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语言获得理论 课件(共17张PPT)《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3语言获得理论 课件(共17张PPT)《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资源简介

(共17张PPT)
第六章
儿童语言的发展
第五节 语言获得理论
环境论
先天决定论
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论
一、环境论
环境论:强调环境和学习对语言获得的决定性影响。
模仿说——阿尔波特
强化说——斯金纳
(一)模仿说
传统的模仿说——阿尔波特
认为儿童学习语言是对成人语言的模仿,是成人语言的简单翻版。
选择性模仿说——怀特赫斯特
认为儿童学习语言并非是对成人语言的机械模仿,而是有所创造、有所选择的。
选择性模仿说
示范者的行为与模仿者的反应之间具有功能关系,两者不仅在形式上更重要的是在功能上相似。
选择性模仿不是在强化和训练的情况下发生的,而是在正常的自然情景中发生的语言获得模式。儿童能模仿成人话语的结构,并在新的情景中用以表达新的内容,或组合成新的结构。这样获得的语言既有学习和模仿的基础,又有新颖性。
(二)强化说—巴甫洛夫、斯金纳
认为环境因素对言语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
源于行为主义的理论,认为语言的发展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连锁和结合,语言的操作条件反射是建立在由环境引起的、声音和声音连接的选择性强化(对正确的给予正强化,不正确的给予负强化)的基础上。
二、先天决定论
先天决定论否定环境和学习是语言获得的决定因素,强调先天禀赋的作用。
先天语言能力说——乔姆斯基
自然成熟说——勒纳伯格
(一)先天语言能力说
语言是利用规则去理解和创造的,而不是模仿和强化得来的。
儿童具有先天遗传的语言能力,即先天具有普遍的语法知识,言语获得过程就是由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转化的过程。这一转化是由先天的“语言获得装置(LAD)”实现的。(原始语言材料- LAD-语言能力)
儿童获得的是一套支配语言行为的特定的规则系统。
语 言 学 理 论
乔姆斯基强调所有语言共有的结构,强调年轻的语言学习者在日常的语言接触过程中能很快辨别句法规则,儿童拥有语言学习的内部系统,称之为“普遍语法”,它使儿童倾向注意任何语言的普遍语言特性。儿童接触一门特殊语言时,一种称之为“路径设置”(LAD)的过程出现,即区别英语与日文或区别阿拉伯文与法文的语法规则的转换设置。儿童抽取出语言的普遍规则后,应用形成自己新奇的和创造性的表达。许多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一种特殊的人类行为。
(二)自然成熟说—勒纳伯格
生物的遗传素质是人类获得语言的决定因素。
人类大脑具有为其他动物所没有的专管语言的区域,所以语言为人类所独有。
语言是人类大脑机能成熟的产物,当大脑机能成熟达到一定状态时,只要受到适当的外在条件的刺激,就可激活、诱发出原来潜在的语言能力,使语言能力显露出来。
语言的获得有关键期(约从2岁左右开始到青春期(11、12岁)为止)
三、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论
认知相互作用论——皮亚杰
社会相互作用论——布鲁纳、鲁利亚
(一)认知相互作用论—皮亚杰
儿童的语言能力仅是大脑一般认知能力的一个方面,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语言也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是遗传机制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语言是儿童许多符号功能中的一种,因此同其他符号功能一样,出现在感知运动阶段的末尾,即1.5-2岁之间。
认知结构是语言发展的基础,语言结构随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具有普遍性。
儿童的语言结构具有创造性。
(二)社会相互作用论
儿童不是在隔离的环境中学习语言,而是在和成人的语言交往实践中学习,和成人的语言交流时儿童获得语言的决定性因素。
儿童和他的语言环境是一个动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儿童在这个整体系统中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主动的参加者。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不能解释语言获得的全部现象,尤其不能解释语言的创造性。
乔姆斯基关于先天能力、先天普遍语法知识的观点也缺乏事实依据,是一种唯理论观点。
总的来看,应动态地、发展地考察儿童言语发生的过程,而不能静止地、一般地来概括什么是决定因素。
言语发生的过程,实质上应该看作是一个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复杂的动态系统的活动过程。
儿童语言是在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尤其在与人们语言交流中,在认知发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儿童语言富有创造性,但模仿、学习在语言获得中仍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思考与练习:
1、试述言语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
2、解释以下名词:单词句、事件可能性策略、非言语策略、词序策略、牙牙语
3、儿童话语的发展有哪些特点?
4、儿童使用形容词发展过程有哪些特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