“海阔天空”“心安理得”等成语形象地表现出责任尽完之后无比放松和快乐的心情;用对偶句“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概括了世间伟人所尽的大责任。任务四 问题释疑1.为什么说“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2.责任有多种,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哪几种责任吗?3.精读第3段,领会“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这句话的含义和在整段中的作用。4.参看书下注释,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名言,你能说说它们的含义吗?这些引用说明了什么?5.最后一段说明了什么内容呢?为什么这样说?找出文中句子加以说明。6.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任务五 把握文章主旨试概括本文的主旨。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16课 最苦与最乐(人生的责任与意义)导学案 原卷版.doc 第16课 最苦与最乐(人生的责任与意义)导学案 解析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