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变化主要表现,加深对资本主义本质的理解,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认识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3.了解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在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的主要举措及变化的原因,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4. 通过学习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借鉴,培养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重点: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国家的宏观调控,科学技术的新发展,社会结构的新变化,“福利国家”。难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新课导入】出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的徽标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徽标,由战后形成的维持国际上金融、投资和贸易等领域协调的国际组织导入新课。这些国际组织是协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这些组织通过大国相对平等的协商,采取市场干预行动,协调利益,维护战后经济秩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呢?让我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新课讲解】国家的宏观调控变化一:国家的宏观调控[概念释义]:国家在经济运行中,对社会经济总体的调节与控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的调整,谋求资本主义发展。(一) [史料探究]: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宏观调控的背景史料一: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修改了传统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应当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政府必须放弃自由放任主义,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发挥其重要作用,成为“看得见的手”。——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史料二:就在西方世界遭遇经济危机的时候,新生国家苏联却实施了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从农业国一跃成为工业国,整个社会一派欣欣向荣。苏联五年建设计划的成功引起了西方政治家和经济学家的高度关注。——《大国崛起》史料三:20世纪中期以后,科技开发与研究日益社会化。一些科技项目的开发和研究,往往需要跨学科、跨部门的协同配合;一些大规模公共设施的建设更是投资巨大、回报率低,私人垄断资本要么无能为力,要么不愿进行投资建设。——《资本主义史》原因梳理·⑴惨痛教训——经济大危机与自由放任经济政策⑵实践经验——罗斯福新政(实践成功的例证)⑶理论基础——凯恩斯主义⑷外部因素——苏联的强大(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⑸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⑹现实需求——战后经济破败,需要发展[升华点拨]:一项新的经济政策的出台,是历史与现实的选择与需求的结果,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产物,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结晶。(二)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宏观调控措施①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需求。②制订经济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③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等等。(三)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结果方法突破:表格对比表1:表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1950-1973 1974-1982GDP年增长率 6% 2.4%通货膨胀率 3.4% 9.9%得出结论: 50-70年代初,“黄金时代”。7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进入“滞胀”阶段 。(四)20世纪70年代后的调整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削减社会福利开支,出售部分国有企业。(五) 战后国际经济秩序的维护方法突破:关注教材,理解教材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国际经济组织,加强在金融、投资和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协调。通过大国相对平等的协商,采取市场干预行动,协调利益,维护经济秩序。[深化拓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贷款主要用于稳定国际汇兑,保证各国汇率的稳定;而世界银行提供的贷款主要是用于促进世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是短期贷款,是一个调节机构;而世界银行提供的是长期贷款,是一个发展机构。[升华点拨]:对国家的宏观调控的认识问题1:资本主义国家有了国营企业后,有人惊呼“资本主义国家马上要变成社会主义了”,你怎么认为? 问题2:西方国家用计划调节经济,能不能说他们已经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了呢?[加深理解]:西方国家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仍然是资本主义私有制;西方国家的经济计划是指导性的,运行过程仍然以市场调控为主,而苏联的经济计划是指令性的。国家宏观调控本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科学技术的新发展3.科学技术的新发展(1)条件①政治保障:资本主义发展相对稳定;②理论支持:20世纪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如相对论的提出和量子力学的发展,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引向了微观领域;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问世;③社会条件:二战中的军事需求、战后军备竞赛和发展经济的要求。(2)表现① 原子能的开发利用;② 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互联网的建立;③ 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迅速发展;④ 各种新材料的出现;⑤ 生物工程技术的突破等。(3)作用这些新的科技成果使社会发展进入信息时代,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4.社会结构的新变化(1)原因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用图示阐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社会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2)表现① 农业和工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下降,从事服务业人口所占比重上升。②“中间阶层”人数增加中间阶层:是来自社会分层理论的一个概念。自20世纪40年代起,西方几个主要的现代化国家的社会分层结构中,均先后出现了以管理人员和公职人员为主的新中间阶层,亦称“中产阶层”、“新中产阶级”。20世纪80年代以来,稳定保持在发达国家人口比例的25%-30%左右,已成为推动现代化社会发展、引导社会消费、稳定社会形势、定型社会规范及主流社会价值观的主体力量。社会结构的新变化1.国家的宏观调控(1)国家宏观调控的释义是政府对国民经济的总体管理。它是国家在经济运行中,为促进市场发育、规范市场运行,利用经济政策和法规、信息导向、规划引导和必要的行政干预,对社会经济总体的调节与控制。(2)国家宏观调控的背景①对经济危机与战争的深刻反思材料一 在二、三十年代的大危机中,由于没有制度性的协调平台,各国以邻为壑的危机对策不仅大大加深了危机,而且也成为导致新的世界大战的重要因素。——章百家《对20世纪战争与和平的思考》材料二 战争给英国带来的是“胜利与悲剧”。“现在的欧洲是什么呢?它是一堆瓦砾,是一个藏骸所,是瘟疫和仇恨的发源地......即使我们卖掉了我们的全部黄金和国外资产,也不能付清订货的一半贷款。”——英国首相丘吉尔在1947年的讲话②社会主义的冲击与影响就在西方世界遭遇经济危机的时候,新生国家苏联却是风景那边独好。从1928年到1932 年,也就是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大萧条的那几年,苏联实施了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从农业国一跃成为工业国,整个社会一派欣欣向荣。苏联五年建设计划的成功引起了西方政治家和经济学家的高度关注。——《大国崛起》③罗斯福新政提供成功案例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立即实行“新政”。他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力加强国家对金融、农业、工业、社会救济、公共工程以及财政等方面的干预,使美国政府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④凯恩斯主义提供理论支持当商品供给大于需求时,政府就应当通过举办公共工程、降低利利率等刺激消费和增加投资;当需求大于供给时,就采取相反的措施。政府必须放弃自由放任主义,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这是对传统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的一次革命。——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知识小结:(3)国家宏观调控的措施学生看书,自主归纳:① 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需求;② 制订经济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③ 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1946年杜鲁门签署《1946年就业法》,调节就业和失业;削减军费支出和国家投资基本建设。二战后,英国通过法令把英格兰银行、民用航空、煤矿、铁路等8个部门收归国有。戴高乐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强有力干预与管理,国有化重点是煤炭、电力、钢铁等六个基础部门,并为基础工业部门规定为期四年的生产指标,法国经济迎来“辉煌的30年”。1955年,日本出台第一个长期发展经济《经济自立五年计划》。1960年日本政府制定《国民收入倍增计划》,重点是充实社会资本,改善公共设施,社会保险“从救贫转向扶贫”,把人才培养纳入“计划”。——摘编自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4)国家宏观调控的发展阶段①二战结束至70年代初期:取得一定成效,经济增长较快② 20世纪70年代:出现“滞胀”(经济增长停滞、通货膨胀严重)现象③ 20世纪80年代:进行调整,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政府并不能解决问题,政府本身就是问题。 ——美国总统里根1957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所占比例表2.构建国际经济体系1943年4月,罗斯福授意雷斯特·戴维斯在《星期六晚邮报》上发表《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一文,透露了罗斯福对战后世界安排的设想。他要求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符合美国利益的世界政治与经济秩序。具体措施有二:一是组建一个美国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普遍性的国际组织即联合国;二是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经济体系。——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当代卷》(1)构建国际金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2)构建国际贸易体系——“关贸总协定”(一)“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5.建立福利国家(1)福利国家的含义与实质① 含义:是指国家通过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通过加大社会服务开支,保证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公共福利。② 实质:国家干预社会财富再分配(2)建立福利国家的目的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维护资本主义统治。(我们的)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如果自由社会不能帮助众多的穷人,就不能保全少数富人。——美国总统肯尼迪(3)福利国家的发展历程福利国家的成功实践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罗斯福新政采取的加强社会保障措施。20世纪40年代后期到50年代,是福利国家的形成阶段。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迎来经济发展的黄金阶段,采取加强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战后初期,那些遭受战争巨大破坏的国家,都处于社会产品严重短缺,人民生活十分困难的状态。这些国家的政府,开始建立起适应当时经济恢复和发展需要的“福利国家制度”。60年代到70年代初期,是它的日渐完备阶段。这时,随着经济比较迅速的发展和社会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资产阶级进一步推行“高福利”政策,使政府举办的社会福利项目增多,开支空前增长。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陷入滞胀的困境,庞大的社会福利开支愈益成为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许多国家的政府开始对“福利国家制度”进行调整或“改革”,竭力控制和削减社会福利开支,同时减少对经济的干预。福利国家的建立和发展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及经济政策密切相关。(4)评价福利国家展示材料: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了一系列抑制贫富差距的税收政策、扶贫计划以及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通过对国民收入再分配,引起西方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的重大变化,工人的生活早已不再是“贫困的积累”,衡量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在当今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大都在0.4以下 。——《从混合经济形成看两大经济思想体系融合》蔡继明美国人口普查局定义的3700万“穷人”中展示的却是另一种景观:他们不仅有足够的食品,还拥有彩电、冰箱、洗衣机……每月可领到生活补助,可以免费医疗…… 。——《市场报》另一只眼看美国积极影响:缓和收入分配不平等,保持社会稳定起到一定积极作用。展示材料:(英国)社会福利计划的各项开支占到了公共支出总额的50%。……(瑞典)主要靠借债和赤字预算来维持社会福利的各项开支。……在各国社会福利开支仍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70%以上的美国人反对政府在福利救济方面花更多的钱。——陈银娥《现代社会的福利制度》英国最懒家族。英格兰西北小城布来克朴的麦高雷一家一母五女,六人都不外出工作,她们和8条宠物狗住在一套政府提供的房子里,收入居然也近3万英镑,被称为英国最懒家族。虽然年入3万英镑现钞,她一家居然还不知足,抱怨住的太挤,正申请更宽敞的大福利房。——《生活日报》消极影响:增加财政支出,政府不堪重负;助长了惰性,降低了人们工作的积极性。【合作探究】怎样做才能使福利国家更长久?社会福利制度健全与完善要和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相匹配,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兼顾公平的同时,又要注重经济发展的效率;引导人们的进取心……【板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