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课件(共29张PPT)《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与活动指导》(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1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课件(共29张PPT)《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与活动指导》(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第七章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节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一、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
第一节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4. 人际关系融洽
6. 没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2. 认知活动积极
3. 情绪积极向上
5. 性格特征良好
1. 动作发展正常
一、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
第一节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4. 人际关系融洽
6. 没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2. 认知活动积极
3. 情绪积极向上
5. 性格特征良好
1. 动作发展正常
一、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
1. 动作发展正常
学前儿童粗大动作发展的大致时间表如下。
2—3岁:走路更有节奏;由疾走转变为跑;做跃起、向前跳跃和接物动作时上身动作仍显得僵硬;能边走边推玩具小车,但经常把不住方向。
3—4岁:能双脚交替地上楼梯,但下楼梯时用单脚引导;当做向上、向前跳跃动作时上身显得较灵活;有点依靠上身做扔物和接物的动作,仍然需要依靠胸部才能接住一个球;能双手扶把踩三轮小童车。
4—5岁:能双脚交替地下楼梯;能跑得很稳;能用单足飞快地跳跃;能依靠躯体的转动和改变双脚的重心去扔球;仅依靠双手就能接住球;能飞快地踩三轮童车,方向也把得很稳。
5—6岁:奔跑的速度越来越快;飞跑时也跑得很稳;能做真正的跳跃运动;表现成熟的扔物和接物动作模式;能踩带有训练轮子的自行车。
第一节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一、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
1. 动作发展正常
学前儿童精细动作发展的时间表如下。
2—3岁:能做简单的穿衣和脱衣的动作;会拉开和拉上较大的衣服拉链;能成功地用小勺吃饭。
3—4岁:会扣上和打开衣服的大扣子;已学会自己吃饭;会使用剪刀;会模仿画出垂直的线段和圆圈;开始会画人,但画出的是蝌蚪式的人。
4—5岁:能用剪刀按直线剪东西;能模仿画出矩形、十字形。
5—6岁:会系鞋带;画人能画出人体的六个部分(头、躯干、双手和双脚);能模仿写出数字和简单的字。
第一节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一、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
2. 认知活动积极
一是表现为认知机能的发展,如感知能力、注意能力、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等;
二是表现为领域知识的发展,如数字、时间、空间、运动、速度、因果等。
第一节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一、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
3. 情绪积极向上
积极的情绪状态反映了个体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协调性,也表明个体的身心处于良好的平衡状态。学前儿童的情绪具有很大的冲动性和易变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有所增强,稳定性逐渐提高,并开始学习合理地疏泄消极的情绪。
第一节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一、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
4. 人际关系融洽
学前儿童之间的交往活动是一种全新的人际关系的体现,它既是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必要途径。心理健康的儿童乐于与人交往,能与同伴合作,会跟同伴快乐地游戏。而心理不健康的儿童,其人际关系往往是失调的,他们或远离同伴,或攻击同伴,或成为同伴群体中不受欢迎的人。
第一节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一、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
4. 人际关系融洽
第一节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详见教材P172-174
一、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
5. 性格特征良好
性格是个性中最核心、最本质的表现,它反映在个体对客观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心理健康的儿童,一般具有热情、勇敢、自信、主动、合作等性格特征;而心理不健康的儿童,往往具有冷漠、胆怯、自卑、被动、孤僻等性格特征。
第一节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一、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
6. 没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不健康的学前儿童常常会以各种行为方式表现出来,诸如吮吸手指、遗尿、口吃、多动等障碍。而心理健康的学前儿童不会有严重的或复杂的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第一节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心理健康的标准
(1) 具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和个人成就有“有价值”的感觉。
(2) 充分了解自己,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
(3) 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自发性和感应性,不为环境所奴役。
(4) 适当接受个人的需要,并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
(5) 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计。
(6) 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的挫折和打击,无过度幻想。
(7) 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视社会标准的不同而变化,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8) 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的,个人所从事的事业多为实际的、可能完成的工作。
(9) 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并改变自己。
(10) 在集体中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重视集体的需要。
(11) 在不违背集体的原则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有个人独立的观点,有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对人不过分谄媚,也不过分寻求社会的赞许。
拓展阅读
详见教材P174-175
二、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一)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情绪、行为方式、性格、习惯和社会适应能力,对学前儿童的行为偏异、心理障碍、心理疾病进行早期预防和矫治,使学前儿童的智能、情感、性格习惯、行为方式与周围的现实环境平衡协调,以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第一节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二、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二)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帮助他们学习表达和调节情绪情感的方法,学习社会交往的技能,学习独立生活和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进行合适的性教育,预防和矫治常见的心理障碍与行为异常以提高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水平。
第一节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二、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二)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1. 学习表达和调节自己情绪情感的方法
在教育过程中要教会儿童正确认识、理解、评价引发情绪情感反应的情境,知道只有提出合理的要求才能得以满足,而不合理的要求必定是不能达成的;要让学前儿童学会用语言和非语言(神态、表情、动作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培养他们控制、调节情绪情感的能力。
第一节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二、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二)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1. 学习表达和调节自己情绪情感的方法
第一节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二、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二)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2. 学习社会交往的技能
归属、爱和尊重的需要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学前儿童这种需要的满足更多是从一般的同伴集体中获得的,进而开始与周围其他的人和物交往。这种社会交往能力的形成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让儿童学习感知他人的情感,并能用合适的方式给予回应;学习轮流分享、互助合作等技能;能达成与同伴及相关成人、周围现实环境的协调和适应;懂得基本的礼貌礼节。
第一节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我们都是好朋友——引导孩子与同伴友好相处
【对策】
1. 引导孩子们了解问题的原因
2. 帮助孩子们学会合理表达
3. 培养孩子们相互谦让的意识
【提示】
(1) 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交往氛围时,教师要创设各种问题情境,让孩子了解在遇到不同的情境中该用怎样的语言和别人交流,取得别人的理解和原谅。
(2) 面对孩子相处时发生的问题,教师要教会孩子解决的方法,帮助其反复实践,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拓展阅读
详见教材P177
二、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二)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3. 学习独立生活和学习的能力
独立性的培养起始于学前阶段,针对这一阶段儿童渴望“独立”的需要,在教育中要让他们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依赖他人;在日常活动中有主见,学习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学习自我保护的常识和技能;帮助他们体验独立自主、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独立的个性品质。
第一节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二、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二)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3. 学习独立生活和学习的能力
第一节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详见教材P183
二、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二)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 养成良好的习惯
习惯是一定条件下比较固定的、完成某种动作的自动化的倾向,是一种信念和行为的定式,具有稳定持久的特点。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习惯,将会对其一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学前教育阶段主要是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行为习惯。
第一节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我的抽屉我做主——培养幼儿物品归位的能力
【对策】
为了更好地培养孩子自我服务的能力,我们与家长达成共识,开展了“我的抽屉我做主”活动,把整理抽屉的经验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加以运用。
(1) 与孩子讨论如何整理抽屉。
(2) 让孩子在家里整理自己的抽屉,并请爸爸妈妈用照片和录像的方式记录整理的过程,以便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收获。
(3) 通过视频分享,孩子们知道了整理抽屉前要想好哪些东西适合放在抽屉里,并分门别类地在抽屉上贴标签。
(4) 请孩子尝试将自己的用品一一归类放置在抽屉里,放置的时候还要注意:大的、厚的放在最下面,小的、轻的、薄的放在上面,这样取的时候顺手好拿。
(5) 在幼儿园,评比“谁的抽屉最整洁”。
拓展阅读
详见教材P181
二、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二)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5. 进行合适的性教育
学前儿童对自己性别的认识,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应起的作用的认识,以及性意向的发展,是他们社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部分。这一发展结果,不但影响儿童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特点,而且关系着他们最终形成的个性,影响他们的一生。儿童早期性教育的内容主要是:确立正确而恰当的性别同一性和性别角色;防止性压抑和性抑制。
第一节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二、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二)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6. 预防和矫治常见的心理障碍与行为异常
教师要依照心理健康的标准,通过调查、观察、筛查和诊断等方法,及早发现学前儿童的各类行为问题、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确定问题的性质,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早期教育、早期干预或早期治疗。
第一节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爱吮吸手指的磊磊——改掉幼儿吮指的好方法
【对策】
1. 帮助幼儿正确认识吮吸手指的坏处
2. 用各种方法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3. 家园协作,共同努力
【提示】
1. 通过环境创设给予提示
2. 多鼓励肯定,激发孩子的信心
拓展阅读
详见教材P182-184
三、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依托社区、家庭、幼儿园等途径进行,也可以通过集中的或分散的形式开展。
1. 正式的途径
(1) 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2) 专家的心理咨询。
(3) 一般的行为指导。
第一节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三、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2. 非正式的途径
幼儿园一日生活各个环节的渗透影响,园内各种设施、环境布局的整合影响,园长、教师、保育员的合力影响,都是实施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家庭是儿童成长的重要场所。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家园同步是必要的途径,只有使得双方的教育达成一致,才能取得持续的教育效果。而学前儿童接触到的适宜的居住地环境、整洁的生活设施、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谐的社区氛围,都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一节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三、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二)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第一节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让儿童以表演的方式,思考和表现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作出行为对策的教育方法。
2. 情境演示
组织儿童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通过提出问题、发表意见、共同交流而取得较一致的认识。
5. 讨论评议
向儿童传递、讲授有关心理健康的一些粗浅的知识,以提高儿童的认知水平,帮助儿童改善对心理健康的态度。
4. 讲解说理
儿童通过模仿从无意到有意、从自发到自觉学习榜样的行为和习惯
1. 榜样示范
3. 行为练习
让儿童对已经学过的技能和行为进行反复练习,加深儿童对某个行为或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