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历史 年级 高二 学期 春季课题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教科书 书 名:选择性必修3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学目标1.通过相关史料,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凿空”意义(素养目标:史料实证); 2.根据地图,梳理欧亚大陆各条重要商路的路线和基本状况(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3.通过阅读案例材料,理解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路,也是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4.通过比较古代的丝绸之路与现代的“一带一路”,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素养目标:家国情怀)。教学内容教学重点: 1. 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商路的开辟史实。教学难点: 1. 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中国西安地区出土的三组外国钱币提出问题:来自东罗马、波斯和日本的钱币为什么都在西安出土? 观察图片,思考问题 此处意在通过考古资料引出本课主题,同时也让学生对丝绸之路对于东西方的交流作用有直观而深刻的印象。一、交通:从东方到西方 1.教师提问:“丝绸之路”的概念最早是由谁提出的?史料呈现: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关于“丝绸之路”的定义,并进一步阐释“丝绸之路”这一概念广义和狭义范畴。 2.教师提问:陆上丝绸之路是如何开通的?史料呈现:商后期殷墟妇好墓中出土的玉凤,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陶壶上绘有身着丝绸妇女的形象,战国时期楚国墓葬中出土的绣品和俄罗斯境内出土的绣品。进一步提出问题:如何理解将张骞通西域称为“凿空”这种说法? 3.阅读教材51页地图,利用表格对其他商路的路线和作用进行梳理。 1.掌握丝绸之路的概念。 2.分析和解读张骞通西域是丝绸之路发展史上一个标志性事件。 3.利用地图,梳理几条丝绸之路的相关概况。 1.结合材料,阅读教材内容,让学生学会利用二重证据法印证历史问题。 2.让学生认识到丝绸之路并非是由一国或一人完成,而是沿途各国相向而行,一代又一代人克服重重困难合力走出来的成果,丝绸之路是不断发展的。 3.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强化学生的时空观念。二、交流:从商路到文脉 案例分析:青花瓷成功的奥秘。 1.呈现材料: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一些代表性的瓷器种类,引出问题:中国古代瓷器在颜色和纹饰方面哪一时期发生了显著变化?并进一步追问:为什么瓷器的整体艺术风格会在元代发生显著变化? 2.阅读案例材料,提出问题:青花瓷是如何产生的,成功的奥秘又在哪里? 学生阅读案例材料,依据学习任务单回答问题。 通过青花瓷这一具体案例,让学生从青花瓷的发展历史中,深刻理解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路,也是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这一难点内容。三、交融:从传统到现代 1.呈现材料:埃及福斯塔特遗址青花瓷片,从元代到而清代的变化情况。引出问题:为什么青花瓷片在15世纪骤然减少? 2. 呈现材料:1792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时的礼品清单。引出问题:瓷器为什么会出现在英国给中国的礼品清单中? 3.教师提问:结合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当今时代我们该如何共建“一带一路”? 1.学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由古及今,理解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建设是传承古代丝绸之路交流互鉴的伟大大事业。 1.通过丝绸之路的衰落让学生明白只有交流互鉴才能不断取得进步,而闭关锁国注定就要落后,并引出“一带一路”。 2.通过比较“一带一路”与古代“丝绸 之路”,深化丝绸之路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培养家国情怀。课堂小结 丝绸之路是一条商贸通道,它起于长安,西越陇山,穿越河西走廊,深入中亚、西亚到达地中海;或南越秦岭、北穿草原,成为连接欧洲、北非的交通线;它是一条文明的融合之路,驰名世界的古文明,均分布于丝路沿线,它穿过两河文明,在中国与地中海文明之间搭建起交流的桥梁;它也是一条连接世界各国之间友谊,体现各民族相互团结的见证之路,它加深了欧亚大陆的交流,将中亚、西亚以及地中海沿岸等地连接成为看似分散,实则密不可分的牢固整体。千年已经走过,未来亦是可期。丝绸之路是众望所归,人类命运共同体则是人心所向。人类文明正是在这样的连接中,多元互动、交融共生,走向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升华教学主题。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