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教学设计(表格式)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教学设计(表格式)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历史 年级 高二 学期 (春季)
课题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教科书 书 名: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 3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地图等方式学习丝绸之路的开通及不同时期的路线,了解人类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基本方式、途径和方法,实现时空观念的培养。 2.通过学习古代商道提供的物质、技术和精神文化交流,扩大国际视野,增强国际理解; 3.认识到在不同时期,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都为创造人类文化做出了贡献,不同文化之间要相互尊重,加强交流互鉴,促进共同发展,进而认识到人类文化具有交流性和互补性的特征。 4.历史是昨天与今天的对话,通过对丝绸之路来世今生的讲述,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 5.通过材料的分析和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意识,体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双向联系;合作探究,在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能力的同时,积极探索构建开放性、多元性体验性的历史教学新路径。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丝绸之路的路线及分支; 2.商路和商品交换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教学难点: 1.不同区域的商品蕴含着不同区域的特色文化,不同区域商品的交换本身就承载着文化的交流。 2.世界各地的人们穿越不同商道所从事的商贸活动,也带动了人文、科学、技术、艺术、宗教等文化领域的交流与传播。
教学过程
导入 播放一段《丝绸之路》的视频,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今天我们就一起共同穿越时空的阻隔,走进古老而伟大的丝绸之路。 教学过程 丝绸之路的概念 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商业贸易路线。狭义的丝绸之路是张骞通西域开辟的陆上通道,后人在这条商路上发现了大量丝绸遗存,因此将它命名为丝绸之路。广义上的丝绸之路还包括了海上丝绸之路。 古代的丝绸之路不是一条单一的交通线,而是由多条交通道路构成的交通网络。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通过对概念的解读,我们了解到,丝绸之路连接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包括了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广大地区,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是由多条交通道路构成的、连接古代东西方的交通网络。(二)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 出示课本51页的地图,按照由北向南的顺序,对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进行逐一的梳理。 最北边这条是草原丝绸之路,它的主要路线是由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咸海、里海以北到达欧洲或小亚细亚,它横贯了欧亚大陆的草原地带,地理景观以草原为主,故而得名草原丝绸之路。 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到西域,然后进入中亚、西亚,最后通往欧洲的商路,由于途经多个沙漠,所以也被称为沙漠丝绸之路,它就是狭义上的丝绸之路。这条丝绸之路的形成是有原因的,当年为了联合西域的大月氏等政权共同抗击匈奴,张骞受汉武帝指派,历尽千辛万苦,两次出使西域,在客观上大大推进了这条丝绸之路的畅通。这里的长安,也就是今天的陕西西安。河西走廊是指黄河以西的一段狭长地带,而西域是指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 从陕西进入成都平原,横跨澜沧江、怒江,向西进入缅甸、印度,再通往中亚和西亚等地的商路,是西南丝绸之路。这条丝绸之路因茶马贸易而闻名,所以也被称为茶马古道。 从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些港口,如广州、泉州等地出发,到达东南亚、南亚、西亚,最远到达东非和欧洲的海上商路,就是海上丝绸之路。随着航海造船技术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突出,逐渐超过了陆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作为连接古代东西方的重要商路,它的开通有哪些重大的历史意 义呢?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学生公布结果。 教师总结:丝绸之路的开通,不仅沟通了古代东西方的商贸往来,促进了东 西方经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可以说,丝绸之路既是连接古代东西方的商贸大道,也是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结合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让学生思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这三者之间 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 点名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它们之间的关系,简而言之就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商路的开通必然会推动贸易的发展,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在交流融合中向前发展。 1.丝绸之路是如何推动古代东西方的文化交流的呢?丝绸之路上的中西方 文化交流有哪些具体的表现呢? 出示答案: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中西方文化交流涉及到物质、技术、文化等众 多领域。在物质交流方面,中西方各自的一些特产和物种通过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往来实现了互通有无。中国的丝绸、瓷器、漆器、铁器等传到了西方,丝绸、瓷器、茶叶是中国古代对外出口的三大拳头产品,它们就可以说是中国的名片。西方的香料、珠宝、金银器皿等外来商品进入中国贸区,苜蓿、葡萄、西瓜、胡椒、胡桃、棉花等物种也被传入我国,并被纳入我国的农业系统。 美国东方学家劳费尔对此予以高度评价,可以说,丝绸之路是一条贸易互惠之路、物种传播之路,丝绸之路又是一条科技交流之路。中国的养蚕缫丝技术、漆器制造技术、冶铁技术以及四大发明等经由陆路和海路传到了西方,尤其是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对欧洲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提出问题: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对欧洲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同桌之间讨论。 公布讨论结果。 教师总结:四大发明在12到15世纪陆续传入欧洲,对欧洲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思想,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指南针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而火药加速了欧洲封建歧视阶层和封建制度的衰落。总的来说,四大发明推动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过渡。 丝绸之路还是一条文化融汇之路,中亚和西亚的服饰、杂技、音乐等传入中国,佛教、袄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也陆续传到了中国,而中国的中医药知识随着炼丹术传到了阿拉伯地区。在这种交流融合中,中西方的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比如佛教传入我国,就对我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3.学生小组之间讨论:佛教传入中国对我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讲述讨论结果。 教师总结:佛教传入我国后,对儒家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推动了儒家思想的发展与创新。魏晋、隋唐和宋朝的儒家思想都吸收了佛教的思想,尤其是宋朝的儒家思想在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的基础上有了重大的发展,形成了理学。除此之外,佛教对我国的文学艺术以及社会生活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从交流的表现中不难看出,中国以博大的胸襟、兼容并蓄的气度接纳了外来文化,使中华文化在秉持自己特色的同时不断丰富和发展。 4.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中西方文化交流有哪些特点呢?请同学们结合交流的表现和这两段文字材料分析一下。 材料一:以萨珊波斯风格为典型的西域斜纹纬锦,在中国促使 丝织业发生了一场近似革命性的变革。 ——刘永连《从丝绸文化传播看中国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回流》 材料二:使罗马帝国以及因之最后使整个欧洲都不再依靠中国供应生丝的是蚕卵被偷运到欧洲的事件(介于552-554……) 与此同时,阿拉伯人又把养蚕造丝的技术从叙利亚传入西西里和西班牙……自7-13世纪,欧洲文献再也不见“丝国人”等字眼。 ——【英】赫德逊《欧洲与中国》 学生小组讨论。 出示讨论结果。 教师总结:从交流的表现来看,交流涉及到物质、技术和精神文化等众多领域,交流的国家和地区众多,这说明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中西方文化交流内容丰富,范围广泛。从材料一和交流的表现中可以看出,这种交流还具有双向性和互惠性。中国以及沿线各国、各地区、各民族都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都推动了人类文明进程的演进。从材料二中因蚕卵被偷运到欧洲,使得罗马和欧洲不再依靠中国供应生丝,又因阿拉伯人把养蚕造丝技术传到欧洲,欧洲的文献中再也不见“丝国人”等字眼可知,欧洲有了自己的养蚕和丝织业后,中国的丝绸也就失去了在欧洲市场上的垄断地位,这说明文明的交流还具有竞争性,竞争性也是文明交流的重要特点。 5.小结:丝绸之路在古代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以及技术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发挥了重要作用。时至今日,古老的丝绸之路重获新生。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也就是一带一路战略,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与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是国家的机遇,但不限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范围,目的就是要使共建成果汇集更广阔的区域,这就是一带一路的宏伟蓝图。 6.请同学们结合本课所学内容,谈一谈古代丝绸之路为我们今天倡导的一带一路战略留下了哪些文化内涵,带给我们哪些启示呢? 丝绸之路留给我们的文化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如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创新发展等,带给我们的启示与个人层面,我们要像推动丝绸之路畅通的张骞一样,有责任、有担当,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在学习工作中要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于国家层面,世界各国要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增进理解与信任,互学互鉴,促进全方位交流,加强团结与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总结:丝绸之路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精神,正契合了当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的一句话,那就是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也就是说,多种颜色交相辉映,在相互映衬中更加彰显,各种音律一起合奏,在彼此交响中达到平衡与和谐。国家间也是如此,各国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看待彼此,尊重文明的多样性,求同存异,和谐发展,世界必将因此而更加多姿多彩。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