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策略研究(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策略研究(课件)

资源简介

(共16张PPT)
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策略研究
一、青春期的性教育主题
(一)认识青春期生理变化
一,适时向学生传递第二性征发育的常识,形成对男生遗精和女生月经现象的认识,让学生对身体变化有所预期,不感到恐慌焦虑;
二,让学生了解早熟晚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不必因为自己的身体变化速度与同伴不同而焦虑。
(二)对异性憧憬和情感萌动的引导
一方面让中学生认识到,第二性征发育后,对异性的憧憬和情感萌动都是正常现象;
另一方面也提醒中学生避免做出不成熟的决策。
更趋成熟的爱情观:通过学习斯滕伯格爱情三角等心理学知识,知道成熟的爱情不只包括欣赏迷恋,也包括相互信任和责任承诺。其中的责任承诺,是指为对方更好的成长而做出贡献,而不是让对方的学习和成长受到干扰和破坏;
未来取向的择偶观: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未来的择偶观,不能因为一时的激情被随意的追求者所打动,使自己尚未充分展开的人生之路过早定型。
(三)对性冲动和手淫的引导
一方面,让学生知道性冲动和手淫都是第二性征发育之后的正常现象,缓解由此引发的自责焦虑;
另一方面,要通过丰富多样的兴趣爱好活动(例如球类、乐器等)和社团活动等,分散注意力到发展和成长的事情当中。
(四)讨论性相关的道德与负责任的决策
讨论的主题可以包括:
尊重对方的意愿,
设身处地为对方考虑可能造成的消极后果,
预防性疾病与早孕
二、中学生的心理教育主题
(一)培育积极的自我意识
了解自己的优势,接纳自己的缺点,意识到个人的独特价值,不把人际比较作为自我价值的条件,形成自尊自信的心态。
(二)发展对于外部世界和增加兴趣
渐趋复杂化和高阶化的元表征能力是柄双刃剑,既可能用于自我控制和未来取向,也可能用于反刍思维和同一性混乱
不把注意力过多用于自我探索和过度反思,而要把注意力用于探索世界,了解世界,发展广泛的兴趣,在运动、文学、艺术、科普知识、手工制作、社团活动等诸多方面发展中丰富的爱好。
(三)培养求知欲和内在学习动机
不只是为了成绩、名次、考试结果、升学择业、出人头地等外部动机而学习,还要形成内在的学习动机,发展求知欲,把掌握新知识和发展新技能作为自己学习的目标。
(四)加强自我调节能力
不是去抱怨外部世界的种种不完美,而是去不断调整自己应对外部世界压力的方式,使自己能更好地适应各种各样的关系和情境;
学习情绪调节的技巧,善于选择情境、影响情境,能够从不合理的消极观念转变到有利于事情后果的积极观念。
能够熟练地操控自己注意力的焦点,把注意力从烦恼思绪转移到手边学习任务和生活事务中去。
了解自身年龄阶段中的冲动性特点,避免做出冒险行为,尤其是能够抵抗来自不良同伴团体的压力。
用平常心态对待升学和考试的各种可能结果,克服考试焦虑。
(五)培育未来的理想信念
更多地思考未来发展,提升未来思维的长远性、广泛性、清晰度、计划性、现实性、执行性、重要性、独立性、乐观性、内控性、超越性。
把握升学选择的方向,培养职业规划意识,树立早期职业发展目标;
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特长和社会需要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职业志向,培养职业道德意识,进行升学就业的选择和准备,培养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树立人生理想和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中学生的人际关系优化
(一)同伴关系的优化
同伴对中学生的影响程度超过了成人影响,所以同伴关系对于中学生十分重要。
引导中学生参与广泛的兴趣爱好活动和集体活动,发展广泛的人际关系,避免形成孤独感;
引导中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设想多种可能的人际冲突解决策略,掌握建立新关系的技能,培养人际沟通能力,善于设身处地理解他人,增进人际间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
(二)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的优化
家长和教师要意识到中学生日渐增强的独立自主需求,鼓励中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我规划与自我反思。
教育模式逐渐从高控制型教育方式转向到自主支持型教育方式,赋予中学生与年龄相应的责任,鼓励中学生逐渐转变为独立自主的、有选择权和后果意识的社会成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