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课件(共28张PPT)《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1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课件(共28张PPT)《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第十章 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第一节 儿童性别定型化过程
一、性别定型的几个基本概念
性别:根据生物学特征对人类群体的基本界定。
性别角色:被社会认可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的一种地位,也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
性别同一:根据身体结构和功能来确认自己是男性,或是女性,就是性别同一。
性别角色同一:根据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要求来确认自己。
二、性别定型化的发展过程
性别恒常性的发展
对性别期待的认识
性别偏爱
性别角色行为的采择
性别恒常性的发展
1、三个阶段:(1)性别认同(2-3岁)
(2)性别稳定性(4-5岁)
(3)性别一致性(6-7岁)
2、儿童的性别恒常性沿着先认识自己的性别恒常
性,然后认识与其同性的儿童的性别恒常性,再是
认识异性儿童的性别恒常性的线路发展。
3、认识性器官有助于性别认同的稳定性。
对性别期待的认识
3岁儿童不仅能分辨自己和别人是男的还是女的,还懂得不少有关性别角色应有的活动和兴趣。但这种认识十分刻板。
5岁左右儿童开始认识到一些与性别有关的心理成分。
儿童中期的学生对社会性别角色的认识不断深化,能较好地接受与规定的性别角色不同的行为。
性别偏爱
男孩更加喜欢男子气的活动并对这类活动感兴趣,但女孩不一定喜欢或对所谓女子气的活动感兴趣。女孩往往转向偏爱男子气的活动,接受男子气的个性特征。
测定儿童性别角色的偏爱:IT量表
性别角色行为的采择
儿童的行为很早就显示出性别类型。学前儿童已开始选择同性别伙伴一起玩游戏。到了小学,这种性别分割的情况更加突出。
15-36个月的儿童玩具的选择
第二节 性别差异产生的因素
一、性别差异的表现
身体和动作方面
认知方面
社交和情绪发展方面
身体和动作方面差异的表现
出生时女孩在身体和神经系统方面的发展比男孩快些。男婴出生时身体比女婴长些、重些,对痛的敏感性低些。
女婴的活动比较精细,大部分是面部表情;男婴表现了更多自发性活动,由大肌肉活动构成。女婴触觉和痛觉阈限较男婴低。
男孩从受精开始就显示出身体生长的脆弱性。
认知方面的差异
1、男女性别差异的年龄倾向和具体表现
学龄前差异不明显;幼儿时期女孩的智力略优于男孩,但不显著;从学龄期起智力上明显出现性别差异,女婴智力优于男婴。但是,当男性青春高峰期到来时,男性的智力开始逐渐优于女性,并且随年龄增长,这种优势愈益明显。青春发育期结束才逐渐减弱继续扩大的趋势。
认知方面的差异
2、男女智力有不同的优势领域
语言:女性在语言的运用方面占优势,男性在言语叙述和操作方面占优势。
感知:男性的视敏度优于女性,女性有较好的听觉定位和分辨力。
2、男女智力有不同的优势领域
记忆:男性的理解记忆和抽象记忆较强,而女性的机械记忆和形象记忆较强。
思维:男性偏于逻辑思维,女性偏于形象思维。关于男女在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方面有无差异的问题,没有一致的结论。
社交和情绪发展方面
女孩参加社交方面的活动比男孩多,男孩对物体和事情更感兴趣,而女孩似乎对人更感兴趣。
男孩的攻击性行为比女孩多,且攻击方式不同。
女孩在一起从事合作性的活动比男孩多。女孩倾向于找年龄比自己小的同伴玩,男孩倾向于跟年龄大的男孩合作。
二、性别定型化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
性别图式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
心理人类学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
柯尔伯格在1966年提出,性别类型化是认知发展变化的结
果。很小的孩子就获得了我是男孩或女孩的性别认同。这
实际上就是一般性的分类倾向的一部分。一旦建立了性别
认同,儿童就会主动地寻找区别男孩和女孩的活动、行为
和价值观等有关的信息。他们无需得到成人直接的鼓励和
指导,而是自发地构建在他们周围的每种性别角色的知
识,然后又自然地去评价这些与他们的性别有关的模式。
2024/4/14
18
两性道德推理的发展
科尔伯格的研究,著名的是“海因茨偷药”的两难故事实验,提出了道德推理的三级水平:前世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性别认同的发展阶段
科尔伯格认为,儿童的性别认知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基本的性别认同、性别稳定性、性别同一性。
2024/4/14
19
性别图式理论
性别图式理论是由贝姆于20世纪50年代初提的。贝姆是美国康乃尔大学的一位心理学和妇女研究方面的教授,她的理论是在有关性别角色方面的试验基础上提出的。她首先编制了第一个现代性别角色研究问卷——BSRI。这个新的评估工具用于鉴别性别刻板化者和双性气质的个体。
2024/4/14
20
贝姆先后进行的试验有:对自我概念的性别图式加工、对非自我概念的性别图式加工、性别不适宜行为的回避与性别图式加工、对其他人性别图式的加工、对身体魅力的性别图式加工。她的实验证明了是社会文化因素促使许多个体按照性别去组织普通的信息和他们特有的自我概念。试验也证明了性别刻板者具有一定的性别图式;双性气质和未分化气质具有较少的性别图式。
2024/4/14
21
性别图式的获得
性别图式是一种后天获得的认知图式,是成长中的儿童通过学习他所处的社会文化给以定义的那种男性和女性的过程中,这种社会文化所定义的男性化和女性化在儿童的大脑中固定下来就成了性别图式。
性别图式是儿童从获得的有关性别的各种信息中发展起来的。这些信息包括行为方式、物体的特性、态度、情感状态等。
2024/4/14
22
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形成的心理学流派,是在行为主义基础上产生的,并从关于学习的实验研究中引用了术语和原理。与精神分析理论不同,社会学习理论对女性的需要、动机、性格问题不感兴趣,重视两性差异的外部表现,即男女不同的行为差异。
2024/4/14
23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性别角色发展是经验积累的结果,家长、教师、同伴等影响儿童社会化的人通过榜样、期望、玩具选择来强化性别适宜行为、惩罚性别不适宜行为,通过对男女儿童的不同对待来形成儿童的性别行为。
2024/4/14
24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最初对自己的性别概念一无所知,通过观察大人的活动才学到性别的角色。观察学习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注意过程;
保持过程;
动作复现过程;
强化和动机过程。
2024/4/14
25
儿童在观察到适合自己性别的行为并给予一定的社会强化后便开始主动从事这一行为。模仿就是指儿童从事观察到的行为的过程。班杜拉在20世纪60年代关于模仿实验的研究表明,儿童更可能模仿对自己温暖、友好和关心的成人。儿童也模仿他们认为有权威的人。这些都表明,父母有可能成为重要的榜样。
心理人类学理论
20世纪60年代由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结合而产生的。十分重视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
米德的研究,指出:因性别不同而显现的人格特性或角色扮演并非源自生物学基础,而是因文化模式而定型的。
三、生物学因素的影响
荷尔蒙的影响
大脑单侧化功能对认知性差的影响
染色体遗传特征对智力的影响
四、父母和教师对儿童性别差异的影响
1、父母是影响儿童性别个性化的重要因
子,但不是唯一的重要的因子;
2、儿童达到性别定型化的年龄范围扩大了;
3、双性化理论研究正在兴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