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课程设计与实施的操作要点(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心理课程设计与实施的操作要点(课件)

资源简介

(共19张PPT)
《心理课设计与实施的操作要点》
选题│课名 │目标│教学过程│教师专业素养│不足
学情分析
理论指导
发展性
调研学情
确认核心问题和典型表现
依据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
助学生顺利完成不同发展阶段的任务。
面向全体学生;
发展性教育,不设极端话题。
1 选题:有理有据,直击现实问题,主题小而实
1
2
理论依据
1.小学生倾听的特点: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集中注意力时间较短。多是凭兴趣做事,许多时候很难认真地去思考问题,聆听别人的发言。
2.会听的重要性:科学研究证明在人际交往中,人的大脑每天通过五种感官接受外部信息,其中听占45%。听是人们获取知识、与人交往的主要途径。。
3
学情分析
1.班上小学生急于发言、不会倾听;
2.倾听中的典型问题:打断对方、消极回应、防止思绪偏离、忽视故事情感、错过重要信息、不会确认。
发展性
倾听能力
优化关系
《听得学问大》
课例《听得学问大》的选题缘由
01
02
《价值面面观》
《价值观澄清之旅》
2 课名:凸显主题、兼具艺术性
03
《密不可分》
要求
01
02
03
04
05
06
把握学情,解决问题
目标表述的主体是学生
目标要清晰明确,可量化
目标数量要适中,2-3个,避免空大散
目标之间要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目标要为教学过程导航
3 教学目标:紧扣主题,以生为基,清晰明确、逻辑递进
目标
1
2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专心倾听他人讲话,是获得信息的关键,感受专心倾听他人讲话的重要性。
3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故事线和训练线中的演一演、看一看、说一说、玩一玩等活动,学会听的时候不要打断对方、适时回应、防止思绪偏离、把握故事情感、抓住重要信息、及时确认等良好倾听的习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会和运用认真听的方法,促进人际交往,有效提取重要信息,促进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倾听好习惯。
《听得学问大》
课例《听得学问大》的教学目标
引入主题

主题活动
讨论分享
迁移运用
总结深化
4 教学过程:清晰完整,与教学目标一一对应
引入主题
01
02
03
04
05
06
音乐暖身,音乐律动
视频暖身
游戏暖身
故事暖身
直入、导入课名
4.1 暖身活动
环境暖身
暖身引入
01
02
03
04
05
06
音乐视频律动,视听双通道
歌曲选择
引入视频
个体分享,无需讨论
导入课名
4.1 暖身引入
暖身
活动数量忌过多:2个
活动环节富有逻辑,层层递进
活动内容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活动为教学目标服务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要环节和中心环节。
4.2 主题活动
03
04
05
讨论分享:精准提问,利用团体动力:。
迁移运用:贯穿全程
总结深化:学生宣之于口
4.3 落实教学过程
课件
01
02
04
03
互动、 活动、自主的心理课教学理念决定了课堂上学生动得多、说得多、放松得多。教师能否有效控场,即维持与调控好课堂秩序, 直接关系到活动是否顺畅进行,分享能否深入展开,最终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与课堂教学效果。

1、巧用团体契约预防和调控:
教师口头宣布,写并贴于醒目的地方,且教师要敏锐捕捉问题,强化并及时补充新的行为调控细则
2、活动指导语清晰明确,确保学生理解活动的操作要求(社会计量):
指导语要简洁,不罗嗦;要清晰,不模棱两可(跳绳);要通俗易懂,不用专门术语(非暴力);指导语中既有操作的步骤,还要提出明确的要求,适当通过语速、语气、语调的变化给以强 调(手指游戏)
有些学生不遵守规则,活动混乱;有些学生指责谩骂他人;有些学生因兴奋而大喊大叫大笑,甚至拍桌子、跺脚。在分享时,有些学生随意插话,打断别人;有些学生攻击他人,吹嘘炫耀; 有些学生强势强加,不尊重他人
4、擅用截断技术,及时有效制止不良行为:
关心尊重是前提,
对事不对人,不贴标签,运用团体
3、教师要擅于发现影响课堂秩序的情况,随时随地提出要求或运用教学组织语言加以调控(轮流、复原,拍掌安静),设立小组长和记录员,维持活动与分享进程
4.4 课堂教学秩序的调控
4.5 如何促进学生深度体验
一、活动内容情境化:将活动内容、素材情境化、具体化、直观 化、形象化处理,具有画面感、代入感。
1. 以事件、案例等呈现的活动内容要完整、具体地描述出情节,而不是一两句话抽象、概念性地呈现。(情境剧)
2. 运用直观的活动方式,如情景剧、视频,再现模拟现实。用图片、音乐、动画等使素材和内容生动形象鲜活。
心理健康教育课就是使学生在活动中,唤起内在经验,触发内在情绪情感,以其已有的心理结构去理解、感受、建构、生成意义, 实现内化。体验是核心、灵魂,活动是为了促进学生 深刻体验,唤起经验。
二、讨论分享经验化:基于自己或他人的经历、故事来感悟提升情与感、理与行,非空洞地说道理,说方法。
三、活动内容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引共鸣,深体验。多了解学生班级、课内外生活的故事,多接触个案,从中挖掘出普遍的、典型的、鲜活的、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素材,用身边人,身边事或相似人事,从而易于转化迁移。
四、用行动表达把抽象的概念行为化:行动表达,即通过现场做的操作方式,或通过角色扮演或情景剧,不要以谈论的方式说怎样做,而要在做中感、悟、习,把抽象的理念和方法行为化,且反复练习,促使学生在不断的做、不断的体验中,真正达到行为的改变(有话好好说,结实新同学)。所以心理课以行为始,以行为终,通过身动带动情动、心动,在认知重组建构整合的同时,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行为,实现知行合一。
五、最大限度保证学生全体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动、有机会说,增加体验的深度和广度。班级大团体——小组(设置每个人都要说或做的任务要求)。
4.6 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分享
个体分享:开始和结束阶段,教师就活动素材提出问题,若干学生依次分享感受以引出主题或总结本课收获。
使学生在活动中基于个体经验的体验、感悟与发现呈现出来,在交流互动和比较借鉴中,从无意识到意识化,从模糊到清晰,从混乱到有序,从片面到全面,从消极到积极, 最终实现自我成
——实质阶段,讨论分享实现统整的目的。
小组分享:人数(6-8人);空间(神奇的圆圈);时机(主题活动后)。
全班分享:①小组代表综合小组成员的观点和感受进行分享(不重复);②自我探索的表达(我和爸妈好好说);③教师归纳、提 炼、总结:教师在分享过程中做适当地点拨、引领,在分享后进行整合,明确与强化正确的认知、态度与方法,促使学生深入 理解并获得完整而系统的经验。
①适当制定规则,促进有效分享:(轮流、复原,拍掌安静),设立小组长和记录员
②以导向教学目标的提问引领分享: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使学生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分享,使课堂紧紧围绕主题层层深入。
③分享经验化才会带来真正的成长:分享经历着的、经验着的、感受着的,不理性分析、空洞说理或直接的结论。④分享中的教师回应:四不二重,接纳与抱持;不做个别辅导,矛头焦点不指向某一学生;总结要紧贴学生的体验感悟,顺 势而生。
课件
01
02
03
04
05
06
插入:音乐、视频。

文字:准确清晰简明扼要。
图片:图文配套,准确易懂。
动画:生动增效。
排版:布局合理,
赏心悦目
重点突出
5 落实教学过程:课件制作
03
指导语、提问及提炼生成和总结语精炼、生动、准确。
04
把控全局、活而不乱
01
走下讲台,倾听学生
02
无条件积极关注
6 教师专业素养
精华
01
02
03
04
05
06
小而实的主题。
主题凸显兼具
艺术性的课名
清晰定位的课程目标
完整流畅的教学过程
温柔抱持的心育素养
把控全场的灵活组织
问渠那得清如许
01
03
低效的
封闭式提问
总结深化时,
要紧扣主题,提炼生成
六、反思不足
02
封闭的圆圈
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