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的心理成长任务与教育指导研究(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小学生的心理成长任务与教育指导研究(课件)

资源简介

(共13张PPT)
小学生的心理成长任务与教育指导研究
一、小学生的学习
从具体的直接经验的学习,转向抽象的间接经验学习。
从自发探索的学习,转向教师指导下的学习。
从自主的学习,转向具有一定程度被动性和强制性的学习。
从情境动机的兴趣,转向到知识动机的兴趣。
从未分化的学习兴趣到分化了的学习兴趣。
从游戏动机到成就动机。
二、小学生的认知发展
有意注意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有意记忆超过无意记忆成为记忆的主要方式,理解记忆超过机械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词的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逐渐超过形象记忆。
小学生采用的主要记忆策略分为两类:复述(背诵)和组织。
1.复述(背诵)
2.组织:(1)归类;(2)系列化
逻辑思维迅速发展,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
1. 在发展过程中完成从形象逻辑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
2. 童年期仍不能摆脱形象性的逻辑思维。
三、小学生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从身体的自我理解到心理的自我理解,自我概念包括学业、社会、情绪、身体等。
社会比较是指期望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评价自己的行为、能力、专长、看法。社会比较一般会参照和自己相似的他人,但也会出现向上或向下的社会比较。小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往往是向下社会比较。
自我评价的独立性逐渐增强。
四、亲子关系
第一阶段:父母控制
6岁以前,大部分决定由父母作出;
第三阶段:儿童控制
12岁以后,儿童自己做出更多的重要决定。
第二阶段:共同控制
6~12岁,父母与儿童一起协商解决一些问题;
亲子关系
五、同伴关系
9-12岁:双向帮助关系。能做到合作和互惠,具有明显的功利性特点。
3-5岁:短期游戏伙伴关系。儿童还没有形成友谊的概念,儿童间的关系只是暂时的游戏关系,朋友的意义更多与实利、物质属性或邻近性相联系。
6-9岁:单向帮助关系。要求朋友能服从自己的愿望,如在游戏中,把能顺从自己的人当成朋友,否则就不是朋友。
12岁以后:亲密共享关系。可以做到在心理上互相信任和支持。
六、家庭教育指导要点
社会情感养育行为 (Skinner et al., 2005)
温暖 (warmth) vs 拒绝(regection)
结构 (structure) vs 混乱 (choas)
自主 (autonmomy support) vs 强制 (coercion)
六、家庭教育指导要点
2. 父母情绪社会化行为(Hajal & Paley, 2020)
父母情绪觉察/调节
父母对孩子情绪的反应
父母是否指导或引导孩子如何识别、理解和调节情绪(情绪能力)
3. 家长参与学习(父亲参与):
包括父母与孩子共同阅读、父母鼓励孩子学习、父母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等。
4. 环境多样性
学习材料的获取:包括儿童家庭中的图书数量、玩具数量、教育游戏和其他学习材料的数量等。
体验的多样性:包括孩子的家庭活动、参观博物馆、旅游等多样的体验。
六、家庭教育指导要点
5. 脚手架(过程)
激发儿童对任务要求的兴趣和坚持。
指导维持
挫折控制:管理和调节幼儿在解决任务困难时的消极情绪反应,以保持幼儿完成任务的决心)
降低自由度:
标记关键特征
示范
六、家庭教育指导要点
六、家庭教育指导要点
6. 语言输入
语言的数量和质量
开放式WH-提问
心理状态语言
表征和元表征
对话式阅读(whitehurst, 1988):
鼓励父母使用开放式的问题询问孩子。
在说故事的过程中,成人顺着儿童的兴趣,运用示范、拓展、鼓励和纠正的对话来提供反馈。
逐渐调整进步的标准:对话式阅读通过成人的支架,引导儿童对阅读的内容做更多的观察和描述。
反思提问(Semenov,2021)
七,小学生的心理教育重点
表达和写作
思维活动的逻辑化和抽象化
阅读习惯、健康生活习惯、道德行为习惯
从自我中心到同伴协作
广泛的外部兴趣
独立性与自主性
教育手段
成人示范
观察学习
以评价促发展
情境化讨论
角色扮演
八,小升初过渡期的心理准备
父母自主支持
独立性与自主性
情绪调节能力
同伴交往能力
坚持性与意志力
学业自我效能感
学习自主性(自我调节学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