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驿路梨花》课件(共27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5课《驿路梨花》课件(共27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1.柳絮风轻,梨花雨细。
2.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3.寻常百种花齐发,偏摘梨花与白人。
4.梨花最晚又凋零,何事归期无定准。
5.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
有关梨花的诗句
驿路梨花
彭荆风
彭荆风,江西萍乡人,当代作家。入伍后随军进入云南边疆。此后三十年,他的足迹遍及云贵高原,在苗族、瑶族、哈尼族、傣族、侗族等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参与过剿匪,做过民族工作,办过学。他写了许多反映边疆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
走近作者
陡峭 露宿 暮色 菌子 麂子 撵走 修葺 驿路 恍惚 晶莹 竹篾 着急
香气四溢 寨子
qiào


jùn

niǎn



huǎnɡ

yínɡ
miè
zháo
zhài
读准字音
恍惚: (记得、听得、看得)不真切,不清楚。
香气四溢:指香气浓郁,向四面飘散。
修葺:修理(建筑物)。葺,修理、修建。
折损:损失。文中指对方行礼过重,自己承受不起。
迷茫: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
词语集注
1、找出课文中的人物,梳理人物与小茅屋之间的关系,用两个字概括人物与小茅屋之间的关系,完成下图。
任务一:整体感知
( )
( )
( )
( )
( )
解放军战士
( )
( )
( )
(修建)
(照料)
(照管)
(回报)
(借住)
“我”和老余
解放军战士
梨花
一群小姑娘
瑶族老人
(修建)
1、找出课文中的人物,梳理人物与小茅屋之间的关系,用两个字概括人物与小茅屋之间的关系,完成下图。
2、分别按照课文顺序和时间顺序复述课文,比较一下这两种顺序哪一种更好。
出现次序 人物 所做好事 做好事的时间
1
2
3
4
5
1
2
3
4
解放军建造茅屋
梨花出嫁后,梨花的妹妹接替姐姐照管茅屋
瑶族老人到茅屋借宿,并打听小茅屋的主人
梨花照料茅屋
复述故事:请大家尝试以小茅屋的建造为起点来复述故事。
5
“我”和老余借宿小屋,猜想小屋的主人
明确:
这篇文章,从整体上看是按“我们”的所见所闻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记叙方法为顺叙,在顺叙过程中又有插叙; 如果按小茅屋的产生及迁延过程看,又是溯源的倒叙,恰似倒卷珠帘。
插叙:
1.老人打猎迷路夜宿茅屋
2.梨花姐妹照料小茅屋
3.解放军盖茅屋
作用:(1)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起到铺垫、照应、补充交代、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
(2)突出人物形象,深化文章主题。
试着给课文划分层次。
一(1-8)
“我”和老余在深山中赶路,发现了小茅屋。
二(9-36)
小茅屋主人热情周到,引发“我们”对小茅屋主人的猜想。梨花之妹讲述小茅屋的来历,揭开了所有悬念。
三(37)
引用诗句点题,赞美助人为乐的精神。
细读课文,思考:
1.“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后,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 ”发生了几次误会,作者设置了几个悬念
2.本文构思巧妙,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这样写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呢
任务二:合作探究
悬念一:初见小屋,主人是谁?
悬念二:不是瑶族老人,谁是主人?
悬念三:解放军为什么建造小茅屋?
第一次误会
认为瑶族老人是小茅屋主人
第二次误会
认为哈尼族小姑娘是小茅屋主人
解开误会
解放军建造小茅屋,梨花照看小茅屋
通过悬念和误会的安排和展开,使文章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通过悬念和误会的安排和展开,使文章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在情节的安排上,作者巧妙地设置三次悬念和两次误会,使情节富有戏剧性。整篇文章,短短的篇幅,却形成了路转峰回,跌宕起伏之势,读来很有味道。
2.本文构思巧妙,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这样写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呢
3、你认为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呢
是瑶族老人吗
是梨花吗
是梨花的妹妹吗
是解放军叔叔吗
解放军战士为了方便过路人,学习雷锋精神建造了小茅屋 ;
梨花姑娘深受感动,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继续帮助过路人,并且一直照料着小茅屋;
梨花姑娘出嫁后,她的妹妹接管了小茅屋;
瑶族老人、“我”和老余等过路人,受到照料,心存感激,也都尽力照料小茅屋。
谁是小茅屋的主人?
所以,建造者和照料者都是主人!
解放军叔叔——学习雷锋——服务人民
梨花姐妹——受到感动——学习解放军——服务瑶族老人、我、老余……
瑶族老人、我、老余……——感谢梨花,被梨花感动——学习梨花——服务过路人
人物群像塑造。
雷锋精神在人与人之间不断感染、传递、发扬。
这篇小说的主人公不是一个个体,而是一个群体,文中小茅屋的建造者和照料者都是作者想要刻画的主要人物。作者塑造群体形象的好处,是说明助人为乐的品质存在于一个群体而非个人,大家的共同特征是都在为人民服务,都在学习雷锋精神。
1.本文是彭荆风被剥夺22年创作权后,重返文坛,于1977年(“文革结束后第一年”)创作的第一篇短篇小说。
2.作者在《驿路梨花:彭荆风短篇小说精选》的《后记》中这样写道:对善良、朴实、美好歌颂的《驿路梨花》,也是让人们用过去与“文革”对比,以鞭笞丑恶。
3.“云南边疆民风淳朴,尽管当地的人们没有把学雷锋的口号挂在嘴上,但他们却一向有助人为乐的好习俗,好客、热情、关心他人,我经常想起那里许许多多朴实的人和事……”
资料助读
文章的标题是“驿路梨花”, 它还指什么? 用“驿路梨花”作标题并文章结尾引用诗句有什么作用?
4、标题的作用
(3)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1)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2)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4)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梨花给人带来欣喜和希望。点题。为情节发展做铺垫
营造美的意境
虚实相映,写梨花的香溢,赞梨花姑娘助人为乐的精神发扬光大。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花美人更美。“处处开”写助人为乐的精神不断发扬光大,升华主题。同时,再次点题,题文相映,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自然界洁白如雪、香气四溢的梨花
梨花含义
01
02
03
自然界的梨花:洁白、美丽。
梨花姑娘:纯洁、美丽。
淳朴的民风:互帮互助。
04
雷锋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李永强





01
02
03
情景交融,营造意境;
承上启下,推动情节;
虚实映衬,以花喻人;
04
反复点题,升华中心。
拟对联点题
为结尾“驿路梨花处处开”拟出下联。
雷锋精神代代传
助人为乐时时有
美好品质辈辈承
小说通过讲述一个发生在哀牢山深处一所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貌。
文章主旨
课堂小结
1.构思巧妙,引人入胜。
2.写景抒情,以花喻人。
写作特色:
梨花
一种花
梨花姑娘
雷锋精神
驿路梨花处处开
雷锋精神代代传
板书设计
驿路梨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