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智力的一般概 课件(共21张PPT)《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1智力的一般概 课件(共21张PPT)《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四版)
第一节 智力的一般概念
一、 智力的定义
智力意指一般能力。什么是“一般能力”?就是无论你做什么工作,从事什么活动都需要的能力,比如感知能力(看、听)、注意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等都属于一般能力,你做任何事都离不开这些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E. Thorndike, 1874—1949)认为,智力表现为学习的速度和效率;
德国心理学家斯腾(W. Stern, 1871—1938)和法国心理学家比纳(A. Binet, 1857—1911)都认为,一般智力就是有机体对于新环境的适应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推孟(L.M. Terman, 1877—1956)则认为,智力与抽象思维能力成正比。
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D. Wechsler, 1896—1981)在20世纪50年代较全面地定义了智力,它“是个人行动有目的、思维合理、应付环境有效的聚集的或全面的才能”。
二、 智力的理论
二、 智力的理论
1. 二因素论
最早按因素分析结果提出智力理论的是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C.E. Spearman, 1863—1945),他提出智力是由两大因素所构成的观点,二因素是指一般因素(简称G)和特殊因素(简称S)。
所谓一般因素(G)是所有智力活动普遍共有的因素,但因活动的不同,所含一般因素的分量各不相同。如果两种活动较大程度涉及这种共同因素,那它们之间的相关就较高。而特殊因素(S)则是某一种智力活动所特有的,所以它只出现在特殊的活动领域中。
2. 多因素论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认为智力至少由三种大的因素构成,即社会智力(对人)、具体智力(对事)和抽象智力(对数和符号)。
各个因素在不同的活动中具有不同的负荷量。这种理论后来被桑代克的学生凯利(T.L. Kelly)正式命名为多因素论。持多因素理论者特别反对一般因素的观点。虽然他们也承认各种能力之间有共同因素,但这些共同因素不是什么一般能力,只是各种特殊因素偶然相同而已,因而他们只承认特殊因素,而不承认一般因素。
3. 群因素论
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L.L. Thurstone, 1887—1955)借助多因素分析方法,提出了他的基本能力学说,认为人的智力可分成若干种基本能力因素,这些基本能力因素的不同搭配,就构成每个人独特的智力。
4. 因素的层次结构理论
英国心理学家弗农(P.E. Vernon, 1905—1987)于1971年把上述提及的各种因素做了一个层次结构的安排,提出了因素的层次结构理论。
其中最高层次的是一般因素,第二层分为两个大因素群: 言语教育的和操作的、机械的,每一个大因素群又可分成若干小因素群,每一个小因素群下又有许多特殊因素。
5. 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R.B. Cattell, 1905—1998)用因素分析方法区分出两种性质的智力,一种是先天的以生物学为基础的,其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不断发展,相对不受环境和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卡特尔称其为流体智力,如机械记忆、分类、图形关系和反应速度等;另一种是后天的,通过教育、文化和社会环境等因素而发展起来的智力,被称为晶体智力,如词汇、理解、常识、概括等。
这两种智力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历程,从出生到青春期,这两种智力都呈迅速增长的态势,但过了青春期以后,两者出现了分化,流体智力到达顶峰后开始逐级衰退,而晶体智力到达顶峰后能一直保持至老年期。
6. 智力的三维结构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P. Guilford, 1897—1987)从三个维度的视角来分析智力的结构。
假定每一种智力需要有一个内容、一种操作和一个成果,那么按照吉尔福特的理论,智力的结构就是一个4×5×6的组合,共有120种智力的因素。
7. 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H. Gardner, 1943—)于1983年提出了智力的多元理论。这是一种研究智力构成的全新视角。他认为人的智力应该有更广泛的含义。他基于自己的研究提出了存在八种智能的思想,这八种智能分别是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认知智能。并且随着研究的深入,可能还会鉴别出更多的智能类型,或者可能会对原有智能分类加以修改。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长项和短处,所以不能笼统地评价一个人是聪明的,而另一个人是不聪明的。
8. 三元智力理论
同样,另一位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R.J. Sternberg, 1949— )也认为,传统的智力概念太狭窄,不能涵盖人类的所有智力,它们只看到个体的内部世界,而不注意其发生的外在条件。因而他提出了三元智力的理论,期望由此来超越而不是替代现有的智力理论。
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是指成分亚理论、情境亚理论和经验亚理论。
成分亚理论阐述了智力活动的内部结构和心理机制,它又可分成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其中元成分是用于计划、控制和决策的高级执行过程,如确定问题的性质、选择解题步骤,调整解题思路,分配心理资源等;同时,元成分也统领另两个成分,是成分智力的核心。
操作成分表现在任务的执行过程中,包括接受刺激,将信息保持在短时记忆内进行比较,负责执行元成分的决策。
知识获得成分是指获取和保存新信息的过程,负责接收新刺激,做出判断与反应以及对新信息进行编码与存储。
情境亚理论是智力指向有目的地适应、选择、塑造与人生活有关的现实世界环境的心理活动。
经验亚理论表现为在不同的环境中把已有智力表现出来,它又分成应对新任务和新环境时所要求的能力、信息加工自动化的能力两种。
9. 智力的PASS模型
加拿大心理学家戴斯(J.P. Das, 1931— )基于神经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基础,将智力分为计划、注意—唤醒和信息加工三个功能系统,它们各司其职,但又相互协调。这就是现代智力理论中著名的PASS模型,即“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模型(planning attention simultaneous?successive processing model)。
其中,P代表计划系统,它是这个模型中最高层次的部分,执行的是计划、监控、评价等高级的功能。
A代表注意—唤醒系统,主要功能是使大脑处于一种适宜的工作状态。它是心理加工的基础,其功能如何将直接影响另两个功能系统的工作。
S表示编码加工,两个S分别代表了同时性加工和继时性加工,它们负责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接收、解释、转换、再编码和存储,智能活动的大部分操作都在这一系统里发生。
同时性加工又称并行加工,属于编码加工系统,是对输入的信息片段进行加工并整合成一个有意义整体的过程。
继时性加工又称序列加工,它与同时性加工都属于编码加工系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