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频考点】中考历史二轮大专题复习09: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高频考点】中考历史二轮大专题复习09: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课件)

资源简介

(共34张PPT)
人教部编版2024年中考二轮大专题复习
专题09
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
专题概览
重点详解
考点突破
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
封建性质的改革
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中国的改革开放: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新经济政策:与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赫鲁晓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打破苏联模式
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戈尔巴乔夫改革:直接导致苏联解体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俄国1861年改革:俄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明治维新:日本从封建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
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商鞅变法:时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
日本大化改新: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之路
彼得一世改革:为俄国后来的资本主义发展准备了有利条件
专题概览
重点详解
考点突破
第一部分:封建性质的改革
考点1: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 时间 公元前356年
人物 秦孝公、商鞅 目的 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主要措施 政治 ①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②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③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④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①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②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③统一度量衡军事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商鞅舌战守旧群臣
专题概览
重点详解
考点突破
第一部分:封建性质的改革
考点1: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 治国思想 法家思想
性质 封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意义 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成功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②秦孝公信任,重用商鞅; ③商鞅敢于和旧势力作斗争 启示 ①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②改革应顺应时代潮流; ③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者有时甚至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④与时俱进,不怕困难,勇于创新
专题概览
重点详解
考点突破
读图学史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田地间纵横的小路,这里引申为不同田块之间的界限),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三》
人物:商鞅、秦孝公
内容:统一度量衡,废井田,奖励耕织和战功
影响:国富兵强
专题概览
重点详解
考点突破
第一部分:封建性质的改革
考点2: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 北魏(鲜卑族)统一北方;民族交融已成趋势
目的
措施
特点
影响
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1)迁都洛阳:494年,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2)推行汉化措施:①说汉语②穿汉服③改汉姓④联汉姻⑤用汉制⑥习汉礼
促进民族交融,增强北魏的实力,促进少数民族封建化
汉化;涉及面广;自上而下。
专题概览
重点详解
考点突破
史料分析
孝文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停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资治通鉴》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上,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开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孝文帝改革
迁都洛阳
(鲜卑语)改说汉语
专题概览
重点详解
考点突破
知识拓展
比较 项目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相同点 不同点 侧重点
目的
启示 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都遇到了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
都取得了成功都是封建性质的改革,并都巩固了国家统治
侧重于富国强兵
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
为了实现国富兵强,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加强对中原的统治
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但它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们应坚持改革不动摇;改革应顺应历史潮流,应符合国情
*改革要勇于创新,善于学习,重用人才
比较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
专题概览
考点突破
重点详解
1、(2022年江西)支持商鞅变法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这说明商鞅变法
A. 得到了旧贵族势力的支持 B. 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C. 维护了旧的政治经济秩序 D. 遏制了地主阶级势力
2、(2022年湖南邵阳)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通用语言,各民族间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由此可知,孝文帝改革
A.完成了国家统一 B.发展了畜牧经济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增强了北魏实力
C
B
专题概览
重点详解
考点突破
第一部分:封建性质的改革
考点3:大化改新
大化改新 主要内容 政治 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经济 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性质 仿效中国唐朝典章制度而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封建性质的改革 意义 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大化改新 背景 ①6—9世纪,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直接影响着日本,推动日本进行改革。②大和皇族中的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孝德天皇即位,年号大化
时间 646年开始
领导者 孝德天皇
专题概览
重点详解
考点突破
知识拓展
制度
建筑
文化
经济
政治:中央二官八省制,地方国郡里
经济:班田收授法、租庸调制
书法文字服饰茶道围棋
货币:合同开珎
国都、宫室、寺院
唐朝
开元通宝
和同开珎
唐长安城
平安京
唐朝文化对日本影响
专题概览
重点详解
考点突破
第一部分:封建性质的改革
考点4:彼得一世改革
背景 ①在沙皇的专制统治下,俄国盛行农奴制,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农业和手工业主要使用农奴劳动,工商业的发展极其缓慢。②彼得一世即位后,决心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
目的 向西方学习,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时间 18世纪初
改革者 彼得一世
内容 政治 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
军事 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人才
经济 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文化教育 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
生活 提倡人们学习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
专题概览
重点详解
考点突破
第一部分:封建性质的改革
考点4:彼得一世改革
特点 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及军事理念,将西方的先进制度拒之门外
性质 封建性质的改革,客观上带有资本主义色彩
影响 ①通过改革,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俄国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1700—1721年,俄国与瑞典进行战争,俄国获胜,夺取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营建了新首都——圣彼得堡)
②彼得一世改革以强兵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目标,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③在彼得一世的统治下,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专题概览
重点详解
考点突破
第一部分:封建性质的改革
考点5:洋务运动
背景
目的
内容
评价
结果
1.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
1.性质:中国历史上__________________,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积极性:发展近代的工业、交通运输业等,客观上促进了_____________________,对_________________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3.局限性: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王朝统治,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甲午中日战争的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灭,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
采用西方技术,实现富国强兵,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2.建立新式陆海军:
3.发展近代教育:兴办新式学校、设立翻译馆、派遣留学生(京师同文馆是中国第一所新式学堂)
第一阶段:以________为口号,创办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内的军事工业。
第二阶段:以________为口号,创办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内的民用企业
建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支海军,1885年建立海军衙门
4.加强边疆管理:(西北)______________________,(东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强
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
求富
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湖北织布局
北洋、南洋、广东、福建
左宗棠收复新疆
1885年设立台湾行省
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专题概览
重点详解
考点突破
读图学史
①自强-近代军事工业
②求富-近代民用企业
③北洋舰队-规模最大
甲午中日战争中全军覆没
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这场自强运动还是给中国的窗户开了一条缝,风的确是吹进来了,也奠定了中国工业的一个初步基础,让中国人看到了什么是西方工业。
洋务运动-近代化开端
依据: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企业,交通运输业逐渐发展起来。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专题概览
重点详解
考点突破
比较同一历史时期的三次改革
项目 洋务运动 明治维新 俄国1861年改革
不同点 性质 主要内容
结果
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仅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未触动封建制度。
推行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等措施,全面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
废除农奴制
失败,未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成功,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对外走上殖民扩张道路
成功,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但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知识拓展
专题概览
重点详解
考点突破
知识拓展
比较同一历史时期的三次改革
项目 洋务运动 明治维新 俄国1861年改革
相同点 洋务运动、明治维新一成一败的原因 (1)背景:国家面临统治危机。
(2)目的:摆脱民族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3)方式: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
(1)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单纯引进西方技术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顽固派的阻挠;洋务派内部的腐败;外国势力的挤压
(2)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日本的倒幕力量强大;实施全面而行之有效的改革;日本全方位学习西方;有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
专题概览
考点突破
重点详解
1、(2022年四川遂宁)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为救亡图存,中国的仁人志士前赴后继,进行了艰苦卓绝的近代化探索。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洋务运动是晚清时期统治集团求强求富的自救运动
B. 戊戌变法是一场地主阶级挽救封建统治的改革运动
C.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制度
D.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主张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2、(2022年江苏扬州)1863年,有人在给曾国藩的信中提到西方的大炮、弹药、器械等“实中国所不能及”,“深以中国军器远逊于外洋为耻”。可见他主张
A. 学习西方军事技术 B. 仿效西方政治制度
C. 发展近代民用企业 D. 改变传统教育方式
A
A
专题概览
重点详解
考点突破
第二部分: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考点1: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
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 开始 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颁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原因 (1)根本原因:19世纪中期,农奴制严重制约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直接原因: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惨败,充分暴露了俄国军事和经济的落后,同时加剧了俄国国内的社会矛盾
目的 缓和阶级矛盾,巩固沙皇专制统治
内容 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颁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法令规定:
(1)政治: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2)经济: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
专题概览
重点详解
考点突破
第二部分: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考点1: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
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 性质 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意义 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局限性 农奴出钱赎买土地,所出的价钱高于当时的地价,农奴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生活依旧困苦;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专题概览
重点详解
考点突破
第二部分: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考点2: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从1868年开始) 原因
目的
措施
性质
影响
①内因:德川幕府的统治和锁国政策造成日本与外界隔绝,阻碍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外因:欧美列强的入侵,日本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外国的经济侵扰激化了阶级矛盾。
以西方为榜样,全面改造日本,实现富国强兵
①政治: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②军事: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
③经济:推行地税改革,以“殖产兴业”为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
④社会生活: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①使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②保留了大量旧制度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日本强大起来,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最能体现改革的性质
专题概览
重点详解
考点突破
读图学史
150多年前,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的胁迫下,日本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日本启蒙学者福泽谕吉当时出版了一些介绍西洋文明的书籍...日本另一学者井上馨提出要“化我国为欧洲帝国,化我人为欧洲国民。”一部分中下级武士以武力推翻了幕府统治。不久,天皇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最终使日本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的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
①明治维新
②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教育,建立近代教育体制
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大批人才,为日本近代化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①改革: 明治维新。
②原因:面临民族危机(美国入侵)
③条件: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④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
⑤人物:明治天皇
⑥前提:倒幕运动
⑦影响:摆脱了民族危机,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实现现代化
⑧启示:改革能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善于向先进国家学习,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大力发展经济。
专题概览
重点详解
考点突破
第二部分: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考点3:戊戌变法
背景
过程
变法内容
影响
1.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
1.公车上书——拉开维新变法的序幕
2.变法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发展
3.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高潮
4.慈禧发动政变,变法失败——结束
领域 内容 意义
政治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_______________。 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
经济 鼓励私人兴办工厂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有利于
文化教育 废除________,改试策论,开办__________(京师大学堂,维新运动失败后唯一保留下来的成果) 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权、传播资产阶级思想
军事 裁减绿营,训练____________。 有利于增强军事力量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但它在_____________上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它开启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
上书言事
八股
新式学堂
新式军队
思想文化
专题概览
重点详解
考点突破
第二部分: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考点4:罗斯福新政
开始时间 1933年3月 领导者 罗斯福
背景 (1)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的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各国资产阶级纷纷寻找出路; (2)1933年3月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 目的 (1)直接目的:摆脱经济危机,稳定社会经济秩序; (2)根本目的:维护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巩固资产阶级统治 特点 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专题概览
重点详解
考点突破
第二部分: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考点4:罗斯福新政
主要内容 项目 具体措施
整顿金融体系 通过《紧急银行法案》,对银行业进行整顿,恢复银行信用
加强对工业的设计指导(中心措施) 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制定公平竞争法规,协调各个工业部门的企业活动;规定雇员有组织起来进行谈判的权利,确定最低工资标准,限制工时;通过《全国劳工关系法》,在一定范围内维护工人合法权益
调整农业政策 通过《农业调整法》,对全国农业生产和销售进行调节,限制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
推行“以工代赈” 通过投资兴建大量公共设施,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通过《社会保障法》,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应急的救济机构,利用过剩物资救济失业家庭
专题概览
重点详解
考点突破
第二部分: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考点4:罗斯福新政
影响 对美国 (1)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美国经济开始缓慢复苏,工业生产有所恢复,就业人数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2)增强了美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3)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危机,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
(4)为后来美国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和经济基础
对资本主义国家 (1)巩固和发展了资本主义制度;
(2)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为其他各国政府提供了借鉴和经验
局限性 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专题概览
重点详解
考点突破
对比中美苏的政策
知识拓展
列宁新经济政策 罗斯福新政 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
背景 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引起人民的不满 美国遭受经济大危机的沉重打击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们急切期盼中国能迅速摆脱经济困境, 迈步前进
相同点:都是在经济面临严重因难的情况下进行的 特点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由局部到整体
相同点:市场调节与政府宏观调控有机结合 主要内容 征收粮食税;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实行自由贸易 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整领金融体系;调整农业政策;以工代赈,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 对内改革: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实行国有企业改革对外开放:由沿海到内陆,多层次立体式的开放模式
专题概览
重点详解
考点突破
对比中美苏的政策
知识拓展
列宁新经济政策 罗斯福新政 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
作用 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经济缓慢复苏,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增强了美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资本主义制度得到巩固和发展;为二战中战胜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成功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相同点: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都巩固了政权 实质 都是根据本国国情,探索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 认识 结合国情进行改革;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专题概览
考点突破
重点详解
1.(2022年天津)罗斯福在总统就职演说中提出“我们最重大的首要任务,是使人民有工作可做。由政府本身直接募工,可以部分地完成这一任务,政府对待这项任务就像对待战争的紧急状态一样。”表明他准备
A. 调节农业生产和销售 B. 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C. 增加人们的就业岗位 D. 宣布国家进入备战的状态
2.(2022年四川南充)“都市人及知识分子摄取西方文明,启蒙了日本人千年以来禁锢封闭的思想状态,打开了向西方先进国家贪婪的汲取营养的大门,引进了西方的‘天赋人权’”。下列改革措施最能体现材料内容的是
A. 提倡“文明开化” B. 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
C. 推行地税改革 D. 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A
C
专题概览
重点详解
考点突破
第三部分: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考点1:改革开放
专题概览
重点详解
考点突破
第三部分: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考点2: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 背景 (1)历经数年战争的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使苏俄国内经济形势恶化,社会矛盾加剧 时间 1921年春 性质 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内容 (1)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2)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 (3)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4)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影响 (1)从苏俄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2)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开始从本国国情出发,是对苏俄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有益探索
专题概览
重点详解
考点突破
第三部分: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考点3:苏联的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时间 1953年 1964年 1985年
人物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背景 苏联模式引发的问题日益暴露 苏联的经济体制僵化,经济发展缓慢 内外交困,经济陷于停顿局面
内容 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 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 ,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先经济改革,失败后转向政治改革,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影响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取得一定成效,但 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使人们的思想发
生混乱,无政府状
态蔓延,最终导致
苏联解体
认识 改革要结合本国国情,不能盲目照搬、照抄他国模式,要走自己的路;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动摇,要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等 专题概览
重点详解
考点突破
知识拓展
历史上的中外改革给我们的启示
(1)改革与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是兴利除弊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强国之路。
(2)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必将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
(3)改革必然涉及权力和利益的重新分配,因此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不仅会阻力重重,甚至充满了尖锐激烈的斗争。
(4)改革同时也是“双刃剑”,改革总会有风险,改革不当会激化社会矛盾,引发政治危机,如前苏联及东欧各国的改革等便是如此。
(5)改革的成败取决于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是否有强大的政治力量,是否与本国的政治经济发展相适应,改革措施是否行之有效等诸多因素。
专题概览
考点突破
重点详解
1、“这些事情来得虽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更多的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材料中“这些事情”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重点发展重工业 B.美国的和平演变
C.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D.世界经济危机
2、1920年,列宁说:“我们应该意识到,应该记住,经济战线上的战争是更困难、更长久的;要在这个战线上获胜,必须使更多的工人和农民变得主动、积极和忠诚……”为了“在这个战线上获胜”,苏俄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行新经济政策
C.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 D.进行农业集体化
B
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