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0张PPT)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四版)第二节 人格形成的生物学因素一、 先天气质1. 托马斯和切斯的分类托马斯、切斯和伯奇(Thomas, Chess & Birch, 1970)认为大部分婴儿可以归为三种气质类型:一种是容易型(easy child)。这类婴儿的饮食、睡眠习惯和大小便都有一定的节律,喜欢探究新事物,对环境的变化很易适应。第二种是困难型(difficult child)。他们的活动没有节律,对新环境很难适应,遇到新奇的事物或人容易产生退缩的行为,心境十分消极,容易表现出不寻常的紧张反应。第三种是迟缓型(slow to warm up)。一、 先天气质2. 卡根的气质分类卡根(J. Kagan, 2003)从行为抑制的维度来划分气质类型。他在研究中观察到,有大约15%的婴儿在面对陌生的人和情境时,会表现出明显的害羞、抑制、胆怯,他将其称作抑制型儿童。抑制型儿童对不熟悉的事物,在许多方面做出的反应是逃避、忧伤或抑制情绪反应,这种反应始于约7—9个月的年龄。此外,研究结果还表明,抑制型儿童在面临新的事件和情境时会有明显的生理反应,表现为更高的唤醒水平(如皮质醇水平的升高)(Gunnar & Quevedo, 2007)。福克斯(Fox)等人的研究还证实,抑制型儿童右侧前额叶的α波能量显著高于左侧前额叶。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气质的生理基础。3. 罗斯巴特和贝茨的气质分类罗斯巴特和贝茨(Rothbart & Bates, 2006)发现以下三个维度能最佳地反映气质的结构特征: ①外倾性,包括“积极的参与、冲动、主动水平和感觉寻求”;②消极情感,包括过敏性和害怕;③努力控制(自我调节),包括“注意集中和转变、抑制控制、知觉敏感和低强度的愉悦”。罗斯巴特认为,早期的气质理论模型强调受情绪的积极性或消极性的影响方式,强调受唤醒水平影响的方式,我们的行为受这些倾向所驱动。而现在更多研究强调“努力控制”,它反映了个体能采取认知等灵活的方式来应对压力情境的观点。二、 体貌与体格的影响三、 成熟速率的影响青少年达到身体成熟的年龄存在惊人的个别差异。一般说来,正常的女孩达到青春期的时间比正常的男孩要早两年,但是在同性别内,到达青春期的年龄差异可以长达四年。身体成熟得早或迟会使相同年龄的儿童招致不同的社会心理环境,从而影响一个人的情绪、兴趣、能力和社会交往。身体成熟的早晚对男女青少年的影响有些不同,这可能是社会对男女孩不同的期望所造成的。实际上,成熟速率与其他生物学因素一样,它对个性的发展虽有一定的影响,但绝不是简单的一对一的因果关系。个性本身是个复杂的综合体,有众多的因素在影响着它,成熟速率只是其中一个因素。考虑到成熟速率对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我们应该尽量避免一些可能由于早熟或晚熟而给儿童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第三节 人格发展的社会化动因——家庭一、 父母的教养方式教养方式是指父母通常采用的养育和指导儿童行为的方式,它们表现为对孩子的控制、关爱、期望及具体采用的管教方法。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体需要学习和掌握社会文化知识、行为习惯和价值体系。父母根据自己对社会化目标的理解,运用各种教养技术使儿童社会化,并使其人格得到健康的发展。心理学家运用了家庭访问、直接观察、问卷和模拟实验等方法试图了解父母影响儿童发展的教养维度。其中,美国心理学家鲍姆令德(D. Baumrind)提出的教养方式分类受到了广泛的关注。鲍姆令德认为评定父母教养类型的主要维度有两个: 即控制(对孩子是否提出成熟的要求)和爱(是否关心、信任和尊重、理解孩子)。根据这两个维度可以把父母分成四种类型:①权威型父母——控制(提出符合年龄的成熟的要求)+爱(接受);②专制型父母——控制(提出不符合儿童年龄特征的、近乎苛刻的或无理的要求)+不爱(拒绝);③娇宠型父母——不控制+不完全的爱(宠爱);④冷漠型父母——不控制+不爱(等于放任自流、自生自灭)(如图9-1所示)。但这里必须提醒的一点是,看待任何问题都不能绝对化,都不能一概而论,尤其是对待预测儿童发展的问题。前面的结论不应被这样解释——即权威型教养方式总是可取的,或冷漠型的教养方式必定会导致孩子不适应和不快乐。父母采用什么样的教养方法,属于哪种教养类型,受许多因素的制约(如图9-2所示)。其中比较重要的因素包括:二、 家庭结构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离异家庭的儿童在智力、同伴关系、亲子关系、情绪障碍、自我控制和问题行为等方面,与完整家庭的儿童相比都存在显著差异。父母离婚对儿童是否会造成长期影响,结论颇有分歧,但有三点是可以肯定的:①长期冲突不断的婚姻对儿童不利的影响要大于离婚的影响,故不必为了孩子而保持已经死亡的婚姻;②从青少年犯罪情况看,来自离异家庭的青少年犯罪行为更加普遍;③每个离异家庭的情况都不同,不利影响的多少和持久性也不同。为了尽量减少离婚对儿童的消极影响,心理学家建议:教育者和其他研究青少年的专家必须记住: 儿童的家庭不管是怎样的结构,都是儿童生活的中心。我们不能根据儿童生长的家庭环境对儿童妄下结论。有时双亲的家庭也有容易被过度浪漫化和理想化的状况。重要的不是家庭结构,而是家庭内部形成的关系的和谐性: 家庭氛围是充满爱意的、温馨的,还是冲突不断,或是压抑的、无助的。三、 家庭的物理环境派克(R.D. Parke, 2004)把家庭环境分成两种变量: 社会变量和物理变量。社会变量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成人(父母或其他人)儿童、成人兄弟姐妹?儿童。他们间的影响是相互的。物理变量主要是指除人之外的物质条件及其组织和安排。对儿童发展影响较为密切的有玩具、书本、电视、房间布置和生活的条理性等,此外还有不特指某样东西的背景刺激。家庭是儿童人格发展的重要基地,除上述分析的家庭结构、父母的教养模式和物理环境外,还有如孩子的数量、出生次序、家庭情绪氛围、儿童的性别等因素,都会对儿童人格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这些影响互相交错,互相制约,不能单考虑某一个因素的绝对作用。最后还须注意,家庭是家庭成员共同组成的一个有相互作用关系的动力系统。如果说家庭是一个大系统,那么里面还有几个子系统。每一个子系统的状态都会影响其他的子系统和整个的家庭系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