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儿童人格发展的理论 课件(共20张PPT)《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1儿童人格发展的理论 课件(共20张PPT)《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四版)
第一节 儿童人格发展的理论
一、 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理论
1. 人格结构的形成
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的人格由三个方面组成,即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重要、最基本的部分,由先天的本能和基本的欲望所组成。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在无意识中表现,寻求本能欲望的释放和满足,代表着直接追求和绝对满足生物本能的人格方面。自我介于现实世界与本我之间。它的作用就是要满足本我的本能需要,同时又要适应环境的要求。自我遵循“现实原则”,代表着人格中理性和审慎的一面。超我是自我的一部分,是人格中的监控机构。超我由理想自我和良心组成,遵循“至善原则”。
在健康、成熟的人格中,一个动态的平衡在起作用,即自我能够协调本我、超我和外界环境要求之间的冲突。而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就可能会出现心理问题。
2. 人格发展的阶段
弗洛伊德划分的五个人格发展阶段分别是:
弗洛伊德划分的五个人格发展阶段分别是:
① 口唇期(0—1岁)。这一时期,性本能的主要区域集中在口唇。婴儿主要通过吸吮、咀嚼、吞咽、咬等口腔的刺激活动获得快感。如果在这个时期性本能的满足不当(太多或太少),就会产生口唇期人格。过分满足,就可能发展成一种依赖人或纠缠别人的人格。若过分不满足,则可能形成一种紧张与不信任的人格。在弗洛伊德看来,成人乐观、开放、慷慨等积极的人格特点和悲观、被动、退缩、猜忌等消极的人格特点,都可以从这个发展阶段偶然发生的事件中找到原因。
② 肛门期(1—3岁)。这一时期,性本能的活动区域转移到肛门,自发排便是满足性本能的主要方法。大小便训练可能引发孩子与父母的冲突。强烈的冲突可能导致所谓的肛门期人格。对大小便训练过于放松容易导致肛门排泄型的人格特征,表现为邋遢、浪费、无条理和放肆;对大小便训练过于严厉则容易导致肛门便秘型的人格特征,表现为过分干净、过分地注意条理和小节,固执和小气。
③ 性器期(3—6岁)。这一时期,力比多的投放转移到生殖器部分,性器官成了儿童获得性满足的主要来源,表现为这个时期的儿童喜欢抚摸生殖器和显露生殖器以及出现性欲幻想。男女儿童在行为上也开始有了性别之分。弗洛伊德断定这个阶段的男女儿童分别出现了“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即对异性父母有乱伦的愿望,但又害怕受到惩罚,因此转而模仿同性父母的行为和态度。
④ 潜伏期(6—11岁)。性冲动开始进入暂时停止活动的时期。这个时期最大的特点是对性缺乏兴趣。男女儿童的界线已很清楚,常常分开做游戏,甚至互不往来。直到青春期开始,这种现象才有所转变。
⑤ 生殖期(12岁以后)。青春期的到来重新唤醒了性冲动,青少年渴望与异性建立亲密关系,并且必须学会以社会可接受的方式表达这种冲动。弗洛伊德认为,青年期最重要的任务是从父母那里摆脱自己,建立起自己的生活,这也是人格发展的最后阶段。
二、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二、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1. 埃里克森对弗洛伊德理论的修正
① 弗洛伊德特别强调本能的力量,自我只是本我和超我的奴仆;埃里克森则更强调自我的作用、理智的力量,相信自我能引导心理性欲向着社会所规定的方向发展,超我可以协助自我监督本我。
② 弗洛伊德在研究儿童的人格发展时,仅把儿童囿于母亲—儿童—父亲这个狭隘的三角关系中;而埃里克森则把儿童置于更加广阔的社会背景上,重视社会文化对发展的影响。
③ 弗洛伊德认为儿童的人格发展到青春期为止,而埃里克森则把人格发展的阶段扩展到人的一生。
2. 心理社会发展的阶段
2. 心理社会发展的阶段
① 基本的信任对基本的不信任(0—1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儿童的信任感,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婴儿出生后就有种种生物学的需求,要吃、要抱、要有人陪伴等。当这些需要获得了满足,就会使婴儿对周围的人,尤其是照料他最多的母亲产生一种信任感,同时感到世界是安全的。这种对人和对环境的基本信任感是形成健康人格的基础。而如果儿童的基本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得不到成人应有的照料,儿童就会对人和世界产生一种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而且这种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会延续到以后的阶段。
② 自主感对羞耻和疑虑(1—3岁)。
该阶段的基本任务是发展自主性。在此之前,儿童的依赖性很强,行为大部分都由外界引起。然而,当他学会了说话和走路,能够比较独立地探索周围世界时,儿童便开始藐视外部世界的控制,处处喜欢显示自己的力量。他们爱讲“我”“我自己来”之类的话,对成人的帮助总用一个“不”字来拒绝。儿童的这些想法和做法不仅扩展了儿童的认识范围,培养了独立能力,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感受到了自己的力量,感到自己有影响环境的能力。如果父母对儿童的行为限制过多,就往往会使儿童产生一种羞耻感,一种自认为无能的怀疑感。
③ 主动对内疚(3—6岁)。
该阶段发展的基本任务有两个: 一是发展良心;二是获得性别角色。随着能力的发展,儿童的活动范围扩展到家庭之外。在这种情况下,儿童必须要发展“良心”,使自我在不受父母直接控制的时候,仍能由代替父母声音的内部良心来引导自己的行为,于是产生了主动性。如果父母能积极支持儿童从事游戏和智力活动,儿童就会发展更多的主动性。如果父母经常嘲笑儿童的活动,认为儿童从事的活动是笨拙的,儿童就会对自己的活动产生内疚感。有时候儿童在主动工作时,也往往会与别人的主动性发生冲突,甚至侵犯别人的自主性,在这种情况下,也会产生内疚感。
④ 勤奋对自卑(6—12岁)。
该阶段的儿童已进入学校,第一次接受社会赋予他并期望他完成的社会任务。为了完成这些任务,为了不致落后于众多的同伴,他必须勤奋地学习,但同时又渗透着害怕失败的情绪。这种勤奋感与自卑感的矛盾便构成了本阶段的危机。
如果儿童在学习上不断取得成就,在其他活动中也经常受到成人的鼓励,他们的学习就会变得越来越勤奋。如果儿童在学业上屡遭失败,在日常活动中又常遭成人批评,就容易形成自卑。
⑤ 同一性获得对同一性混乱(12—20岁)。
该阶段的基本任务是发展自我同一性(self identity)。所谓自我同一性是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连串的感觉。
一个实现了自我同一性的青少年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体验: 首先,他感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独特的有个性的个体,虽然他与别人一起活动,共同承担任务,但他是可以与别人分离的。其次,自我本身是统一的。他的需要、动机、反应模式可以整合一致。再次,自我所设想的我与自我所觉察到的其他人对自我的看法是一致的,并深信自我所努力追求的目标以及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所采用的手段是为社会所承认的。
⑥ 亲密对孤独(20—40岁)。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亲密关系。个体一旦建立了同一性,就愿意对某个人或某些人做出承诺。他们具备了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愿意在必要时做出牺牲和让步,并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联结。而当人们无法建立亲密关系时,则会感到孤独和孤立。
⑦ 繁殖对停滞(40—65岁)。
这一阶段面对的主要任务是繁殖。繁殖的标准是由文化所界定的,承担工作、照顾家庭、抚养孩子等都是繁殖的体现。当个体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或承担起抚养下一代的责任时,便会产生繁衍感。而不能或者不愿意承担这种责任会导致人格的停滞或自我中心。
⑧ 自我整合对绝望(65岁以上)。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自我反省。老年人会回顾自己的一生,如果认为自己的一生是有意义的、成功的、幸福的,那么就会感到自我整合的完善感。如果认为自己的一生是失望的、没有履行承诺或实现目标的,则会对自己产生失望和厌恶感。
相较于弗洛伊德的理论,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着理性的回归。他着眼于把儿童看作是一个整体,从情绪的、道德的和人与人关系的整体发展过程来研究人格的发展,而不是单从某个心理过程的发展来研究儿童。
三、 社会学习理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