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课件(共16张PPT)-《建筑施工技术》同步教学(北京理工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绪论 课件(共16张PPT)-《建筑施工技术》同步教学(北京理工版)

资源简介

(共16张PPT)
绪论
0. 1课程性质、任务与学习方法
建筑施工技术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是研究建筑工程中各主要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方法、施工原理和施工工艺的一门应用科学。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建筑施工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原理,能根据各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特点和施工条件,合理地选择施工方法和施工机具,编制施工方案,并具有独立分析和进行一般建筑工程施工的能力。
建筑工程施工通常按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和分项工程组织实施。一个单位工程由许多分部工程(包括子分部工程)组成,如地基基础工程、砌体结构工程、混凝土结构工程、钢结构工程、屋面工程、地下防水工程、装饰工程等;每个分部工程又由若干个分项工程组成。每个分项工程都可以采用不同的施工方法、施工工艺、施工机具来完成。
下一页
返回
绪论
研究如何合理地选择施工方法、施工工艺、施工机具,以求最便捷、最经济地完成施工任务,这些都属于施工技术的范畴。
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所学内容涉及建筑材料、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构造、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等课程的知识,以及国家现行规范、规程的规定和要求。因此,要学好本课程,首先应当掌握上述课程的基本知识,为本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其次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除理解和掌握课堂讲授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外,还应重视课程实训和顶岗实习等实践环节,并及时认知和学习有关规范和规程,把握施工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绪论
0. 2我国建筑施工技市发展概祝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建设中的支柱产业之一,是相关行业赖以发展的基础性先导产业,而建筑施工技术是建筑业发展的力量和源泉。
新中国成立初期,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我国的建筑施工技术有了很大提高。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进行了156项重点工程建设;北京建造了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民族文化宫等十大建筑。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受国家经济困难及“文化大革命”影响,建筑业出现低潮,企业发展萎缩。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建筑业在全国(尤其是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局面,从而带动了施工技术的大发展。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绪论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全国建筑业持续、稳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建设了一大批规模宏大、结构新颖、施工难度大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如鸟巢、水立方等北京奥运建筑,中国馆、世博中心等上海世博建筑,以及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高492 m, 101层,世界第三高楼)、南京紫峰大厦(450 m, 89层,世界第七高楼)等世界著名超高层建筑,广州新电视塔(高600 m,世界第三高塔)、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塔高468 m,世界第五高塔)等世界著名高塔,北京南站(建筑面积420 000 m')、南京南站(48 000 m)、上海虹桥站(420 000 m) ,武汉站、广州南站(486 000 mz)等一大批高铁站房。它们无论是在技术、质量、工期上,都可以与国外同类工程相媲美,同时也对我国施工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使我国施工技术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绪论
目前仅北京市每年在施面积都超过1亿平方米,相当于新中国成立前全北京原有建筑面积的6-7倍,全国包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及许多中型城市都是日新月异,即使在一般县级城市,高层建筑和标志性建筑也纷纷拔地而起。
我国施工技术、施工水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工程施工技术有了较大进步,实现了土方机械化施工(包括挖运及回填);解决了桩基和大体积混凝土施工问题;研究和开发了深基坑的多种支护新技术,如土钉墙、地下连续墙、逆作法施工等。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绪论
2)模板技术推陈出新,有了较大发展,如用于一般工程施工的中型组合钢模、钢框木(竹)胶合板,用于高层、超高层结构施工的大模板、滑模和爬模等成套模板工艺,以及用于现浇梁板结构施工的早拆模板体系等。
3)粗钢筋连接技术有了新的突破,如闪光对焊、电渣压力焊和气压焊等焊接技术,以及套筒挤压连接和直螺纹连接技术等。
4)混凝土施工机械化水平和预拌混凝土有了迅速发展,如混凝土搅拌运输车、混凝土输送泵和混凝土布料杆等施工机械和高强度、高性能混凝土的使用。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绪论
6)装饰、防水工程得到迅速发展,如在装饰、装修工程中采用的玻璃幕墙、石材幕墙、金属幕墙、清水混凝土等施工工艺;在防水工程中采用的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防水涂料等新材料和防水新工艺。
6)钢结构施工技术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大型塔式起重机的使用,使3层一节的钢柱得以吊装就位,高强度螺栓连接代替部分焊接,成为钢结构安装的主要手段之一。
7)现代科学技术已在高层建筑施工中逐步得到应用。如采用激光技术作导向对中和测量;采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土方开挖监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的测温、滑模施工中的精度控制等。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绪论
0. 3建筑施工规范、规程简介
0. 3. 1系列施工类规范出台的背景
我国建筑施工类规范的建立和发展,与工程技术的进步、实践经验的提高和社会对工程质量要求的提高是密不可分的。
1966年我国发布实行了第一套“施工及验收规范”,之后又对其进行了多次修订。1983年全面修订了“施工及验收规范”;1988年发布实行了“质量检验评定标准”。2002年发布实行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14项系列规范(简称“2002年版”规范)。目前,我国又进入了新一轮规范修订期。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绪论
其中,2002年版”规范是将“施工及验收规范(1983年版)”和“质量检验评定标准(1988年版)”合并,组成了新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体系(图0-1),以统一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验收方法、质量标准和程序。该系列规范修订的指导原则是“验评分离、强化验收、完善手段、过程控制”,具体来讲,就是将原“验评标准”中有关“验收”和“评定”的内容分开,把验收部分内容与原“施工及验收规范”中的验收部分内容合并起来,形成新的质量验收规范;将原“验评标准”中评定部分内容修订为建议性的工程评优标准;将原“施工及验收规范”中施工工艺部分的内容修订为建议性施工工艺指南,并与施工工法相呼应。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绪论
0.3.2规范体系
工程质量施工规范体系由“质量验收规范”、“施工工艺指南”和“评优标准”共同构筑,它们的功能如下:
1.质量脸收规范
质量验收规范是建筑工程必须完成的最低质量要求,是施工单位必须达到的施工质量标准,也是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进行验收的依据,在整个规范体系中属于强制性的标准。
2.施工工艺指南
施工工艺指南包括施工技术规范、操作规程、施工工法等,是指导企业进行施工操作的推荐性标准或企业内控标准,是企业在统一“验收规范”尺度下进行竞争的法宝。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绪论
施工技术类规范从2002年规范架构体系上已经进行了规划,但是为了对企业不加以过多约束,而采用了“不求过程只求结果”的原则。近年来,根据建筑业发展需要和工程建设标准体系要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先后立项编制了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地基基础等方面的施工规范。目前,国家已发布实行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 506662011)和《钢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 50755-2012)两个施工技术规范。
3.评优标准
评优标准作为行业推荐性标准,主要为企业施工水平提供评价依据,鼓励企业创造优质工程。评优标准是为了鼓励企业创造出优质的工程,是政府、行业协会及社会中介机构对工程评定优质工程的准绳,是企业树信誉、创牌子的途径,与质量评定体系相呼应,如鲁班奖、詹天佑奖、国家优质工程奖等。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绪论
0.3.3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中的有关术语
1.建筑工程质量
反映建筑工程满足相关标准规定或合同约定的要求,包括其在安全、使用功能及在耐久性能、环境保护等方面所有明显和隐含能力的特性总和。
2.验收
建筑工程在施工单位自行质量检查评定的基础上,参与建设活动的有关单位共同对检
验批、分项、分部、单位工程的质量进行抽样复验,根据相关标准以书面形式对工程质量达到合格与否做出确认。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绪论
3.进场验收
对换、进入施工现场的材料、构配件、设备等相关标准规定要求进行检验,对产品达到合格与否做出确认。
4.检验批
按同一的生产条件或按规定的方式汇总起来供检验用的,由一定数量样本组成的检验体。
5.检验
对检验项目中的性能进行量测、检查、试验等,并将结果与标准规定要求进行比较,以确定每项性能是否合格所进行的活动。
6.见证取样检测
在监理单位或建设单位的监督下,由施工单位有关人员进行现场取样,并送至具备相应资质的检测单位所进行的检测。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绪论
7.交接检验
由施工的承接方与完成方经双方检查并对可否继续施工做出确认的活动。
8.主控项目
建筑工程中对安全、卫生、环境保护和公众利益起决定性作用的检验项目。
9.一般项目
除主控项目以外的检验项目。
10.抽样检验
按照规定的抽样方案,随机地从进场的材料、构配件、设备或建筑工程检验项目中,按检验批抽取一定数量的样本所进行的检验。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绪论
11.观感质量
通过观察和必要的量测所反映的工程外在质量。
12.强制性条文
强制性条文是指直接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人身健康、环境保护和其他公众利益的必须严格执行的强制性规定,并考虑了保护资源、节约投资、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政策要求。规范中的强制性条文用黑体字表示。
上一页
返回
图 0-1
返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