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拟行路难》(其四)同步练习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的文人历来有出游的嗜好。[甲]李白的狂放,除去金樽对月“将进酒”,还是仗剑浩歌“行路难”;而在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途中,大诗人陆游肯定会有不同于“铁马冰河”的全新感受。[乙]相对于逼仄的书斋来说,外面的世界充满了缤纷浩阔的人生体验,“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这又是何等的令人神往!
于是,他们打点一下行装,收拾起几卷得意的诗文(那大抵是作为“行卷”走后门用的),潇潇洒洒地出门了。[丙]一路上访友、拜客,登临名胜,走到哪里把诗文留在哪里。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这些彬彬弱质的文人肯定会有相当一部分时间要消磨在旅途中,而驿站,便成了他们诗情流溢和远游行迹的一个汇聚点。
1.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还是 B.逼仄 C.打点 D.潇潇洒洒
2.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
A.甲 B.乙 C.丙
二、名篇名句默写
3.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鲍照在《拟行路难(其四)》中表达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成天自怨自艾的思想的两句是“ , ”。
(2)《拟行路难(其四)》中运用反问语气表现鲍照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两句是“ ? ”。
(3)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开头用比喻的手法对当时“门第决定人生”这一古代的血统论发出愤怒的控诉的两句诗是“ , ”。
(4)“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在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中,描写诗人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是:“ , ”。
(5)杜甫在《客至》中用“ , ”来表达招待不周的歉疚,让人感受到主人竭尽诚意的盛情。
(6)杜甫《客至》中用“ , ”两句,点明了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和来访之前作者的心境。
(7)杜甫《客至》中“ , ”两句以互文手法写出因有客要来,诗人非常高兴,清扫小道,开门待客来。
(8)《客至》中,杜甫笔下的“ , ”写乡村生活率真纯朴的人际关系,颇有陶渊明“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之趣。
(9)黄庭坚《登快阁》中,描绘诗人自己初登快阁时所览胜景,展现自己胸襟怀抱的两句是“ , ”。
(10)黄庭坚《登快阁》中“ , ”两句,透露了诗人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登上快阁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
(11)黄庭坚《登快阁》中“ , ”两句运用典故,表达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超脱和孤傲情怀。
(12)黄庭坚《登快阁》中,表明诗人想摆脱纷乱现实的束缚,追求洒脱自在﹑精神自由的人生境界的句子是“ , ”。
(13)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 , ”两句,描写绵绵的春雨彻夜淅沥,清晨卖花声里透出淡雅的春意,写得形象而又深致。
(14)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 , ”两句写出诗人客居京华,闲极无聊消磨时光的生活状态。
(15)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写作者不愿被京中恶浊所沾染,希望早日回家的两句是“ , ”。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船”和“马”是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陆游《书愤》中“ , ”两句,借此追忆了早年的征战生活。
(2)贾谊在《过秦论》中写,天下诸侯率领百万雄师攻打函谷关,而秦国打开关口迎击诸侯之军,结果是“ , ”。
(3)鲍照在《拟行路难(其四)》中“ ”一句,以多个否定词突显诗人心中的无限愤懑达到了随时都可能喷涌的程度;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下面出现的却是一声低沉的哀叹“ ”,足见门阀制度对人才的压抑。
5.默写。
(1) ,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短歌行》)
(2) ,烟涛微茫信难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 ,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4)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 。(韩愈《师说》)
(5) ?所思在远道。(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6)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搔首踟蹰。(《诗经·静女》)
(7) ,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8) ,便胜却人间无数。(秦观《鹊桥仙》)
(9) ,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
(10)小楼一夜听春雨,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11)心非木石岂无感, 。(鲍照《拟行路难》)
(12)落木千山天远大, 。(黄庭坚《豋快阁》)
(13)《赤壁赋》中以蛟龙寡妇感受突出箫声悲凉幽怨句是: , 。概括曹军攻破荆州顺流东下军容之盛句是“ , ”。写怀才不遇而砍柴打鱼以动物为伴句为“ , ”。
(14)毛泽东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大志,革命气概。《沁园春·长沙》中能充分表现他拥有此大志、气概的句子“ , ”。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唐诗走向高潮,诗歌的特色就表现为更近于自然流露;这乃是艺术上的归真返朴,语言上的真正解放;建安以来诗曾经一度离开了歌的传统,这时便又重新接近起来。若是对照赋是“不歌而诵”的,那么赋的衰亡,岂不也正是歌的复兴的又一佐证吗?绝句的涌现因此成为诗坛上一个新的突破。
②绝句来源于民歌,南北朝民歌中早已出现了大量的绝句,但是诗人中却很少这类的写作,直到盛唐诗歌高潮的到来,绝句才一跃而为诗坛最活跃的表现形式。张若虚以《春江花月夜》一首,便誉满诗坛,正因为这首诗实际上乃是由九首绝句接连而成的,所以特别新鲜活泼。《春江花月夜》属于南朝“吴声歌曲”,原来正是民歌中的绝句,因此张若虚这首诗每四句便换一次韵,全诗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自然地流露出它的飞跃性。飞跃性乃是诗歌语言的基本特征,只是有时隐约有时明显而已。飞跃性的充沛自如,乃是诗歌语言完全成熟的表现,也是诗歌抒情性的丰富涌现。如果说建安以来的五言古诗还难免较多散文的成分,那么绝句也就意味着诗歌语言的更为纯净化;绝句登上诗坛,可说是五七言诗充分成熟的又一个鲜明标志。
③唐人的七言古诗相对的说要比五言古诗活跃得多,就因为五古还不免有时习惯于长期以来过渡性的表现方式,而七古则是全新的。七古正如绝句,也都是随着盛唐诗歌高潮的到来,才一跃而为诗坛的宠儿。五古一般颇少换韵,而七古则是不断的换韵。例如李颀的《古从军行》短短的十二句,就三易其韵,每一韵其实也就相当于一个绝句。七古远自曹丕的《燕歌行》、鲍照的《拟行路难》,就是以歌行起家的,它与绝句在歌的传统上有着一脉相通之处。七古也正如绝句,并不是唐代才有的,而是古已有之;但是都要等到唐诗的高潮时才大显身手,这难道仅仅是偶然的吗?
④律诗也是唐诗走向高潮中形成的一种诗体,它是从长篇律诗即排律中演进而成的。它既与民歌没有渊源,也是不能用来歌唱的;但它在演进中却是沿着一条删繁就简、摆脱铺陈的道路;把繁琐的“四声八病”变为简单易行的平仄律,把沉闷冗长的排比铺陈,变为每首只有八句,而八句中又只有中间四句要求一定要排偶。这就大大提高了诗歌语言的精炼性。排偶作为中国语言文字特有的一种擅长形式,在诗中自然地出现本来也是正常的。七古中就常有偶句,绝句中也是偶然有的,问题在于是否自然。我们不禁要问五言排律既然是“诗赋取士”中规定的诗体,律诗凭借什么力量又能突破它的影响,完成自身的演进与变革呢?答案只能是当时诗坛趋向自然流露的巨大浪潮给予了这解放的力量。那解放的语言,奔放的情操,新鲜的旋律,豪迈的抒情,构成了唐诗最鲜明的色调。律诗是依靠这个力量才从排律中解脱出来,因此比起排律来要洗炼得多、飞动得多,而这又正是与绝句、七古的特色一脉相通的。
⑤绝句、七古、律诗都是唐诗高潮中的新生事物。绝句虽然最为短小,却是最富有生命力的,它是最接近于歌的,最有别于散文的,最“天然去雕饰”的。它登上诗坛,意味着诗歌语言的完全成熟而归真返朴,是唐诗高潮中最鲜明的一颗明珠,最突出的一个标志。
(摘编自林庚《略谈唐诗高潮中的一些标志》)
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绝句来源于民歌,它的涌现成为诗坛上一个新的突破,也体现着歌的复兴。
B.为了追求新鲜活泼的艺术形式,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采用了九首绝句接连而成的形式。
C.绝句登上诗坛,其语言的纯净化与充沛自如的飞跃性,标志着诗歌语言完全成熟。
D.绝句、七古、律诗在歌的传统上一脉相通,它们作为新生事物,在唐诗的高潮中大显身手。
7.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绝句涌现之于唐诗的意义领起全文,也以此收束全文,首尾呼应,使得文章结构严谨圆和。
B.文章以《春江花月夜》《古从军行》的换韵为例,意在论证绝句、七古的成熟标志着唐诗的高潮。
C.第四段结尾运用设问引人思考并提出观点,指出主张自然的创作倾向促使律诗打破了排律的桎梏。
D.文章从绝句本身、绝句与七古和律诗的关系等角度展开,论述了绝句在唐诗高潮中独一无二的地位。.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伶人演唱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的记载可以佐证歌的传统在唐时复兴。
B.我们可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领略诗歌语言的飞动和洗炼。
C.《登高》一诗的颔、颈两联体现了律诗对排律的删繁就简、继承突破。
D.《涉江采芙蓉》一诗具备解放的语言、新鲜飞动的旋律和真挚的抒情。
四、小阅读
9.请谈谈你对《拟行路难(其四)》这首诗前四句的理解。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下列对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的意思是倾倒水于平地,水向四处分流。它从平凡的日常生活现象中揭示深刻的哲理,耐人咀嚼,令人感悟。
B.三、四句是说人生的命运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艾。表面上,这是让人们放宽心胸,承认现实,其实内里蕴蓄着无限的辛酸与愤慨。
C.五、六句是说喝点酒来宽慰自己,再也不去歌唱《行路难》来抒发心中的感慨。
D.七、八句是说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言又止,不再多说什么。结尾两句一纵一收,一扬一抑,就把诗人内心悲愤难忍、起伏顿宕的情绪,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11.下列对《拟行路难(其四)》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鲍照,字明远,东海人,有作品集《鲍参军集》十卷传世。
B.《拟行路难(其四)》是古乐府诗,鲍照对七言诗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C.通过“酌酒”“吞”“踯躅”“不敢”等词,足见作者所忧的是些情感琐事。
D.“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是本诗的名句,写出了底层人士及千千万万不得志者的内心痛苦。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拟行路难(其六)
[南朝宋]鲍照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①几时?安能蹀躞②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③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注】①会:能。②蹀躞:小步行走的样子。③弄儿:逗小孩。
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和《拟行路难(其四)》不同,本诗反映的是诗人仕途的失意与坎坷,且表现形式上纯用赋体,抒情更为真切。
B.诗歌在遣词造句上讲究自然明白,不求艳丽而十分清新,不求堆砌而十分顺畅,不求冷僻而十分浅显。
C.诗歌层次鲜明。起调高亢,中间平和,结语峭拔;有张有弛,抑扬顿挫。五言、七言变换,节奏的起伏跌宕与情感旋律的变化正相应。
D.最后两句诗人直抒胸臆,表达自己怀才不遇,不能报效国家的无奈;同时自宽自解,对门阀制度下“才秀人微”的现象发出不平之鸣。
13.试析“安能蹀躞垂羽翼”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拟行路难十八首(其六)
鲍照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世?安能蹀躞①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注:①蹀躞:小步行走貌。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采用赋体的形式,抒发内心情怀,并指出造成自己怀才不遇的根源是“孤且直”。
B.诗歌的中间转折,退一步想,政治上不得意不如弃官回家休息,与亲人团聚,共享天伦指乐。
C.诗歌的最后两句以自古圣贤的贫贱来自嘲自解,实质上是将个人的失意扩大、深化到整个历史层面。
D.本诗情感抒发委婉含蓄,写法上有张有弛,波澜顿挫,句子有七言和五言,节奏富有变化。
15.本诗诗人如何表现内心的愤懑不平?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①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②踯躅不敢言。
[注]①鲍照:字明远,东海人,《行路难》,是乐府杂曲,鲍照拟做 18 首,歌咏人世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此诗为第四首。②吞声:声将发又止。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拟行路难》受汉乐府的影响,用近乎口语的文字表现深邃的诗意。全诗气势连贯,笔力酣畅淋漓。
B.诗的第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因此诗人已安于命运,不再愁苦。
C.第七句“岂无感”慷慨激昂,第八句“不敢言”又如此无可奈何,在对比中表现出诗人极度的矛盾、痛苦。
D.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再添愁,让读者读之自然生愁。
17.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本诗,并指出全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①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注释:①鲍照:南朝宋诗人,出生于低级士族家庭。当时实行门阀制度,寒族士人普遍在社会上遭到不公平待遇。
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泻于地而东西南北各自流,其命运的走向并不能由水自己来主宰。
B.与水一样,人亦各自有命,诗人认为对此只能“行叹”而“坐愁”。
C.诗人心有激愤,欲借酒自宽、以歌抒怀而皆不可得,可见忧思之重。
D.诗歌前六句五七杂言,欲说还休;末两句连用七言,情如洪水奔涌。
19.清人沈德潜评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请具体说明诗中不曾说破之处。
参考答案:
1.A 2.C
【解析】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词语的运用。考生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正误。A项,“还是”,表示行为、动作或状态保持不变,或不因上文所说的情况而改变。文中说“李白的狂放,除去金樽对月‘将进酒’”“仗剑浩歌‘行路难’”,“将进酒”和“行路难”表现出的都是“狂放”,“还是”用于此处不合语境,应改为“就是”。B项,“逼仄”,地方狭窄,句中是说书斋的狭窄,使用正确。C项,“打点”,收拾,准备(礼物、行装等)。句中用“收拾”意。D项,“潇潇洒洒”,人的举止自然大方。句中形容中国文人出游的状态,使用正确。故选A。
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这是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考生应结合句间的关系辨析符号运用的正误。C项,“一路上访友、拜客,登临名胜,走到哪里把诗文留在哪里”,“访友”和“拜客”之间不能使用顿号,“访友”和“拜客”是并列的谓语,之间应该使用逗号。顿号表示句中的停顿,只限于用在句中并列成分之间,顿号相当于连词“和”,即用顿号的地方,一般可以用“和”字。故选C。
3. 人生亦有命
安能行叹复坐愁
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泻水置平地
各自东西南北流
酌酒以自宽
举杯断绝歌《路难》
盘飧市远无兼味
樽酒家贫只旧醅
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
肯与邻翁相对饮
隔篱呼取尽余杯
落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分明
痴儿了却公家事
快阁东西倚晚晴
朱弦已为佳人绝
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
此心吾与白鸥盟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2)踯,躅;(4)酌;(5)飧,樽,醅;(7)径,蓬;(8)篱;(9)澄;(11)弦;(12)盟;(14)作,戏。
4.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九国之师 逡巡而不敢进 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渡”“逡”“踯躅”等。
5. 青青子衿 海客谈瀛洲 锲而不舍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采之欲遗谁 爱而不见 雕栏玉砌应犹在 金风玉露一相逢 花径不曾缘客扫 深巷明朝卖杏花 吞声踯躅不敢言 澄江一道月分明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侣鱼虾而友麋鹿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衿”“瀛”“锲”“见”“砌”“缘”“踯”“躅”“澄”“壑”“嫠”“舳”“舻”“旌”“樵”“麋”“遏”。
6.A 7.B 8.D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为了追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采用了……”选项因果倒置。原文是“正因为这首诗实际上乃是由九首绝句接连而成的,所以特别新鲜活泼”。
C.“其语言的纯净化……标志着诗歌语言完全成熟”无中生有。原文为“飞跃性的充沛自如,乃是诗歌语言完全成熟的表现”,并未提及绝句语言的纯净化是诗歌语言完全成熟的标志;
D.“……律诗在歌的传统上一脉相通”错。原文第三段为“七古远自曹丕的《燕歌行》、鲍照的《拟行路难》,就是以歌行起家的,它与绝句在歌的传统上所以有着一脉相通之处”,可见七古有继承歌的传统;但原文第四段说“律诗”“它既与民歌没有渊源,也是不能用来歌唱的”,可见律诗与歌没有关系。“在唐诗的高潮中大显身手”也不准确,原文第五段为“绝句、七古、律诗都是唐诗高潮中的新生事物”。
故选A。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意在论证绝句、七古的成熟标志着唐诗的高潮”错,绝句、七古的成熟不是唐诗高潮的标志,原文表述是“绝句、七古、律诗都是唐诗高潮中的新生事物”;文章以《春江花月夜》《古从军行》的换韵为例,意在论证绝句成为唐朝诗坛的宠儿。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D.《涉江采芙蓉》属于五古,原文“唐人的七古相对的说要比五古活跃得多,就因为五古还不免有时习惯于长期以来过渡性的表现方式,而七古则是全新的。七古正如绝句,也都是到了盛唐诗歌高潮的到来,才一跃而为诗坛的宠儿。五古一般颇少换韵,而七古则是不断的换韵”,《涉江采芙蓉》没有换韵,并不能体现解放的语言和新鲜飞动的旋律。
故选D。
9.表面上,诗人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在说人们应该像接受泻地之水一样,接受“人生亦有命”的现实,不必“行叹复坐愁”。实际上,在诗人故作恬淡的语言中蕴含着忿懑不平之气。既然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动,那么人的贵贱不是被家世门第决定的吗?因此,诗人声称安于命运,其实是满腔愁苦。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探究文本中某些问题并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意思是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说,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悲愤抑郁心情。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意思是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既然人的贵贱穷达就好比水流的东西南北一样,是命运注定,那又何必烦愁苦怨、长吁短叹呢?表面上,这是叫人们放宽心胸,承认现实,其实内里蕴蓄着无限的酸辛与愤慨。把社会生活中一切不正常的现象归之于“命”,这本身就包含着无言的控诉。
10.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再也不去歌唱《行路难》来抒发心中的感慨”错误,五六句的意思是:喝酒来宽慰自己,因举杯饮酒而中断歌唱《行路难》。并不是“再也不去歌唱《行路难》”。
故选C。
11.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作者所忧的是些情感琐事”错误。南北朝时期实行的门阀制度,讲求门第出身。选拔官员并不依据才干品德,而是依据门第高下,血统贵贱。贫寒人士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鲍照出身贫贱,虽然渴望建功立业,却不受重用。本诗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酌酒”“吞”“踯躅”“不敢”等词体现出社会现实对于寒微士人的压抑,已经到了让诗人敢怒而不敢言、徘徊难进的地步了。所以诗中表达的是对不平等现象的愤慨,对门阀制度的不满。
故选C。
12.A 13.首先运用比喻修辞,以“垂羽翼”的形象化比喻,来表明自己在重重束缚下有志难伸,有怀难展的处境;其次,使用反问句式,加强了语言的感彩,强化了不甘寂寞、怀才不遇(门阀制度下寒门难仕)的激愤之情。
【解析】12.本题是综合性考查题目,考查理解分析诗歌的内容、手法、语言、情感等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并得出答案。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和《拟行路难(其四)》不同”说法有误。从诗歌主旨、情感上来看,两首诗反映的都是诗人仕途的失意与坎坷。
故选A。
13.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炼句题解答时要理解诗歌内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侧重于把握诗歌流露的情感特质,从而把握其风格特点。解答此题,首先要翻译诗句,理解内容;然后指明手法,并结合内容分析是怎样使用该手法的;最后分析其抒发的情感及表达效果。本题要求分析“安能蹀躞垂羽翼"的表达效果。
“安能蹀躞垂羽翼”的大意是:怎么能裹足不前,垂翼不飞呢?首先,从句式上,“安能蹀躞垂羽翼”采用反问句式,强化了诗歌感情的抒发,结合整首诗歌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不能报效国家的无奈的感情角度,这个反问也突出了自己怀才不遇、不甘寂寞的愤激之情。其次,本句中“蹀躞”,指小步行走的样子。其中“蹀躞”“垂羽翼”表明了自己在重重束缚下有志难伸、有怀难展的艰难处境。这里采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大丈夫失意丧气的状态。据此分点作答即可。
14.D 15.①诗歌以动作描写来展示内心的愤懑不平。“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三个相连的动作表现内心愤懑。②用比喻和反问来表达内心愤懑不平。“垂羽翼”形象的比喻,表明了诗人在重重束缚中有志难伸,有怀难展的处境。反问句的使用也表达一种焦虑和急迫难耐。③诗歌用家庭生活自得其乐的场景来反衬内心的愤懑不平。家庭生活中享受天伦之乐,写的情趣盎然,同官场生活的不自由形成了强烈反差,以此衬托在官场的不得志。④直抒胸臆表达不满和愤懑。诗歌最后两句写出了内心的牢骚和愁怨,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不满。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情感抒发委婉含蓄”错误,本诗情感抒发并不委婉含蓄,“柱长叹息”“安能”“何况我辈孤且直”等都是直抒胸臆,表达愤懑之情。
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对着席案上的美食却难以下咽,拔出宝剑对柱挥舞发出长长的叹息。诗句以“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三个相连的动作动作描写来展示内心的愤懑不平。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大丈夫一辈子能有多长时间,怎么能小步走路的失意丧气?用比喻和反问来表达内心愤懑不平。“垂羽翼”形象的比喻自己像飞鸟折了翅膀一样,表明了诗人在重重束缚中有志难伸,有怀难展的处境。“安能”为反问句,表达一种焦虑和急迫难耐。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早上出家门与家人道别,傍晚回家依然在亲人身边。“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在床前与孩子玩耍,看妻子在织布机前织布。诗歌用家庭生活自得其乐的场景来反衬内心的愤懑不平。家庭生活中享受天伦之乐,写的情趣盎然,同官场生活的不自由形成了强烈反差,以此衬托在官场的不得志。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自古以来圣贤的人都生活得贫贱,更何况我这样的清高孤寒又正直的人呢 诗人由古代圣贤的厄运联想到自己的不幸,不禁扼腕长叹,写出了内心的牢骚和愁怨,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不满。激愤中又带着几分无可奈何的怅恨,显得异常沉痛。
16.B 17.①本诗开篇一二句以泼水于地各自横流起兴,以习见的平常无奇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以引出诗人对社会人生的百般感慨。
②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借以喻指人生命运的不可测,生动形象,自然引出其后的基于人生感慨的抒情。
③全诗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哀叹,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悲愤不平,抨击了黑暗不公的现实,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
B.“诗人已安于命运,不再愁苦”错误。“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意思是“人生也是有宿命的,怎么能在行走,坐着而叹息又哀愁呢”,诗人虽声称安于命运,其实是满腔愁苦。并非真的“安于命运”。
故选B。
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的技巧和诗人的情感的能力。
首先要明确“比兴”这一概念,然后结合具体的诗句赏析,同时分析诗歌的情感。
诗歌开头两句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某种人生哲理。
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不同处境下高低贵贱的人。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读者惊疑的气势,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悲愤抑郁心情。诗的结尾,作者才吐出真情:“心非木石岂无感”。写到这里,诗人心中的愤懑,已郁积到最大的密度,达到了随时都可能喷涌的程度。尽情宣泄,放声歌唱,已不足以倾吐满怀的愁苦了。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下面出现的却是一声低沉的哀叹:“吞声踯躅不敢言!”到了嘴边的呼喊,却突然“吞声”强忍,“踯躅”克制住了。社会政治的黑暗,残酷无情的统治,窒息着人们的灵魂。社会现实对于寒微士人的压抑,已经到了让诗人敢怒而不敢言、徘徊难进的地步了。
有许许多多像诗人一样出身寒微的人,也只能像他那样忍气吞声,默默地把愤怒和痛苦强咽到肚里,这正是人间极大的不幸。而这种不幸的根源,已经是尽在言外,表现得很清楚了。所以,前文中“人生亦有命”的话题,也只是诗人在忍气吞声和无可奈何之下所倾吐的愤激之词。诗人借助这些内容表达了对自身命运的哀叹,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悲愤不平,抨击了黑暗不公的现实,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18.B 19.①诗歌一二句表达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之情,但并未说破,而是运用比兴手法,借水因地势而流向不同比喻人因出身而贵贱有别。②诗歌五六句不直接表达诗人对遭受不公平待遇的愤慨,而只描写自己酌酒自宽,举杯断歌的动作情态。③诗歌末句表达现实的苦闷和无奈,但并不直接抒发,而是通过“吞声”“踯躅”两个细节婉曲表达。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只能‘行叹’而‘坐愁’”错误。“安能行叹复坐愁”意思是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安能”是表示反问。
故选B。
1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语言特点的把握能力。
根据注释我们可以知道鲍照生活的时代实行门阀制度,寒族士人普遍在社会上遭到不公平待遇,而鲍照出生于低级士族家庭。诗歌一二两句写到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运用了比兴手法,借水因地势而流向不同比喻人因出身而贵贱有别。所以虽然表达了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之情,但并未说破。
诗歌五六两句写到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唱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作者喝酒的原因是因为遭受了不公平的待遇而酌酒自宽。所以这两句不直接表达诗人对遭受不公平待遇的愤慨,而只描写自己酌酒自宽,举杯断歌的动作情态。
诗歌的最后两句写到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所以诗歌末句表达现实的苦闷和无奈,但并不直接抒发,而是通过“吞声”“踯躅”两个细节婉曲表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