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语音发展 课件(共28张PPT)《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1语音发展 课件(共28张PPT)《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第六章
儿童语言的发展
语言按其构成成分来说,包括语音、语法、语义三个方面。
儿童言语的发展水平是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具体体现。
严格地说,语言发展是从儿童在1岁左右说出第一批真正能被理解的词开始,因而通常将词的出现为界将整个过程划分为语言准备期和语言发展期两大阶段。
第一节 语音发展
一、语音知觉
婴儿对言语刺激是非常敏感的。不到10天的新生儿就能区别语音和其它声音,并对之作出不同的反应。
1个月的婴儿能够和成人一样辨认辅音,如ba、da和ta。
语音知觉:几个月的婴儿已具备了语音范畴知觉能力,即能分辨两个语音范畴之间的差别。(听准音)
语词理解:8-9个月,婴儿已经听懂成人的一些语言,表现对语言作出相应的反应。(出现了被动性的语言)
2个月的婴儿甚至可以识别出不同人用不同的音调或强度说出的发音相同的特定因素。
3个月左右,婴儿能辨别母亲的声音与其他女性的声音。
5、6个月的婴儿能辨别出具有高度相似性的声音。
8、9个月时,婴儿已开始表现出能听懂成人的一些话,并作出相应的反应。但这时,他们还不能把词从复合情境中区分开来。如果在相同的情境中,用相同的音调说一些不同的词,婴儿也会始终不变地作出同样的反应。
二、语音产生
反射性发声阶段:5周后,婴儿的哭声逐渐带有条件反射的性质,出现了分化的哭叫声。
牙牙语阶段:牙牙语就是类似成人语言中所使用的那些音节的重复。牙牙语的作用不在于通过牙牙语掌握特殊的感觉运动技能,也不在于具体的发某个音以便以后使用,而是通过牙牙语学会调节和控制发音器官的活动。
语言产生的准备
反射性发声阶段
牙牙语阶段(5个月左右)
牙牙语:类似于成人语言中所使用的那些音节 的重复
哭叫
未分化的(1个月内)
分化的(1个月后)
非哭叫的声音(第五周起)
(一)反射性发声阶段
新生儿出生的第一个行为表现就是哭,但这时的哭声还未分化。
1个月后,婴儿的哭声逐渐带有条件反射的性质,出现了分化的哭叫声。
约从第5周起,婴儿开始发生一些非哭叫的声音,这些声音都是反射性的、零乱的,对于儿童来说不具备信号意义。
(二)牙牙语阶段
大约从5个月左右开始,婴儿开始牙牙学语,他们会重复像“mama”或”baba”这样的元音/辅音组合,听起来像单词,但不传递意义,他们只是以发音作游戏而得到快感。这个时候,全世界婴儿(甚至是耳聋儿童)的发声听起来都非常相似。
第二节 词汇发展
一、语音的发展
语音是指语言的声音,和杂乱的声音不同之处在于它和意义紧密相结合,而杂乱的声音毫无符号意义。
研究发现,儿童是以音位为单位来获得语言。音位有很多变体,他们通过区别特征掌握语音。但儿童不是学习个别的、孤立的单音,而是通过学习词来学习语音的。
随着儿童年龄增长,发音器官趋向成熟,语音的准确性也越来越高。研究表明,4岁是语音准确性进步最快的年龄。
二、词义的发展
1岁左右,婴儿说出了第一个词。随后的几个月便是所谓的“一词期”。认识到词可以代物是早期发展的一个重要成就。
普通名词
形容词
时间词
空间方位词
指示代词
人称代词
量词
词义的理解是儿童正确使用语言和理解语言的基础,是语言发展中极为重要的方面。
儿童获得词义的过程比获得语音、句法的过程缓慢,严格地说,词义的发展将贯穿于人的终身。
儿童在1岁以前还难以说出第一个词,在1.5岁左右只能说出少量的词,但在2岁和2岁以后语词量急剧增长。
纳尔逊的研究:普通名词、特指名词、动词、形容词、个人和社交的词、功能词。(出现频率高低)
1、普通名词
一个物体往往可用不同概括水平的名词来称呼。儿童倾向于用中等概括水平的词来称呼。
在儿童早期词汇发展中,普遍表现出三种现象:
①词义的扩张:由于儿童在词义的掌握中主要依赖于知觉,即以物体的外部特征和活动为依据。(把能走动的四足动物都称为“狗”)
②词义的缩小:由于儿童对某类事物的基本属性尚未达到抽象的概括水平,从而对事物做出过于严格的区分,把非典型特征的事物排除在外。(白菜、青菜是蔬菜,茄子不是蔬菜)
③造词:儿童有时还以比喻的方式来使用词。说明他们会以新颖巧妙的方式来选择物体名称,表现出一定的创造性。(如称娥眉月为“香蕉”)
词的使用范围的扩张和缩小在2至6岁儿童中普遍存在,以后随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抽象概括能力的发展,对生活中常用的具体名词词义的理解越趋完善,但对抽象名词词义的理解尚需长期学习。
根据武进之等人的研究表明 , 2岁儿童已能使用少量形容词,4.5岁以后使用量增长较快,6.5岁使用的形容词可达 206 个。
2、形容词
最早使用描述物体特征的形容词,其次是描述动作
和人体外形的词,最迟使用的是描述情感及个性品
质的词。
讨论:儿童使用形容词发展过程的特点是什么?
1.从物体特征的描述发展到事件情境的描述;
2.从单一特征到复杂特征;
3.从方言到普通话口语到书面语言;
4.从形容词简单形式到复杂形式。
儿童使用形容词的发展过程
(1)从物体特征的描述发展到事件情境的描述
颜色词:红;黑、白、绿、黄;蓝;紫、灰、棕
描述味觉、温度觉和机体觉的形容词:①味觉:甜;咸、苦;酸、辣;②温度觉:烫;热和冷;凉;③机体觉:痛、饱、饿;馋、痒。
描述动作(快、慢)和人体外形的词(胖、瘦)
描述情感及个性品质的词(高兴、快乐、好、坏)和描述事件情境的词(危险、难)
儿童获得空间维度形容词的研究结果:
空间维度形容词获得的顺序:①大小;②高矮、长短;③粗细;④高低;⑤厚薄、宽窄
成对的两个形容词不一定同时获得:积极形容词(表示延伸度大的一端的词)和消极形容词(表示延伸度小的一端的词)
儿童在词汇发展过程中容易发生不同维度形容词的混淆(如:以“大”代“高”)
3、时间词
①对事件发生次序的理解顺序为:
先、后、同时的顺向句→先、后、同时的逆向句→一般形式和包含形式
②对时间词的理解顺序:
3-4岁(今天、昨天、明天)。
4-5岁(上午、下午、晚上)。
5-6岁(上午x时、下午x时、晚上x时、今年、明年)。
③动作时态词的理解顺序:
正在→已经→就要
4、空间方位词
儿童掌握空间方位词的水平随年龄增长而提高,提高最快的是在3岁至4岁之间。
儿童获得空间方位词的大致顺序为:里、上、下、后 、前、外、中、旁、左、右。
儿童对空间词的理解先于产生,越是年幼的儿童,理解和产生的差别越大,从4岁起,差别逐渐减小。
5、指示代词
指示代词的指称对象是不固定的。因此,对指示代词指称意义的真正理解应该表现在能根据语言环境的变化随时调整参照点。
儿童对“这”“这边”“那”“那边”的理解没有先后差异,而语言情境的不同及儿童的自我中心有明显影响。
幼儿作为说话者和听话者坐在同旁时理解最好;作为旁听者坐在说者和听者中间时成绩居中;作为听者坐在说者对面时成绩最差。
6、人称代词
人称代词具有明显的相对性,需随语言环境和交谈者角色的变化而变化。
朱曼殊等人的实验对象为3岁半、4岁半、5岁半的幼儿 ,实验结果表明 ,3个词项的难易程度为 “我→你→他 ” ;
年龄越小 ,对“他”的理解越差 ,幼儿很难理解别人说的 "他"就是指"自己", 他们都常把别人说的 "你"当作指自己 ,5岁半组的儿童对"他"的理解仍未达到另两个词项的相同理解水平。
7、量词
儿童量词的掌握特点与认知发展有一定关系 ,量词的使用必须遵从“数词+量词+名词”的公式 。
4岁儿童已能运用这一公式 ,但只使用量词中的高频词“个”、“只”,并表现出对个、只的高度概括 ,在任何名词前都加上个或只作为量词。
5岁左右儿童虽已开始注意到量词和名词的搭配,但还没有掌握正确的搭配方法。
6岁儿童已能初步根据事物的共同特征进行分类,因此不少儿童就根据事物的类别标准来选择量词。
7岁儿童开始认识事物间的简单关系,能掌握临时量词的使用规则,因而能正确地选择相应的量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