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殇》教案2023—2024学年中职语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一《国殇》教案2023—2024学年中职语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册

资源简介

国殇
【学习目标】
1. 体会文中楚国将士们不屈的战斗意志,勇毅爱国精神,感受屈原对他们热烈的赞颂与哀悼之情。
2.通过诵读研讨,了解楚辞的一般写法及形式特点,培养学生分析诗歌的能力。
3.理解“国殇”的含义及对壮烈战争场面的细致描写。作者如何运用场面描写渲染悲壮的气氛。
【教学重难点】
1.感受壮烈的战争场面,体会战士们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
2. 理解“国殇”的含义及对壮烈战争场面的细致描写。
3.作者如何运用场面描写渲染悲壮的气氛。
一、课前知识梳理
1.课文字词
毂(gǔ) 旌(jīng) 躐(liè) 行(háng) 骖(cān) 殪(yì)
霾(mái) 絷(zhí) 枹(fú) 怼(duì) 挟(xié)
2.朗读断句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诗歌每一句都有一个“兮”字,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的“啊”或“呀”,在句中一般表停顿。所以,当我们读的时候,应该在此稍作停顿,切记不可读破。而要理解诗歌的朗读情感,则需要我们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来明确。
全诗的感情基调——“悲壮”,是从惨烈的战争描写和对阵亡将士的赞美感受出来的。
3.作者作品
屈原,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学识渊博,善外交辞令。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
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将屈原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屈原的出现,标志这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屈原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他创作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长生了深远影响。
4. 关于《楚辞》
《楚辞》是《诗经》后的第二个高峰,也是我国古代诗歌的巨大而丰富的源头之一,《楚辞》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有着十分主要的作用。《楚辞》是以屈原为代表的一种新体诗,屈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进步的政治主张,与黑暗势力不妥协的精神,都体现在他的诗作中。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九歌》《远游》《下居》《泱父》共25篇。屈原的代表作是《离骚》,因此后人提到楚辞又称为“骚体诗”。
《国殇》选自《九歌》,《九歌》原为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楚辞》中的《九歌》,是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共十一篇。《国殇》是《九歌》中唯一一篇祭祀人鬼的作品,也是我国最早、最著名的一篇歌颂爱国主义、歌颂牺牲精神的光辉诗篇。
5.创作背景
所谓“国殇”,就是指悼念为国家牺牲的英勇将士们。
屈原把这些人鬼和天神、地袛同等祭祀表达了对那些为国牺牲的将士怀着无限的崇高敬意。
据说,诗人是为楚怀王十七年(前312),秦大败楚军于丹阳、蓝田一役而写。据不完全统计,在屈原生前,楚国就有15万以上的将士在与秦军的血战中横死疆场。
古代将尚未成年(不足20岁)而夭折的人称之为殇,也用以指未成丧礼的无主之鬼。按古代葬礼,在战场上“无勇而死”者,照例不能殓以棺柩,葬入墓域,也都是被称为“殇”的无主之鬼。在秦楚战争中,战死疆场的楚国将士因是战败者,故而也只能暴尸荒野,无人替这些为国战死者操办丧礼,进行祭祀。这是在这一背景下,屈原创作了这首不朽名篇。
6.结构梳理
叙述:1-10句;描述激战的过程和将士们英勇战斗血染沙场的情景
赞颂:11-18句;抒发对牺牲将士的哀悼与颂扬。(战后)
二、课堂探究
(一)翻译全诗
第一节:
操吴戈兮披犀甲, 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 矢交坠兮土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 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 援玉桴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 严杀尽兮弃原野。 手拿着吴戈啊,身披犀牛皮做的铠甲, 战车交错啊,短兵相接。 旌旗蔽日啊,敌兵多如云, 箭矢纷纷坠落啊,战士奋勇争先。 敌人侵犯我阵地啊,践踏我们的队列, 左边的骖马倒地而死啊。右边的骖马被砍伤。 战车两轮陷于地啊,绳索绊住马足, 手拿玉槌啊,敲起响亮的战鼓。 老天怨恨啊,威严的神灵愤怒, 将士们残酷搏杀全部战死啊,尸骨弃于原野。
第二节:
出不入兮往不反, 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 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 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 子魂魄兮为鬼雄。 英雄们此去啊,就没打算生还, 原野辽阔渺茫啊,灵魂想返乡而路途太遥远。 佩带着长剑啊,夹持着秦弓, 身首已分离啊,壮心不改。 战士确实勇敢啊,又威武无比, 始终刚强啊,没人能侵犯。 将士身虽死啊,精神永世存, 您的魂魄在啊,死了也是鬼中豪杰。
(二)重点问题
1.听歌曲,并解题,落实“屈原”、“楚辞”、“国殇”三个知识点。
【明确】
(1)屈原, 战国末期楚国人,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开创了新诗体——楚辞,句式上整齐精练,七字一句,每句中第四个字都用“兮”字这样相同的句式。代表作《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国殇》是《九歌》中唯一一篇祭祀人鬼的作品,也是我国最早、最著名的一篇歌颂爱国主义、歌颂牺牲精神的光辉诗篇。
(2)“楚辞”有两种含义:
一是诗体名。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诗人创造的一种新诗体。这种诗体大量运用楚地的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有浓厚的楚国地域文化色彩。楚辞的感情热烈奔放,充满奇幻的想象,创造了一幅幅瑰丽的图景,表达对理想的追求,富有浪漫主义的精神特质。楚辞常用香草美人象征美德、才华、明君等,这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重大影响。楚辞形式自由,句式参差错落、灵活多变。
二是诗歌总集名。《楚辞》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而成的一部诗歌总集,以屈原作品为主,如《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还收录了宋玉、淮南小山等人的作品。《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后人将其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3)“国殇”指为国家牺牲的将士,屈原把这些人鬼和天神、地祗同等祭祀表达了对那些为国牺牲的将士怀着无限的崇高敬意)
2. “操吴戈兮被犀甲”一句处于全诗开头,有何作用?借用“吴戈”“犀甲”二词,是不是要说明楚军装备的精良?
【明确】首句“操吴戈兮被犀甲”。吴戈,是吴国制造的戈。吴国在古代以制造锋利的武器著名。有名的宝剑干将、镆铘就出在吴国。犀甲,是犀牛皮制做的铠甲。《周礼 冬官考工记 函人》记载:“犀甲寿百年。”(《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本)
但作者此处用“吴戈”、“犀甲”二词,并不是要说明楚军装备的精良,而是要描绘出楚国将士的雄姿。而描绘将士的雄姿,恰又为下文描写他们牺牲之壮烈打下了基础:这是一群英雄战士奔赴战场,去和敌人作殊死的战斗。因此,开头这一句对楚国将士雄姿的描绘,对全诗悲壮气氛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
3. 哪一句说明战斗打响?
【明确】车错毂兮短兵接
4.带着下列问题,思考诗人是如何描写激战过程的。
①找出分别描写敌军和楚军将士的词或句子。
【明确】
敌军:旌蔽日兮敌若云,
敌军:凌余阵兮躐余行,
楚军:矢交坠兮土争先。
楚军:左骖殪兮右刃伤。
楚军:霾两轮兮絷四马,
楚军:援玉桴兮击鸣鼓。
敌方——“旌蔽日兮敌若云”“凌余阵兮躐余行。”(来势汹汹、人数众多、 气势逼人) 楚军将士——“矢交坠兮士争先”“左骖殪兮右刃伤。”“援玉枹兮击鸣鼓”。 “严杀尽兮弃原野” (冲锋陷阵、浴血奋战、战死沙场)
②楚军将士是在如何的状态下“士争先”的?
【明确】矢交坠兮
③楚军将士是在一种什么样的情况下“援玉枹兮击鸣鼓”的?
【明确】“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由于寡不敌众,楚军阵地被冲破了,驾着战车的骖马被打死打伤,战车的车轮陷入泥潭之中,战马被绊倒了。但是将士们仍然手持鼓槌,鸣鼓进攻。
④赏析“旌蔽日兮敌若云”所用的修辞手法以及这一句的表达效果。
【明确】“旌蔽日兮敌若云”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是说敌人的旌旗遮天蔽日,他们人数众多,远远超出了我军之上,像是被狂风驱赶的满天乌云,黑压压地向我方阵地涌了过来。这一句不仅写出了敌人的强大、声势的凶猛,以反衬楚国将士的英勇无畏;同时也是用浓笔重墨,描绘出了浓烈的战场气氛: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增强了全诗的悲壮色彩。
5. 找出诗中情感表达最强烈的诗句,体会它们的含义。结合创作背景,说说诗歌塑造了怎样的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点拨:先结合楚国与秦国的战争背景,特别要了解在屈原生前,楚国就有15
万以上的将士在与秦军的血战中战死疆场,再结合对屈原本人的理解,就容易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明确】情感强烈的诗句:“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
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作者描写了如此激烈、惨烈、壮烈的战争场面,着力抒发了对楚军将士的悼
念、崇敬和颂扬。——爱国情怀
6. 《国殇》是一首悼亡诗,读完这首诗,你感觉悲哀吗?
【明确】作品虽然是一首殇歌和挽歌,叙述一场全军覆没的战争,但作品并没
有弥漫着悲哀的情绪,反倒给人以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感受。
7. 诗歌为什么以“国殇”为题,结合全诗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国殇”的意思是为国战死者。楚军将士们是为国捐躯,他们具有英雄的气概和壮烈的精神,诗人深切地哀悼、祭奠他们,用“国殇”表示对将士们的敬意。
8.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场战争,你会选用哪个词?
【示例】
激烈: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余行。
惨烈: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悲壮: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英勇: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9. 找寻背景音乐,配乐朗诵《国殇》
【示例】
慷慨悲壮的古琴乐曲,例如《十面埋伏》。
10. 《国殇》的精神让你产生了哪些联想?你会想到曾经学过的哪篇文章、哪首诗、哪首歌、哪个人物或哪部影视剧?
点拨:拓展联想,将几千年来各种表现家国情怀的文学艺术作品进行初步梳理,拓展作品思想情感理解的外延。
【示例】
诗歌 陆游《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王昌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毛泽东《秦娥月·娄山关》“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歌曲 《精忠报国》
电影 《英雄》
电视剧 《亮剑》
(三)主旨把握
全文经过对激烈、悲壮的战争场面的描述,赞扬了为国牺牲的将士们的英勇气概和勇敢献身的精神,表达了楚国人民对死去将士们的崇高敬意,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艺术特色
1.《国殇》选材气势恢宏,场面庞大,情绪表达悲壮激昂,振聋发聩,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受。特别是“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等诗句,通过描写战场上激烈拼杀的血腥场景。成功地塑造了英勇战士的群像,让我们感受到楚军将士宁死不屈、虽败却精神不倒的大无畏精神,充分体现了屈原对楚国的热爱和对楚军将士无限崇仰的真挚情感。
2.运用多种手法,生动再现了悲壮激烈的战斗场面。如第1节中,短短十句,诗人将概括叙述和具体描写紧密结合,将动态描绘与静态画面紧密结合,将暗写敌人凶猛与明写楚军奋勇紧密结合,互相补充、映衬,使当时的战斗场面如同浮雕般凸现在读者面前。诗中还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来形容敌方人多势盛,渲染战斗气氛,对将士们面对强敌不畏惧的精神起到了侧面烘托的作用。
3. 全诗句式齐整精练,增强了作品的庄严肃穆感。诗歌七字一句,每句中第四字又都采用语气词“兮”,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使全诗情感表达愈显庄重。特别是最后两句“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将诗人对爱国将士们的崇敬之情推向了高潮,强化了全诗的悲壮美。
三、“提示与练习”答案
1.本题意在引导学生通读全诗,把握诗作内容,理清结构层次,领会主题。
【提示】
解答本题时,首先应在查找资料、对照注释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梳理文本,其次要准
确把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再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组织。
【参考答案】
第一层(前十句):叙述激烈的战斗过程和楚国将士奋勇抗敌血染沙场的壮烈场面。
第二层(后八句):表达对阵亡将士的深切悼念,赞颂他们勇武刚强的爱国精神。
第一层叙述为第二层抒情的基础,第二层抒情为第一层叙述的升华,两者有机联系,互相映衬,歌颂了楚国阵亡将士的英雄气概和炽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本题意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国殇》独特的语言风格。
【提示】
解答本题时,先要反复诵读诗句,体会句式与节奏特色;其次要对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深入分析,感受或华美或朴实的辞藻特点;再根据语意,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参考答案】
(1)写楚军身处劣势伤亡惨重,仍然不断击鼓进军。表达了对楚军将士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精神的赞颂。
(2)写出了楚军最终寡不敌众、全部战死的悲壮场面。表达了对楚军将士战败而亡、卧尸荒野的痛心与愤怒。
(3)写楚军将士身虽已死,但英灵不灭。表达了对楚军将士生是人杰、死为鬼雄的爱国主义精神的高度赞美。
3.本题意在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叙写战争的艺术特色。
【提示】
解答本题时,首先要通过联想想象,完整而有层次地再现激烈的战争场面;其次要找寻诗中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的语句,体会他们刻画描写的生动场景;最后要品味多种描写手法相结合在塑造形象、抒发情感方面的作用。
【参考答案】
诗歌前半部分叙述激烈的战斗过程和楚国将士奋勇抗敌、血染沙场的壮烈场面。其中的动态描写是“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蹭余行,左骏殖兮右刃伤。霾两轮兮萦四马,援玉袍兮击鸣鼓”,写出了在敌方旌旗蔽日、箭矢如雨的形势下,楚国将士被坚执锐、奋力冲杀、援袍击鼓、英勇进击的激战场面。“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则是静态刻画,写出激战后楚国将士尸横原野的惨烈荒凉。一动一静,互为映衬,强化了战争的悲壮与惨烈,生动地展现了楚国将士面对强敌毫不畏惧、英勇搏杀、战死沙场的英雄气概和炽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