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态度与品德的概述 课件(共26张PPT)《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1态度与品德的概述 课件(共26张PPT)《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学与教的心理学
(第六版)
第七章
态度和品德的学习
PART 01
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概述
01
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概述
一、 态度的性质
(一) 态度的涵义
加涅在《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一书中提到了社会心理学家阿尔波特为态度所下的定义,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态度是心理的和神经中枢的准备状态,它们通过经验来组织,并施加直接的间接的与所有对象或情境有关的个体反应。”
态度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和改变的。
态度是通过学习形成的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
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概述
一、 态度的性质
(二) 态度的构成成分
态度是由哪些成分构成的,有三种流行的看法。
第一种是单成分说,认为态度是情感的表现。瑟斯顿认为: “态度是人们对待心理—客体(人、物、语词或观念等)肯定或否定的不同情感。”
第二种是二成分说,认为态度是感情和认知的统一表现。
第三种是三成分说,认为态度包括情感、行为和认知三种因素,因此又叫态度的ABC模式。
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概述
一、 态度的性质
(二) 态度的构成成分
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态度是由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行为倾向因素所构成的。
1. 态度的认知因素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2. 态度的情感因素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喜爱或厌恶的情感体验。
3. 态度的行为倾向因素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试图表现出来的行为意向,它构成态度的准备状态,即准备对特定对象作出某种反应。
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概述
一、 态度的性质
(三) 态度的功能
1. 价值表现功能
01
2. 调节的功能
02
3. 过滤功能
03
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概述
二、 品德的性质
(一) 品德的涵义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品德作为个体心理现象,是社会道德内化的结果。
内化就是指外在的行为要求(规范)转化为主体内在需要并成为自己行为取向标准的过程。
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概述
二、 品德的性质
(二) 品德的构成成分
1. 道德认识
01
2. 道德情感
02
3. 道德行为
03
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概述
三、 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首先,态度和品德都是一种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
其次,态度和品德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等三个方面因素构成的。
态度和品德这两个概念也有区别:
第一,两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
第二,价值(或行为规范)的内化程度不同。
PART 02
第二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
和条件
02
第二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和条件
一、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
第二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和条件
一、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
(一) 观察学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实质上是学生通过社会认知实现社会化的过程。班杜拉认为,个体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他人的行为表现,以形成态度和行为方式,属于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只是从他人的经验而学到新的经验,不需要经过亲身经历刺激—反应的联结,班杜拉称之为“勿需练习的学习”。
第二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和条件
一、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
(一) 观察学习
1. 注意过程
2. 保持过程
3. 生成过程
4. 动机过程
第二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和条件
一、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
(二) 亲历学习
班杜拉将个体通过自己的行为反应结果而获得的学习称为亲历学习。
与行为主义不同的是,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主体因素在亲历学习中的作用,认为行为结果对行为的塑造是一个自动作用的过程。行为结果之所以能够引起学习,取决于个体对行为结果功能价值的认识。
首先是认识到行为结果对反应者的信息价值。
其次还要认识到反应结果对主体的动机价值。
第二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和条件
二、 态度与品德的改变过程
品德和态度改变都是指个体在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已形成的特定道德品质或态度的变化,包括方向的变化和程度的变化。
第一阶段,顺从。顺从是表面上放弃自己的意见或观点,在外显行为方面与他人相一致,而在认识与情感上与他人并不一致。
第二阶段,认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上认为他人的意见是正确的而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来改变态度,比顺从深入一层。
第三阶段,内化。内化是指从内心深处相信和接受他人的观点而与他人一致,并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第二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和条件
三、 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心理条件
(一) 认知失调
1957年,美国的费斯廷格提出态度改变的认知失调论。
他认为态度的认知因素可以分成若干个基本元素,几个认知元素之间,有的是协调的,有的则可能是不协调的。例如:
认知元素A——我学习数学的潜力很大。
认知元素B1——我的数学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认知元素B2——我的数学成绩连续几次不及格。
第二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和条件
三、 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心理条件
(一) 认知失调
费斯廷格等人的研究发现,认知失调主要来源于四种情况:
第一,逻辑上不一致。
第二,与社会风气不一致。
第三,个人的一贯行为倾向与其特殊的行为不一致。
第四,新出现的事物与个人的旧经验不一致。
第二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和条件
三、 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心理条件
(二) 认知不平衡
第二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和条件
三、 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心理条件
(二) 认知不平衡
1958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提出了态度改变的平衡理论。
他认为认知者对某一对象的态度取决于第三者的态度。他用P代表认知主体,O代表第三者,X代表态度对象,“+”表示肯定的态度,“-”表示否定的态度。这样,P、 O、 X之间便形成了相互关联的八种模式。
第二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和条件
三、 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心理条件
(三) 智力和受教育水平
许多研究比较一致地发现,考试作弊与智商水平成负相关。智商水平越高,考试欺骗行为越少。心理学家认为,智商低且成绩不良的学生,由于失败的经验导致他们企图通过欺骗来提高自己的成绩。
青少年的道德认识与道德判断,不仅与智能有关,也随着年级升高、教育水平的提高而进步。
第二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和条件
三、 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心理条件
(三) 智力和受教育水平
第二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和条件
三、 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心理条件
(四) 道德认知水平
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自我中心阶段(2—5岁)。儿童不能将主体与客体分离,把外部环境看作自我的延伸,因而不顾规定,仅按自己的想象去执行规则。
第二,权威阶段(6—7、8岁)。儿童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
第三,可逆性阶段(8—10岁)。儿童不再视准则为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把它们看成同伴间的一种共同约定。
第四,公正阶段(10一12岁)。儿童的道德观念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和平等认知到公正和平等应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公正感成为情感领域内的一个核心规范。
第二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和条件
三、 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心理条件
(四) 道德认知水平
第二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和条件
三、 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心理条件
(四) 道德认知水平
谢谢欣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