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4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_7 课件(共22张PPT) 《建筑施工技术 第四版》同步教学(化工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单元4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_7 课件(共22张PPT) 《建筑施工技术 第四版》同步教学(化工版)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单元4 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
4.3.7混凝土质量检验
1、原材料及施工过程的质量检验
检验内容包括:水泥品种及强度等级、砂石的质量及含泥量、混凝土配合比、搅拌时间和坍落度等环节。规范标准对上述各环节的检验方法都做了规定,一般要求每一工作班至少两次,如混凝土配合比有变化时,还应随时检验。
采用商品混凝土时,应检查混凝土厂家提供的下列技术资料:
(1)水泥品种、标号及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的水泥用量。
(2)骨料的种类和最大粒径。
(3)外加剂、掺合料的品种及掺量。
(4)混凝土强度等级和坍落度。
(5)混凝土配合比和标准试件强度。
(6)对轻骨料混凝土尚应提供其密度等级。
4.3 混凝土工程施工
2、混凝土养护后的质量检验
(1)检验内容:混凝土的强度、外观质量和结构构件的轴线、标高、截面尺寸和垂直度的偏差。如设计上有特殊的要求时,还需对抗冻性、抗渗性等进行检验。
(2)试件留置
1)每拌制100盘且不超过100m3的同配合比的混凝土,取样不得少于1次;
2)每工作班拌制的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不足100盘时,取样不得少于1次;
3)当一次连续浇筑超过1000m3时,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每200m3取样不得少于1次;
4)每一楼层、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取样不得少于1次;
5)每次取样应至少留置一组标准养护试件,同条件养护试件的留置组数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混凝土取样时,均应作成标准试件(即边长为150mm标准尺寸的立方体试件),每组三个试件应在同盘混凝土中取样制作,并在标准条件下(温度20±3℃,相对湿度为90%以上),养护至28d龄期按标准试验方法,测得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
当采用非标准尺寸试件时,应将其抗压强度乘以尺寸折算系数,折算成边长为150mm的标准尺寸试件抗压强度。
(3)强度检验
每组3个试件应在同盘混凝土中取样制作,并按下列规定确定该组试件的混凝土强度的代表值。
1)取3个试件强度的算术平均值;
2)当3个试件强度中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与中间值之差超过中间值的15%时,取中间值;
3)当3个试件强度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与中间值之差均超过15%时,该组试件不应作为强度评定的依据。(作废)
与现浇构件同条件下养护的试块
混凝土搅拌运输车
搅拌站生产的混凝土采用搅拌输送车运输,搅拌筒容量为2~10m3混凝土,运输过程中能转动,防止混凝土离析。
在地下结构和一些高度不高的混凝土结构施工中,也可直接利用混凝土移动泵车进行混凝土浇筑,泵车的臂长一般在30m以内。
覆盖草袋保温
覆盖塑料膜保湿
抹平
浇筑
泵管
施工缝
振捣棒
大体积或大面积混凝土浇筑完毕,分两次收水,用木蟹将表面搓毛,防止表面的收缩裂纹。
用混凝土抹平机对大面积混凝土浇筑后进行抹平,既能密实混凝土表面,也能防止混凝土表面开裂。抹平机分电动和汽油机两类,汽油机抹平机的功率大,效率高。
一般春秋天施工大面积混凝土,在混凝土浇筑后,可覆盖塑料薄膜,保证其表面不失水,薄膜下可浇水养护。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时,需要对混凝土的内外温差进行控制,一般控制在25℃以内。可在混凝土浇筑前,埋入电子测温的温度探头。
后浇带一般按结构设计要求留设,并保留一段时间。后浇带处理同施工缝,一般浇筑微膨胀混凝土。
混凝土板后浇带
地下室墙后浇带
4.3.8混凝土浇筑施工的安全技术措施
4.3.9混凝土常见质量通病及防治
1、钢筋错位
(1)现象:柱、梁、板、墙主筋位置或保护层偏差过大。
(2)原因:钢筋未按照设计或翻样尺寸进行加工和安装;钢筋现场翻样时,未合理考虑主筋的相互位置及避让关系;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钢筋被碰撞移位后,在混凝土初凝前,没能及时被校正;保护层垫块尺寸或安装位置不准确。
(3)防治措施:钢筋现场翻样时,应根据结构特点合理考虑钢筋之间的避让关系,现场钢筋加工应严格按照设计和翻样的尺寸进行加工和安装;钢筋绑扎或焊接必须牢固,固定钢筋措施可靠有效;为使保护层厚度准确,垫块要沿主筋方向摆放,位置、数量准确;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采取措施,尽量不碰撞钢筋,严禁砸、压、踩踏和直接顶撬钢筋,同时浇筑过程中要有专人随时检查钢筋位置,并及时校正。
2、混凝土强度等级偏低,不符合设计要求
(1)现象
混凝土标准养护试块或现场检测强度,按规范标准评定达不到设计要求的强度等级。
(2)原因
1)配置混凝土所用原材料的材质不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
2)拌制混凝土时没有法定检测单位提供的混凝土配合比试验报告,或操作中未能严格按混凝土配合比进行规范操作。
3)拌制混凝土时投料计量有误。
4)混凝土搅拌、运输、浇筑、养护不符合规范要求。
(3)防治措施
1)拌制混凝土所用水泥、粗(细)骨料和外加剂等均必须符合有关标准规定。
2)必须按法定检测单位发出的混凝土配合比试验报告进行配制。
3)配制混凝土必须按质量比计量投料,且计量要准确。
4)混凝土拌合必须采用机械搅拌,加料顺序为粗骨料→水泥→细骨料→水,并严格控制搅拌时间。
5)混凝土的运输和浇捣必须在混凝土初凝前进行。
6)控制好混凝土的浇筑和振捣质量。
7)控制好混凝土的养护。
3、混凝土表面缺陷
(1)现象
拆模后混凝土表面出现麻面、露筋、蜂窝、孔洞等。
(2)原因
1)模板表面不光滑、安装质量差,接缝不严、漏浆,模板表面污染未清除。
2)木模板在混凝土入模之前没有充分湿润,钢模板脱模剂涂刷不均匀。
3)钢筋保护层垫块厚度或放置间距、位置等不当。
4)局部配筋、铁件过密,阻碍混凝土下料或无法正常振捣。
5)混凝土坍落度、和易性不好。
6)混凝土浇筑方法不当、不分层或分层过厚,布料顺序不合理等。
7)混凝土浇筑高度超过规定要求,且未采取措施,导致混凝土离析。
8)漏振或振捣不实。
9)混凝土拆模过早。
(3)防治措施
1)模板使用前应进行表面清理,保持表面清洁光滑,钢模应保证边框平直,组合后应使接缝严密,必要时可用胶带加强,浇混凝土前应充分湿润或均匀涂刷脱模剂。
2)按规定或方案要求合理布料,分层振捣,防止漏振。
3)对局部配筋或铁件过密处,应事先制定处理措施,保证混凝土能够顺利通过,浇注密实。
4、混凝土柱、墙、梁等构件外形尺寸、轴线位置偏差大
(1)现象
混凝土柱、墙、梁等外形尺寸偏差、表面平整度、轴线位置等超过规范允许偏差值。
(2)原因
1)没有按施工图进行施工放线或误差过大。
2)模板的强度和刚度不足。
3)模板支撑基座不实,受力变形大。
(3)防治措施
1)施工前必须按施工图放线,并确保构件断面几何尺寸和轴线定位线准确无误。
2)模板及其支撑(架)必须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刚度和稳定性,确保模具在浇筑混凝土及养护过程中,不变形、不失稳、不跑模。
3)要确保模板支撑基座坚实。
4)在浇筑混凝土前后及过程中,要认真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5、混凝土收缩裂缝
(1)现象
裂缝多出现在新浇筑并暴露于空气中的结构构件表面,有塑态收缩、沉陷收缩、干燥收缩、碳化收缩、凝结收缩等收缩裂缝。
(2)原因
1)混凝土原材料质量不合格,如骨料含泥量大等。
2)水泥或掺合料用量超出规范规定。
3)混凝土水灰比、坍落度偏大,和易性差。
4)混凝土浇筑振捣差,养护不及时或养护差。
(3)防治措施
1)选用合格的原材料。
2)根据现场情况、图纸设计和规范要求,由有资质的试验室配制合适的混凝土配合比,并确保搅拌质量。
3)确保混凝土浇筑振捣密实,并在初凝前进行二次抹压。
4)确保混凝土及时养护,并保证养护质量满足要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