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学校备课稿纸2024 年 上学期 九 年级 道德与法治 科课 题 一轮复习 八上二单元 第五课 主 备课时 班 级教 材 概 述 本单元《遵守社会规则》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社会生活讲道德、做守法的公民三个部分。主要引导学生增强规则意识,强化思想道德素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做守法的公民,增强法治思想,辨别违法犯罪的区别联系。教 学 目 标 1. 法治观念:在实践中落实守法用法意识和行为,认识违法行为及其法律责任,理解犯罪的特征及其后果,主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遵纪守法,做社会的好公民。 2. 道德修养:遵守社会公德,践行遵纪守法,做社会的好公民。教学重点 1. 了解违法的含义和类别、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刑罚的种类。 2. 知道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懂得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时不要硬拼,而要智斗。 3.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谨遵法律要求,积极预防犯罪,学会运用法律,提高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和依法从事社会活动的能力。考点分析 依法维权(5年1考)主 备 教 案 二次备课一、激趣导入 播放视频:《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师:结合视频,说说你的感受? 生:……。 师:相信大家应该对违法犯罪有了一定认识,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复习本课的内容 二、知识梳理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自学本单元的内容,根据思维导图和知识梳理的内容回顾知识。 重点考点解析: 1.为什么说“法不可违”?(如何正确理解“法不可违”) (1)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法律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 (2)法律还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3)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违法行为的含义、分类及后果。 (1)含义: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2)分类:①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②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即犯罪行为。 (3)后果: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3.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 三种违法行为的联系 (1)都是危害社会的侵权行为,都具有社会危害性。 (2)都违反了法律,都是违法行为。 (3)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4)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如果有一般违法行为却没有及时改正,就可能会导致犯罪。 4.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如何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如何做到遵章守法?) 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侵权行为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5.刑法的内容及作用。 (1)内容:刑法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2)作用: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6.犯罪的含义、基本特征什么? (1)含义: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2)基本特征:严重社会危害性——最本质特征; 刑事违法性——法律标志; 应受刑罚处罚性——必然法律后果。 (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 7.刑罚的含义和种类: (1)含义: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 (2)种类:①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只能独立使用,不能相互并用)②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既可作为主刑的附加刑使用,也可独立使用或相互并用) 8.怎样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 (1)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2)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3)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4)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9.遇到不法侵害应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依法维权的途径和方式。) 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及时寻求法律救助,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通过法律服务机构来维护合法权益。如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等。 (2)寻求国家的法律救济。①可以依法到公安机关、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中的任何一个机关控告、举报。②必要时可以直接到人民法院起诉。 10.诉讼的含义、地位和类型: (1)含义:是人民法院在诉讼当事人参与下,依照法定程序解决纠纷和冲突的活动。 (2)地位:是处理纠纷和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 (3)类型:民事诉讼、行政诉讼(俗称“民告官”)、刑事诉讼。 11.青少年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原因、要求和常见方法是什么? (1)原因:①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②见义勇为作为高尚的品质,历来受到全社会的褒扬和敬佩。 (2)要求:要善于斗争,在保全自己、减少伤害的前提下,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3)常见的方法:①及时拨打110报警电话或争取其他成人的帮助;②虚张声势,与违法犯罪分子巧妙周旋;③记住违法犯罪分子的体貌特征;④了解违法犯罪分子的去向;⑤保护好作案现场。 12.应该如何做守法公民? (1)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总体要求) (2)做到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行为要求) (3)努力成为一名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努力目标) 高频用语填空 观点明晰 1.一般违法行为因违法情节轻微而不必承担法律责任。 理由:×。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只是因为情节轻重而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 2.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有质的差别,不用担心不良行为会演变成违法犯罪。 理由:×。不良行为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不良行为如果不加改正,有可能酿成违法犯罪行为。 3.遭遇校园欺凌,最好的办法就是忍气吞声、息事宁人。 理由:×。遭遇侵害,应该学会依法求助:向家长、老师、学校反映或者直接拨打110报警等。 4.诉讼是公民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唯一屏障。 理由:×。诉讼是公民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法律服务机构和寻求国家的法律救济等来维护合法权益。 5.未成年人要不顾一切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理由:×。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既需要敢于作斗争又需要善于作斗争。未成年人要在保全自己、减少伤害的前提下,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三:真题演练 师:那么梳理完本单元的知识,让我们来看看近些年中考,都对本单元做了哪些考察。 1.(2022·长沙4)我们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话音刚落,广告就到了,是手机App在“偷听”我们吗 这其实是某些不法App擅自调用手机麦克风、通讯录等权限,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行为。对此,相关App运营商须( B ) A.严格执法,打击违法经营者 B.严守底线,诚信合法经营 C.积极举报,保护公民隐私权 D.完善法规,维护信息安全 2.(2023·长沙8)某小区一名业主要求在自家车位上安装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小区物业以电容量不足为由拒绝。业主起诉后,法院认为安装充电装置符合物权使用规定,使用新能源汽车符合国家相关政策,应鼓励与推广。法院依法判决,业主有权安装充电装置,物业提供必要协助。由此可见( B ) ①诉讼是解决纠纷的有效方式 ②业主起诉物业属于行政诉讼 ③国家倡导节能低碳生活方式 ④物业拒绝安装属于犯罪行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023哈尔滨)晓明的妈妈参加某公司促销活动,购买了一套高级座椅按摩垫,发现有质量问题,商家拒绝退货。晓明的妈妈可以采取的正确维权方式是 ( ) A. 不追究,自认倒霉 B. 向消费者协会投诉 C. 去某公司寻衅滋事 D. 利用网络短视频做不实宣传以讨公道 4.(2023·山西)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审理刑事、民事和行政案件要在相应的法庭进行。下列四个案例中能在下图所示法庭审理的是( C ) A.王某在电影院起哄闹事,引起现场一片混乱 B.李某多次在超市偷盗商品,数额累计近2万元 C.赵某借了朋友一大笔钱,逾期未还,朋友追讨多次无果 D.刘某在候车室高声喧哗,旁若无人,还随地乱扔瓜子皮 5.(2023云南)下面是15岁中学生刘某走上犯罪道路的过程: 这启示我们 ( D ) ①网络有弊无利,应该拒绝使用网络 ②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③避免沾染不良习气,杜绝不良行为 ④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自觉遵纪守法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6.【以案说法 学以致用】 小凡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特别感兴趣,经常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案例。请你和小凡一起阅读案例呈现,完成案例分析。 【答案】 (1)监督。(2分) (2)行政。(2分) (3)事实。(2分) (4)自觉遵守规则(或自觉遵纪守法)。(2分) 。 四、巩固提升 回顾教本: 阅读八上教材第三单元 夯实基础: 背记《讲义本》P49高频用语 拓展思维: 完成《练测本》P18-20板书设计: 同思维导图教学后记:(共20张PPT)2024中考道德与法治一轮复习课件上课准备:《讲义本》、八上教材、双色笔课时19八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激趣导入结合视频,分享你的感受。知识梳理知识结构做守法的公民法不可违预防犯罪善用法律为什么说“法不可违”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分类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如何做到遵章守法刑法的内容及作用犯罪的含义、基本特征刑罚的含义和种类怎样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遇到侵害应怎样维权诉讼的含义、地位和类型青少年要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如何做守法的公民知识梳理核心概念6法不可违15.为什么说“法不可违”?(如何正确理解“法不可违”)16.违法行为的含义、分类及后果。(1)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法律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2)法律还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3)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1)含义: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2)分类:①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②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即犯罪行为。(3)后果: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知识梳理核心概念1我与社会★★★17.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相对轻微相对轻微严重民事法律规范(如:民法典)行政法律规范(如:治安管理处罚法)刑事法律规范(如:刑法)民事责任行政制裁(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刑事责任(刑罚处罚)欠债不还、拾得遗失物不归还、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等。谎报险情等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破坏铁路封闭网等妨害公共安全的行为、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等妨害社会管理的行为等。拦路抢劫、殴打他人致其重伤甚至死亡、为境外间谍情报机关提供我国涉密文件等知识梳理(1)都是危害社会的侵权行为,都具有社会危害性。(2)都违反了法律,都是违法行为。(3)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4)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如果有一般违法行为却没有及时改正,就可能会导致犯罪。三种违法行为的联系核心概念6法不可违知识梳理核心概念6法不可违18.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如何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如何做到遵章守法?)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侵权行为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知识梳理19.刑法的内容及作用。★★20.犯罪的含义、基本特征什么?(1)内容:刑法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2)作用: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1)含义: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2)基本特征:严重社会危害性——最本质特征;刑事违法性——法律标志;应受刑罚处罚性——必然法律后果。(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核心概念7预防犯罪知识梳理核心概念7预防犯罪★21.刑罚的含义和种类:★★★22.怎样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1)含义: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2)种类:①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只能独立使用,不能相互并用)②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既可作为主刑的附加刑使用,也可独立使用或相互并用)(1)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2)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3)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4)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知识梳理★23.遇到不法侵害应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依法维权的途径和方式。)24.诉讼的含义、地位和类型: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及时寻求法律救助,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1)通过法律服务机构来维护合法权益。如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等。(2)寻求国家的法律救济。①可以依法到公安机关、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中的任何一个机关控告、举报。②必要时可以直接到人民法院起诉。(1)含义:是人民法院在诉讼当事人参与下,依照法定程序解决纠纷和冲突的活动。(2)地位:是处理纠纷和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3)类型:民事诉讼、行政诉讼(俗称“民告官”)、刑事诉讼。核心概念8善用法律知识梳理核心概念8善用法律★25.青少年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原因、要求和常见方法是什么?26.应该如何做守法公民?(1)原因:①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②见义勇为作为高尚的品质,历来受到全社会的褒扬和敬佩。(2)要求:要善于斗争,在保全自己、减少伤害的前提下,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同违法犯罪作斗争。(3)常见的方法:①及时拨打110报警电话或争取其他成人的帮助;②虚张声势,与违法犯罪分子巧妙周旋;③记住违法犯罪分子的体貌特征;④了解违法犯罪分子的去向;⑤保护好作案现场。(1)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总体要求)(2)做到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行为要求)(3)努力成为一名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努力目标)知识梳理高频用语9.犯罪是具有 、触犯了 、应当受到 的行为。 、 和 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10. 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 , 犯罪。11.刑法是 、 和 的有力武器,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 ,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 。12.预防犯罪,需要我们 不良行为。13.受到非法侵害,可以寻求 的 。可以依法到 1或 中的任何一个机关控告、举报,必要时可以直接向 起诉。14.诉讼是处理纠纷和应对侵害最 、最 的手段,是维护合法权益的 。15.在面对违法犯罪时,我们要 斗争,在 的前提下,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采取 的方式,同违法犯罪作斗争。严重社会危害性刑法刑罚处罚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犯罪危害远离惩治犯罪保护国家人民利益犯罪刑罚杜绝国家法律救济公安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正规权威最后屏障善于保全自己、减少伤害机智灵活知识梳理观点明晰6.一般违法行为因违法情节轻微而不必承担法律责任。理由:7.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有质的差别,不用担心不良行为会演变成违法犯罪。理由:8.遭遇校园欺凌,最好的办法就是忍气吞声、息事宁人。理由:9.诉讼是公民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唯一屏障。理由:10.未成年人要不顾一切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理由:×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只是因为情节轻重而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不良行为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不良行为如果不加改正,有可能酿成违法犯罪行为。遭遇侵害,应该学会依法求助:向家长、老师、学校反映或者直接拨打110报警等。诉讼是公民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法律服务机构和寻求国家的法律救济等来维护合法权益。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既需要敢于作斗争又需要善于作斗争。未成年人要在保全自己、减少伤害的前提下,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真题演练1.(2022·长沙4)我们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话音刚落,广告就到了,是手机App在“偷听”我们吗 这其实是某些不法App擅自调用手机麦克风、通讯录等权限,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行为。对此,相关App运营商须( )A.严格执法,打击违法经营者 B.严守底线,诚信合法经营C.积极举报,保护公民隐私权 D.完善法规,维护信息安全2.(2023·长沙8)某小区一名业主要求在自家车位上安装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小区物业以电容量不足为由拒绝。业主起诉后,法院认为安装充电装置符合物权使用规定,使用新能源汽车符合国家相关政策,应鼓励与推广。法院依法判决,业主有权安装充电装置,物业提供必要协助。由此可见( )①诉讼是解决纠纷的有效方式 ②业主起诉物业属于行政诉讼③国家倡导节能低碳生活方式 ④物业拒绝安装属于犯罪行为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B主体:企业政府企业公民政府民事诉讼不属于B真题演练4.(2023·山西)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审理刑事、民事和行政案件要在相应的法庭进行。下列四个案例中能在下图所示法庭审理的是( )A.王某在电影院起哄闹事,引起现场一片混乱B.李某多次在超市偷盗商品,数额累计近2万元C.赵某借了朋友一大笔钱,逾期未还,朋友追讨多次无果D.刘某在候车室高声喧哗,旁若无人,还随地乱扔瓜子皮C由公安机关予以行政处罚,不需要进行法庭审理构成了犯罪,应该在刑事法庭进行审理民事违法行为,应该提起民事诉讼属于不道德行为,会受到道德的谴责,不需要进行法庭审理一般是民事法庭或者行政法庭,而刑事法庭一般应该有犯罪嫌疑人和公诉人的座位。真题演练3.(2023哈尔滨)晓明的妈妈参加某公司促销活动,购买了一套高级座椅按摩垫,发现有质量问题,商家拒绝退货。晓明的妈妈可以采取的正确维权方式是 ( )A. 不追究,自认倒霉B. 向消费者协会投诉C. 去某公司寻衅滋事D. 利用网络短视频做不实宣传以讨公道B真题演练5.(2023云南)下面是15岁中学生刘某走上犯罪道路的过程:这启示我们 ( )①网络有弊无利,应该拒绝使用网络②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③避免沾染不良习气,杜绝不良行为④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自觉遵纪守法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D真题演练6.【以案说法 学以致用】小凡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特别感兴趣,经常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案例。请你和小凡一起阅读案例呈现,完成案例分析。【答案】 (1)监督。(2分)(2)行政。(2分)(3)事实。(2分)(4)自觉遵守规则(或自觉遵纪守法)。(2分)回顾教本:阅读八上教材第三单元夯实基础:背记《讲义本》P49高频用语拓展思维:完成《练测本》P18-20巩固提升谢 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4年中考一轮复习 课时19 八上二单元 (二) 法律.pptx 教学设计中考一轮复习 八上二单原 第五课.docx 预防犯罪.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