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种树郭橐驼传》学案检测一、学习目标1、了解柳宗元的生平及作品写作背景,落实文言字词,积累文言知识。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寓意。3、体会寓言式人物传记委婉、含蓄的讽谏特点及对比与映衬的手法的运用。4、理解本文借种树人之口阐发的做官治民的道理。二、学习过程(一)寓言,是一种带有劝谕和讽刺性的文学体裁。其特点是:结构简单,篇幅短小,情节有趣。寓言作品中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动物或者物品。它的主题思想大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寓言总是通过夸张、比喻的方式,使简单的故事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宝贵的生活经验,给人们以智慧、启发、训诫,给丑恶者以无情的讽刺。(二)作者简介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曾被贬为永州司马,后任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唐代文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柳宗元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三)写作背景本文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 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而创作的 。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 ,“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据《旧唐书食货志》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 shì 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 民不聊生 。 这就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四)整体感知概括每段主要内容(五)文本研读1、郭橐驼是个怎样的人,试结合文本具体分析。2、郭橐驼和他植者的种树方法、态度和结果有何不同?这是一种怎样的写作方法?能够养活树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作者将“治民之道”和“种树之道”放在一起写,这是什么手法?有何作用?4、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何在?请你结合创作背景谈谈你的看法。答案整体感知第一段:简要介绍郭橐驼的形象特征及名号来历。第二段:介绍郭橐驼的籍贯及高超的种树技艺。第三段:写郭橐驼种树与他人种树的不同,实际上就是能否做到“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问题。第四段:在问答中将种树之理“移植”到做官治民之理上来。第五段:写问者的意外收获及作传目的。文本细研1、郭橐驼是一个平凡、朴实、具有丰富经验的植树能手。这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本名已无人知晓。他“病偻”而驼背,相貌不如常人,却名闻乡里,以致有绰号流传。郭橐驼竟以为绰号起得很恰当,放弃自己原来的名字,这样自称起来。作者寥寥数笔,就表现出人物豁达的性格,令人猜想在这豁达性格的背后,一定存在着某种自信、长处,这也就增强了读者阅读的兴趣。作品通过简洁的叙述、生动的描写,使一个不同于一般人的“驼者”形象跃然纸上。2、3、类比①种树与治民相类比,种树道理与为官治理百姓的道理相类比。如“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和“顺民之天,以致民之性”的类比;种树“其前也若子”类比对百姓要关怀爱护;种树“其置也若弃”类比不要打扰百姓,让百姓休养生息。②“他植者”对树“爱之太恩,忧之太勤”类比“长人者好烦其令”。表面上是说种树的道理,实际上每一个种树的道理都类比着一个治国养民的道理。作用:作者通过如此层层类比,环环相应,说透了种树的原理,也说清楚了为官治民的道理。4、如果将结尾比作一出戏的尾声,那么,郭橐驼完成了使命,从旁门下场了。作者在形式上仍保留了问者的独立身份,写出了他“问养树,得养人术”的欣喜。由此可知,作者真正意图并不在谈种树,而在谈“养人”,借这种方式抨击了官吏繁政扰民的社会现象。文章最后一句(结语)“传其事以为官戒”,实际上表明了作传的真正意图——警示上层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让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承平之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